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红树植物桐花树上污损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源  赖廷和 《广西科学》2000,7(4):309-312
1999年10月调查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向海林带不同树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茎上污损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英罗港向海林带桐花树茎上有污损动物9种,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黑荞麦蛤(Xenostrobus atratus)和团聚牡蛎(Ostrea glomerata)为主要种。(2)污损动物在茎上的附着高度(h)随树龄和树高(H)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17龄植株上平均达182cm。h/H以5龄树最大,达91.9%。(3)不同树龄植株上的污损动物种群和动物总量的密度均以4龄树最大。潮间藤壶在1龄和2龄树上为密度的优势种,白条地藤壶在3龄后占优势。动物总生物量以2龄树最大。除13龄树外,生物量均以潮间藤壶  相似文献   

2.
以3个树高规格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苗木与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南水葱(Scirpus validus var.laeviglumis)4种盐沼草为材料,在广西北仑河口区高程约为220cm的新造潮间带裸滩上树-草混种,探索利用盐沼草减轻污损动物对人工红树林危害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沟叶结缕草和茳芏适应人造潮间带生境,南水葱和芦苇长势较差。附着盐沼和红树的污损动物有19种,其中潮间藤壶(Balanus littoralis)、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黑口滨螺(Littorina melanostoma)和粗糙滨螺(L.scabra)为优势种。4种盐沼草中长势较好的茳芏和沟叶结缕草丛受污损程度较轻,南水葱和芦苇丛显著较严重。表明混种茳芏和沟叶结缕草可有效减轻桐花树苗木受污损程度,这两类树-草混种处理区苗木的高度、叶数、枝数、枝下高和存活率等指标均较优于其他处理区。综合而言,茳芏混种桐花树构建"盐沼草-红树协同生态修复体系"对于裸滩红树林防污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西红树林上大型固着污损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定性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沿海红树林区有11种红树林上固着动物,它们分属3门4纲6属,其中藤壶、牡蛎和黑荞麦蛤为主要危害种类。开阔海岸红树林较封闭港湾红树林更易遭受固着动物危害。固着动物对红树植物的附着具有选择性,附着机率是桐花树 > 秋茄 > 红海榄 > 白骨壤。就红树群落而言,固着动物的种类由海缘到陆缘,由树的低层处到高层处而减少。最后,讨论了固着动物和一些生态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树上大型固着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对植物体的危害。结果表明,大冠沙白骨壤群落中的大型固着生物有10种,分属3门4纲6科,其中在白骨壤植株上的主要种类为白条小藤壶、潮间藤壶、褶牡蛎和黑荞麦蛤4种。危謇程度最大的是白条小藤壶,其湿重生物量占总湿重生物量的百分比高达72.3%~100%。受害程度最大的是向海林带的枝和叶,其动物生物量干重与植物生物量干重的比值(a/p)可达30.49×10~(-2)和30.43×10~(-2)。就整个红树林区而言,危害程度为向海林带(21.68×10~(-2))>中间林带(7.88×10~(-2))>向陆林带(0.01×10~(-2)).同一林带的植株受害程度为较低树层的大于较高树层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也与此相类似.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种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2010年8月,以浙江省乐清湾茅埏岛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秋茄(Kandeliacandel)红树林、光滩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草滩为样地,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研究,以探讨红树林在恢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方面的作用.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5门9纲14科,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甲壳类4种,环节动物门的沙蚕类、星虫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各1种,分别为总物种数的58.82%,23.53%,5.88%,5.88%和5.88%,根据其食性类型可划分为5个功能群.通过对红树林滩涂、光滩和互花米草草滩及不同种植年限红树林的密度、物种数和各生境不同季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Shannon—Weiner,Pielou和Simpson进行生境一季节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聚类、排序和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光滩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复杂性都高于互花米草草滩,红树林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复杂性都高于互花米草草滩,光滩和红树林样地间的差异不显著;随着红树林种植年限的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下降,生物量提高.说明红树林植被演替对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AMPHITRITE的定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纹藤壶在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试板和虾塘设施上的定向,结果表明:纹藤壶在海湾扇贝上主要附着于壳的顶部(75.00%)和耳部(20.97%),且以多个体附着为主;纹藤壶在海湾扇贝上以0°方式定向,有四种定向类型,定向角度分别为:151.10°、-157.42°、38.88°、-37.96°;纹藤壶幼体附着于扇贝的肋间沟中,具有向皱性。纹藤壶在试板上迎水流定向,定向角度为:12.68°、-17.24°。纹藤壶在竹桩上送光定向,定向角度为:168.69°、-159.95°.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海岸工程对北海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3月对红树林死亡区(D组)、红树林严重退化区(ED组)、活林区(AL组)、对照林区(CK组)等4个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取样调查。结果显示,4个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共45种,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2.4个/m2、147.55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2.050,0.735,1.329。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H''Jd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红树林死亡区(D组)和红树林严重退化区(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H''均低于对照林区(CK组)和活林区(AL组),表明D组和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海岸工程的影响下受到了更严重的干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MDS)分析表明,D组与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较为相似,而AL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则与CK组相似。以上结果表明,海岸工程导致北海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生态系统受损及其底质环境发生改变,并对该区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优势种和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的定量框采样法,采用孔径为0.5mm的网筛,于2010年1,4,7和10月在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4种植物生境定量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数据,运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4.77g/(m2.a),其中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为7.44g/(m2.a),其次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生境,分别为4.30,3.94和3.40g/(m2.a).