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为基材、BPO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Am)为单体,在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布上通过接枝共聚反应进行改性.并讨论了各单因素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接枝产物的结构及吸湿性能.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接枝物的润湿性能明显改善,并且当引发剂浓度为4g/L、熔胀剂甲苯浓度为14mL/L、引发温度为70℃、单体质量浓度为2.5%、接枝反应温度为80℃、接枝反应时间为60min时试样的接枝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聚酯(PET)膜的表面加工性能,采用常压射流等离子体(APPJ)处理引发PET膜表面与丙烯酸(AA)反相乳液接枝聚合,研究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接枝效果的影响.通过测试处理前后PET膜接枝率、静态接触角、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表面形貌结构等性能表征接枝改性效果.结果表明:接枝处理可以显著改善PET膜的表面润湿性能,APPJ处理参数对样品的接枝率和润湿性产生显著影响,接枝率为1.05%的PET膜表面接触角仅为5°;红外光谱证明经接枝改性后PET膜样品在2 500~3 600cm-1及1 546cm-1处有新吸收峰出现;扫描电镜(SEM)显示,PET膜表面接枝层是由大量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球形颗粒构成.  相似文献   

3.
四元接枝氯丁橡胶胶粘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氯丁橡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四元接枝共聚物胶粘剂的制备,对影响接枝胶粘剂粘接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找出了适宜的接枝条件.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氯丁橡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四元接枝共聚物胶粘剂的制备,对影响接枝胶粘剂粘接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找出了适宜的接枝条件。  相似文献   

5.
丙烯酰胺与木质素磺酸盐共聚接枝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常规实验条件下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酰胺能发生接枝共聚。研究了聚合影响因素,得到木质素与水的质量比,木质素与单体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改性反应影响的最佳配比条件。-CONH2接枝链的产生削弱了木质素原有的网状结构,因此接枝后的产物吸附能力较改性前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水性环氧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固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氧树脂与丙烯酸类单体接枝共聚是制备水性环氧树脂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作者研究了多元接枝水性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与固化剂双氰胺的固化工艺.讨论了单体配比、接枝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水性环氧乳液接枝率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丙烯酸接枝环氧共聚物的结构,并考察了漆膜的固化条件.所得涂膜附着力、柔韧性、硬度很好,能达到溶剂型环氧树脂防腐蚀涂料水平.  相似文献   

