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它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而且还由此发展出独特的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2.
以汉字遮蔽原则为切入点,以汉语方言为关照对象,从汉字对方言的遮蔽和方言对汉字遮蔽的反抗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阐明"当一种方言不能被书写的时候,它所负载的文化就不能被顺利地记录,该文化就会被压制在集体的无意识中"这一文化现象,从而呼吁人们反思汉语方言生存现状,提高方言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汉字之所以几千年来得延续生存,这是因为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与汉民族文化结成了血肉难分的联系;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与汉语的特点相适应,能较好地记录汉语;汉字除了具备一般文字所有的功能以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作用。我们的探讨并不是为反对汉字改革寻求根据,只是期望对这一重大的文字更替采取更加科学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汉字和其他文字一样,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如果据此认为文字是语言以外的因素.应该撇开汉字谈汉语,恐怕有失偏颇。实际上,汉字在记录汉语的同时也一直在积极影响着汉语:影响词义演变.造成语词分裂。  相似文献   

5.
外来词用字(或字母)的读音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用汉字书写的,也有用字母书写的。从历时角度说,有些用于书写古代外来词的汉字的读音,在今天看来,则是一种毫无理据的特殊读音,是否保留,应该有个取舍的准则;从共时角度说,外来字母词与汉拼字母词并行,同一字母多种读音的现象不可避免,自然也应该设法解决。对于前者,笔者的建议是:换用符合古外来词读音的汉字,从而取消原用汉字的特殊读音。对于后者,笔者的建议是:汉拼字母词按汉语读音读,外来字母词按外语读音读,并促进外来字母词按“汉拼音译、汉字音译和意译”三种方式,逐步融汇于汉语系统。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我国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其中融合着我国众多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可以说汉字的历史,就是我国民族的文化史。研究汉字可以挖掘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就古代"八德"形义的演变,对我们民族道德原生态文化做一些浅析与探微,以期与当代大学生共勉:弘扬民族道德文化,构筑心理道德长城。  相似文献   

7.
“字本位”观与汉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教学通常强调言文并重,然而与其他教学要素相比,汉字教学从研究到教学一直都处于滞后状态。“字本位”观把汉字当做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紧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从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着眼来理解词的意义与读音,强调汉字的理据性,以字带动词的学习,重视汉字书写的训练。这样,汉字的形、音、义就能完整地呈现于学习者的脑海中,并由此而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8.
汉语教学通常强调言文并重,然而与其他教学要素相比,汉字教学从研究到教学一直都处于滞后状态。“字本位”观把汉字当做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紧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从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着眼来理解词的意义与读音,强调汉字的理据性,以字带动词的学习,重视汉字书写的训练。这样,汉字的形、音、义就能完整地呈现于学习者的脑海中,并由此而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9.
汉字与幽默     
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具形体特征的书写符号,而且本身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在记录汉语同时必然表现出潜在的文化价值与修辞功能。交际中,运用汉字可以构建言语的幽默。本文旨在举例论述运用汉字构成幽默言语的机制,分别表现在错别字、字形示意、析字推衍、重复同字、咬文嚼字、同形字和用宇调侃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戴玉金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1):100-102,107
中日两国是已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近邻。汉字、汉语的传入,不仅给日本民族提供了记录、书写语言的方法,丰富了日语词汇,还对日语的发音、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些日制的新词进入汉语,给汉民族的文化带来了新鲜的外来因子。从词汇角度来看,实现了汉语和日语的双向交流。既有大量的汉语词汇被吸收到日语,也有一些日语汉语词被接纳到汉语中。  相似文献   

