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在第32次南极科考中,"全地虎"能否经受住南极恶劣自然条件的挑战,向人们彰显它作为"南极之王"的王者风范?"北京时间2015年12月4日,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在经过近1个月的长途跋涉后,抵达南极圈,正式启动了对南极的第32次科考。与此前31次科考不同的是,此次随同"雪龙号"以及277名科考队员一起踏上南极的,还有一款"秘密武器"——贵州产我国首款自主研制  相似文献   

2.
南极海冰厚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进行南极地区海冰厚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并考虑太阳短波辐射等因素对南极海冰厚度变化的影响。根据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现场观测数据,建立了辨识海冰厚度的最优控制模型,并用遗传算法求解该最优控制问题,仿真结果与现场观测数据吻合良好,表明所建模型和求解算法是准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  相似文献   

4.
黔人南极行     
正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大重要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又添新的里程碑。让我们跟随"贵州籍南极科考第一人"谢晓尧教授的脚步,踏上科考之旅,一同去探索南极的美丽与神秘,去展望南极科考带给我们的美好期许。(本期"科学视点"得到了谢晓尧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5.
《少儿科技》2008,(3):42-42
不久前,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的天文学家正按照计划开展天文台址的考察,并安装调试我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CSTAR是我国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  相似文献   

6.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12日下午6:00,中国第21次南极考 察队的13名冰盖考察勇士在完成了雪橇配载、身体检 查、物资清点之后,开始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 穹A"挺进。 考察队所有的人员和装备都依赖四辆雪地车拖拉 前进:一号车是导航车,除了负责冰雷达观测和GPS 导航外,还要拖拉一个生活舱雪橇和一个航空煤油雪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现场观测数据以及现场采集的冰芯分析数据,考虑太阳辐射、云量等因素对南极海冰厚度变化的影响,利用最小二乘法辨识气温与冰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以辨识结果所得到的冰表面温度作为上边界条件,依据实测情况取结冰点-1.81℃作为下边界条件,对一维热传导方程采用Crank-Nicolson格式进行离散,对南极中山站内拉湾附近海域海冰厚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现场观测的海冰厚度数据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7月16日,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即将开始建设,并启动南极内陆站的站名征集。 该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透露,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计划由2008年10月出发的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承担建设任务,预计2009年1月底前完成站区主体建筑工程,同时开展部分夏季科考观测项目。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现场调查数据,建立了辨识海冰导热系数的参数辨识模型,依据海冰导热系数依赖于其温度盐度的变化关系,拟合得到了三种海冰导热系数依赖于温度盐度的函数关系.通过遗传算法对该优化辨识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用辨识出的最优导热系数与目前通用的海冰导热系数经验公式分别对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观测温度数据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构造的辨识模型是正确有效的,辨识结果可供南极海冰数值模拟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观测1991-07-19至1991-07-20连续发生两次特大粒子沉降时,Omega导航系统G台与南极中山站之间甚低频(VLF)信号传播的相位变化情况,比较正常情况下G台--中山站的相位变化曲线,分析出VLF信号相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再与NGDC发布的GOES卫星观测的高能粒子流量作对比,研究连续两次特大粒子沉降对南极VLF信号传播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粒子沉降与VLF信号相位异常超前现象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测1991-07-19~1991-07-20连续发生两次特大粒子沉降时,Omega导航系统G台与南极中山站之间甚低频(VLF)信号传播的相位变化情况,比较正常情况下G台-中山站的相位变化曲线;分析出VLF信号相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再与NGDC发布的GOES卫星观测的高能粒子流量作对比,研究连续两次特大粒子沉降对南极VLF信号传播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粒子沉降与VLF信号相位异常超前现象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成果,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及昆仑站之后的第4个南极科考站。2015年,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也即将启动。泰山站:把科考能力"前移"数百公里泰山站得名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象征"坚实、稳固、庄严、国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2017,(2)
正2017新年伊始,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已在南纬60°、西经60°附近海域,开展了为期45天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此次远航也是这艘科考船的南极"处女航"。"海洋六号"南极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指出:"人类之所以高度重视极地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极和北极都最为‘敏感’,也最为单纯,它们也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最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23日,两年一次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将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第十一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正>据日媒报道,日本第58次南极科考队正致力于调查生长在南极大陆湖底的植物。科考队希望通过调查湖底神秘的生态,弄清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有迹象显示,在南极大陆的湖泊里"绿色森林"正在扩大。据报道,日本南极科考队2月在位于昭和基地以南约50公里的一处湖泊的水深约7米处设置了摄像机。覆盖湖底的是"苔藓堆"。这些苔藓  相似文献   

17.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5-04-01至2015-04-15)1中国南极科考队凯旋[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10日,历时163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于2014年10月30日从上海起航,经由澳大利亚霍巴特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此后经由南极罗  相似文献   

18.
由嘉善威泰伟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双腔型光电感应式自动电子雨量雪量计,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和改进,生产出第一台正式产品.并于2005年11月18日乘上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随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参与南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极地冰雪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天文专家2008年11月12日随同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筹建极地天文观测站,并为建立南极天文台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广西科学》2009,(3):242-242
极光往往同时在北极和南极区域出现,其出现的地点由地磁场线连接,这种联系预计也许会将两个极光的图案、位置和时间关联起来。2001年5月12日,两个地球观测飞船“IMAGE”和“Polar”处在对两极同时进行观测的较好位置,当时对南极来说是黄昏,对北极来说是黎明。此次科学家对观测获得的图片所提供的清楚证据分析得出,两个极光可以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