7.
淀粉与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淀粉(St)、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采用过硫酸钾一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二元接枝共聚物St-g-pAA和三元接枝共聚物St-g-p(AA-co-AM).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共聚物吸水率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反应条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共聚物的表征结果证实了接枝共聚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制备无规聚丙烯和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方法,并着重讨论了接枝共聚合反应条件对丙烯酸接枝量的影响,即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对丙烯酸接枝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动态润湿性是木质材料的一个重要界面特性,用于描述胶黏剂在木材表面上的润湿行为。笔者采用润湿模型描述动态接触角(θ)在木质基材表面上的扩展过程,模型中利用参数K值来描述胶黏剂在木质基材表面上的动态润湿行为。应用此模型分析了不同压缩工艺条件下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的湿润性能;比较了不同压缩工艺参数如压缩率、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对动态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润湿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胶黏剂在预压缩杨木表面的动态湿润过程。在预压过程中,保压时间是对K值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聚乙烯预辐照接枝丙烯酸和对苯乙烯磺酸钠单体混合溶液,运用一步法制备了一种羧酸基团和磺酸基团共存的阳离子交换膜,并考察了单体总浓度、辐照剂量、反应温度及交联剂用量诸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找到了实验条件与接枝率的对应关系.并通过红外光谱测试表征了接枝膜的组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同时考虑了表面电子有效能量的改变和表面晶格的畸变效应,用微扰格林函数方法计算了三维半无限晶体的表面电子态。结果表明:同时计入两种因素的影响后,在上禁带和下禁带可能产生新的表面态。给出了表面态存在条件、表面态能级和波函数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形下,表面态的数目、存在条件和能级与表面电子有效能量的改变和表面晶格畸变对应的结合能改变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Stern双电层模型研究岩石表面荷电机制,考察岩石表面电势与表面基团的对应关系,从微观岩石表面基团的电性变化出发,分析归纳岩石表面电势与砂岩储层岩石表面润湿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岩石表面上分布有各类带电或中性基团,这些表面基团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库伦力和氢键,油藏润湿性是这些分子间作用力的性质、大小和综合作用的宏观表现;岩石表面电势的正负和绝对值反映了岩石表面化学基团的电性和密度,可用于表征评价岩石表面润湿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线性组合算符方法,研究与表面光学声子耦合强、与表面声学声子耦合弱的表面磁极化子的性质。导出了与形变势相互作用的表面磁极化子的振动频率和有效哈密顿量,讨论了电子在反冲效应中发射和吸收不同波矢的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表面磁极化子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系统地综述了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和理论建模方法.将表面粗糙度的建模方法首先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建模.随后,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标准对表面粗糙度参数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进行了粗糙度理论模型归类.随后,从"简单"建模因素和"复杂"建模因素两个方面综述了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的理论建模方法和研究进展.评述了这些表面粗糙度理论模型的优缺点,并进行了划分.讨论了切削表面粗糙度理论建模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低频RF-等离子体处理对医用不锈钢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乙烯-乙烯醇(EVAL)为模型高分子,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不锈钢表面EVAL溶液的铺展润湿情况、EVAL膜的形貌及其结合强度。并建立了医用不锈钢表面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表面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不锈钢表面的铺展润湿性显著提高。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氮气,偏压100V,时间10min。最佳条件处理后,不锈钢表面EVAL膜均匀性、致密度以及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均得到明显提高。反射红外(ATR—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显示Ar、N2气体等离子体,尤其是N2气体等离子体预处理后,材料的表面自由能(尤其是极性分量)显著增大,润湿性增强。极性分量的增加与等离子体时材料表面的清洗、刻蚀以及活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将表面形貌仪与通用微处理机联机,对加工表面进行数字处理的技术.目前国产表面形貌仪只能测定 R_a一项参数,应用这种技术后,可以作任意参数的评定.作者通过对五种加工表面的各十个形貌参数,进行了编程计算,并对表面作了频谱分析研究.探讨规律,认为这种应用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可以大大扩大商品形貌仪的功能,从而提高加工表面质量评定工作的水平.同时作者还对表面数字处理中用的三个基本规范:评定长度、取样长度和采样间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于国内外长期以来所沿用的规范的设想和数据.  相似文献   

17.
用VBA对AutoCAD2000平台上表面粗糙度的自动标注进行了开发。根据国家标准用VBA创建了表面粗糙度的块和属性;用对话框实现了表面粗糙度符号类型、比例、糙值的选择;用矢量法实现了对插入块的角度、尖端指向的判定。使表面粗糙度符号实现了自动标注。  相似文献   

18.
表面粗糙度对加工件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机械、电子及光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精密机械加工表面的质量及结构小型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得表面粗糙度测量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追述,阐述了一种常见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对其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煤矿开采沉陷预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求解非线性大变形问题有限差分法(FLAC),对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和地表沉陷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岩体移动的基本特征和地表沉陷和相关参数,所得结果对现场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开采所致的地表沉陷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科技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双三次曲面,一般都按给定曲面特征点(又称控制点)求解,然而在不少实际问题中,例如地层层面的模拟,都是反过来,即知道曲面上的数据点,求解该曲面的特征点,以确定该曲面方程。这是曲面的反演算问题,本文讨论双三次曲面反演算问题,推导出反演算的数学表达式,依特定值找出系数矩阵,并用二次曲线拟合法求出曲面片角点的切矢量,依方程解出曲面的特征点,从而可确定通过离散数据点的曲面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