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是4种生境中最高的,为1.84,其次是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生境,分别为1.14,1.00和0.89.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高是因为其栖息密度以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占优势,占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85.30%,且小个体的多毛类,如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比例高,分别占多毛类栖息密度的52.7%和24.9%.个体较小、生命史较短的种类P/B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浙江天童栲树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3年9月-2004年7月,对浙江天童栲树林中的土壤动物群落按凋落物层和0-15 cm土层,进行了四季调查.凋落物层包括新鲜凋落物层、腐叶层和腐殖土层.共获得大型、中型和湿生土壤动物32657只,分属于10纲27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以鞘翅目、膜翅目和蜚蠊目为优势,中型土壤动物则以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主,湿生土壤动物以线虫为主.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 (1)凋落物层中的类群数和密度均高于0-15 cm土层;(2)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层中的垂直分布不同于0-15 cm土层,类群数表现为向下增加的趋势,底部腐殖土层最多,为18类;大量的土壤动物个体集中分布在中间腐叶层和底部腐殖土层,腐叶层较多,两层共占总数的77.04 %;(3)密度-类群DG指数反映出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4)优势类群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群落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
莆田互花米草入侵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12月对莆田市沿海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现状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仙游县枫亭镇、涵江区三江口镇沿海滩涂有较大面积的互花米草分布,在其他海域尚未发现。在枫亭镇辉煌村互花米草分布区高、中、低三个潮区共获得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种,其中节肢动物7种,环节动物16种,软体动物2种,生物量平均为156.1246±120.0180g·m^-2,平均密度为11253±9133ind·m^-2,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比属于较高水平。数量优势种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 Hansen)与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chinensis)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西珍珠湾红树林区中华乌塘鳢的天然资源量及其时空变化动态,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广西珍珠湾红树林区的内、中、外滩各设置一个圆形封闭定置围网,于2013年的4季度(1月、4月、7月、10月)各选择3 d投放被标志的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区别于野生鱼)至围网中,并在次日用诱捕网捕获,基于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评估野生中华乌塘鳢的天然资源量。结果显示,珍珠湾红树林区中华乌塘鳢的全年平均种群密度为(18.74±4.04) ind./hm2,平均生物量为(1.44±0.37) kg/hm2,其中1月的生物量显著高于10月,其余时间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其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在红树林中无显著空间差异。红树林为中华乌塘鳢提供繁育场,生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捞导致中华乌塘鳢天然资源量下降,应加强监管、保护和相关研究,促进中华乌塘鳢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海湾尺度下软体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为红树林湿地功能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对海南东寨港湾口、湾中、湾顶3个典型红树林地点的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四季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体动物时空格局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海湾内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共采集到18科31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小翼拟蟹守螺(Cerithidea microptera)、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印澳蛤(Indoaustriella plicifera)、斯氏印澳蛤(Indoaustriella scarlatoi)等;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9.6 ind./m2和78.7 g/m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220±0.188,0.591±0.078,1.815±0.275。海湾内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从空间上来看,密度表现为湾口>湾顶>湾中,生物量表现为湾中>湾口>湾顶;从季节上来看,密度差异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于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则表现为夏季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盐度、总溶解固体与软体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软体动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填补珍稀濒危真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在广西分布特征的研究空缺,了解其分布、种群大小及群落特征,本文采用野外勘察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境内小花老鼠簕可能的分布区域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小花老鼠簕仅分布于防城港市江山半岛西南侧和黄竹江中游潮滩,总面积766 m2(分别为686 m2和80 m2),共1 831株(分别为1 796株和35株);小花老鼠簕分布在高潮线附近有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等相对高大的乔灌木遮挡区域,群落结构分层明显,均呈集群分布;江山半岛小花老鼠簕种群生长相对稳定。广西小花老鼠簕种群分布范围极小,生境狭窄,容易遭到人为干扰,处境严峻,亟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物种恢复。  相似文献   

14.
广西英罗港5种红树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远光 《广西科学》1999,6(2):142-147
用样带样方调查广西英罗港经树植物群落,以树种种群为单位,选取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秋茄(Kandeliacandel)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marina)测定地上部分生物量,采用径级平均木法,增加权重因素来测算林分生物量,以种群各组分的生物量除种群的平均树龄或组成(器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2017年2月到2020年1月在广西防城港1.192 7 hm2的废弃虾塘内进行7种肉食性和2种杂食性鱼类的纳潮生态混养试验研究。在塘底挖掘0.8-1.2 m深的庇护沟、水面设置植物遮阴浮床、塘内设红树林造林监测样地。在塘底基础水位设为0.5 m深的条件下,年均渔获生物量为691 kg/(hm2·a),饵料综合效率为35.09%。3年中9种鱼类成活率、占渔获总尾数和占总生物量比例最高的均是黄鳍鲷(Sparus latus),分别达到38.16%、65.2%和35.28%。2020年1月的全捕渔获显示,鲻鱼(Mugil cephalus)、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和灰鳍鲷(Sparus berda)等野生经济鱼苗可随潮水进入塘内生长,个体数可占渔获总尾数的16.9%。在全日潮15 d的潮汐周期中,塘底淹水日数小于6 d时木榄幼苗可正常生长,成活率93.5%。扩大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及生态养殖的规模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社会对红树林良好环境及高质量产品的认识,可显著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