11.
<正> 汉语符号,指的是汉语言书面语占,即含有声符,表示一定汉语言意义,具有书写功能的方块字,简称汉字。汉字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它集音、形、义于一身,这个特点决定了一个早期的汉字大多就是一个词。汉字的发展逐步变成了两个或几个汉字有机组合表示一个词的。不管一个汉字还是几个汉字,只要表示一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记录汉语语音的书写符号,它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数量庞大,学习和书写十分艰难。因而,近百年来我国的文字改革运动非常活跃,解放后,国家更把汉字改革列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但人们对汉字改革的认识历来没有统一过,不少人曾极力主张汉字必须走拉音方向;有的人反对汉字改革,更反对汉字拼音化,提出了种种理由。电脑技术成功地用于处理中文信息,给反对汉字改革论提供了有力的根据。汉字编码的研制突腱了电脑输入汉字的难关,我国目前上机使用的汉字编码软件已有百余种,其中以“五笔字型”码影响最大。本文认为汉字编码形码中的一种,可望被认可成为老幼皆宜用于电脑写作的“第二文字”。人们还看到古老汉字的辉煌前景: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表明,未来国际信息高速公路需要一种作为中介语的世界文字,那就是类似汉字性质的图形文字。  相似文献   

13.
汉字发展史上的三次音化高潮使汉字音化形成了三个阶段:直音化的假借阶段,音节化的反切阶段及音素化的拼音阶段。探索汉字发展的历史得知,汉字之所以没有拼音化,盖因汉字拼音化虽然克服了汉字难学、难写、难认等缺点,但是它既比汉字写起来繁琐冗长,又不明确精密,同时用其来作为记录和传达词汇丰富的汉语的书写符号,未免捉襟见肘,破绽百出,实践证明了汉字拼音化不比汉字优越,优胜劣汰,这是历史的抉择。  相似文献   

14.
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虹 《河池师专学报》2002,22(1):88-89,92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外来词对汉语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繁荣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扩充汉语的词汇系统,促进中外语言文化多方位、多渠道交流;但在另一方面,外来词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它破坏了汉字形、音、义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构词形式、语音系统以及汉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小兹 《科技信息》2009,(31):260-261
汉字本身就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在书写上讲究结构布局和章法,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艺术,并且还代表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资源宝藏,利用汉字的特点和产品的优点进行广告创意,能给广告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象形字说视角,来分析研究对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抓住表意是汉字的一大特征,利用象形造字法来干涉进行对外的汉字教学,寻根地从造字之始,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了解它最初的形态,一点点演变下来的过程,定会事半功倍。并且总结得出在汉字教学中应用象形字理论可以使课堂充满趣味,使留学生更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为汉字与汉语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但一致性是主要的,汉字是能够比较完善地记录汉语的。主要体现在:一、汉字适应记录汉语词汇;二汉字适应汉语非形态的特点;二,汉字适应于汉语的四声表意;四、汉字适应于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从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并广泛使用。同时依据汉字发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并且制造了和制汉语和国字。在日语的词汇中,汉语词汇占到接近一半,汉字已经成为日语文字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语词汇深深地扎根于日语中,促进了日本对文化的吸收,也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汉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表现出极强的理性和逻辑性,形体固定,专字专用,又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从汉字自身来看,它是形、音、义的有机统一体,以形为核心,以义为内容,以音为物质外壳;此外,汉字还是最基本、最深厚的文化载体.因此,汉语文字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汉字本身特点开展汉字教学,主要以字形为切入点,归纳汉字读音规律,进而分析汉字的意义,逐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走近韩文     
朝鲜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汉字来书写记录。15世纪,在世宗国王的倡导下,韩国学者创造出了表音文字——朝鲜文,朝鲜文就像中国的拼音一样,用母音、子音的拼写来表示字词,不同的是它把拼成一个字的母音和子音写在一起,模仿出汉语方块字的样子。朝鲜语中外来词汇非常多,其中光汉字词就占语言词汇的70%以上,这些词读音都和汉语十分接近,就像一种方言。受中国传统儒教的影响,朝鲜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敬语发达,把握尊敬的分寸成为学习朝鲜语最大的难点。朝鲜和韩国的历史典籍用汉字书定,后来,人们书写时还习惯中文和朝鲜文夹杂,就像今天的日语一样。韩国和朝鲜分别建国后,韩国政府对继续使用汉字还是完全废止态度摇摆不定,而在朝鲜,金日成则颁布了一系列去汉字化的法令,彻底取消汉字和朝文混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