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徽省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0-2006年的整体服务业及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两大主要行业的时空演变,特别关注了现有三个经济区的服务业发展.结论表明,省会合肥在全省的服务业地位越来越高,皖江经济带的服务业集中在少数城市,沿淮城市群服务业均匀分布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与东部的经济联系加强,使得长江的航运优势逐渐突出,与中部地区经济联系促进了皖北地区的运输业的发展;金融保险业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安徽省有良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应当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路、铁路、水路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重点发展合肥省级金融中心和芜湖、蚌埠一南一北两个区域金融副中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参与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合肥科技》2007,(5):5-5
近年来,我市一直在探索如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而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便能很好地破解这一难题,也是合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和加快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突破之举。  相似文献   

3.
合肥市被国家建设部评予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但是现阶段城市绿地发展已无先前优势,"园林城市"越来越显得名不副实,与合肥城市园林具有相同性质的城市公园、城市水体空间的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运用资料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研究合肥市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和城市水体空间的面积变化、占城市土地面积比的变化和形态的变化,探究了合肥城市公共休闲绿地建设的促进因素,如政策支持、旅游需求旺盛、自驾车营地的建设和研学旅游的兴起;以及一些限制因素,如合肥旅游资源少,旅游景区知名度低.  相似文献   

4.
建设森林城市是厦门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唤人类生活的反璞归真,呼唤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呼唤森林的归来,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1969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ncjogensen教授在森林生态学讲座中首倡"城市"与"森林"相结合,揭示自然的林业逐渐与工业文明的相融汇.人类期盼能有一种与森林相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终于走上了"园林化城市"→"城市森林"→"森林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世纪60年代,莫斯科、华沙、堪培拉、亚特兰大等森林型城市相继出现.1990年,日本提出了在全国建设10座森林城市的设想,北海道、横滨等"森林城"已初具规模.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也在迅速发展"森林城".我国从90年代开始重视"森林城"建设,势头较旺.经国家批准建设的有长春、阜新和娄底3座城市,大连、合肥、中山、珠海、南京等市已致力发展城市森林,广州也提出了"森林围城、森林进城、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北京、上海、海南都有相应的规划,努力使"城市与森林合理布局,密切结合并协调发展".这已成为各地决策层领导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代,合肥赢得了近400年的稳定发展期,基于早期政治军事因素而形成的城市体系有了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多元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区布局也更为均衡、合理,最终在江淮间形成一座独具历史特色的庐州名城。影响合肥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层面的,这些因素所作用下的合肥城市演变既是江淮间社会进步的写照,也为其他皖江市镇所借鉴。近十年来,科教城市的独特定位以及独有的资源政策优势更是为合肥带来了前所未来的发展契机。研究历史时期合肥的城市特性不仅为当下合肥都市圈建设提供历史动力,也有着"经世致用"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竞合视角,构建包括内生竞争力与外生竞争力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合肥的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与长三角中心城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竞争力受到内生竞争力和外生竞争力的影响,由城市间合作催生的外生竞争力有利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在长三角12市中处于中等地位,与沪宁杭存在较大差距,但区位优势、科教优势和后发优势显著。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应当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化城市间合作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前,建筑产业化在全国各个试点城市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有着逐渐代替传统建造模式的趋势,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建筑产业化发展带来的优势和国家及地方政策方面总结了建筑产业化发展进程.沈阳,上海,北京,合肥等作为全国率先发展的试点城市,在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上一直走在最前沿,其推行的政策与发展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下,民族地区在城市建设上也应抓住机遇,利用好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等现代技术,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青海省玉树市在经历地震之后,抓住机遇,成为西北民族地区较早一批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口号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克服原有的发展窘境和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转变经济模式、强化配套设施、提升市民素质、发挥区域优势上下功夫,从而实现用科技为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9.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其经济辐射对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经济联系强度出发,基于城市综合实力,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并在ARCGIS10.2的支持下勾勒合肥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经济辐射范围。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城市中,合肥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实力最强,与其作为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相符;(2)合肥都市圈的圈内城市与合肥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要高于圈外城市;(3)受到南京经济辐射、城市合作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合肥对芜湖和马鞍山的辐射力较弱并且有减弱趋势。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都市圈的发展提出诸如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正确处理合作竞争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灯光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安徽省会城市合肥的实际,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以灯光环境建设促进合肥的发展,提高其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1.
合肥市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合肥市Landsat5/TM遥感图像,在城市建设用地信息提取的基础上,根据分形理论,用半径法研究了合肥市的城市形态及其演化,发现合肥市城市形态具有分形性质,且存在双标度特征.从1987年到2006年,标度区间空间转折点变化不大,仅从5.5 km扩展到7.0 km,第一标度区的聚集维分别为1.765 9、1.922 6和1.915 9,第二标度区的聚集维分别为0.562 4、1.004 1和1.206 2.通过分析认为内城区城市功能过于集中,长期的填鸭式建设导致城市用地密度过大;外围区城市用地面积一直在增大,而其分形特征减小是人为因素的干扰改变了城市自行发展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合肥市的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地与水体相连接的纽带,是一个城市特殊的区域,也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段。以合肥市为例,在对城市滨水景区旅游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游憩功能分区及滨水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并提出滨水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为合肥市城市滨水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合肥是庐州府治所所在,清代的合肥城垣包含了诸多的历史信息,研究清代的城垣修建,对我们了解清代合肥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合肥市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并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加快合肥市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及分维数等指数对合肥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969,最大多样性指数为2.897,景观破碎化指数为0.00632,各景观类型分维度均在1.2左右,可见整个区域景观比较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但合肥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偏低,斑块形状比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以便达到城市景观生态功能最大化,为制定合肥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安徽省合肥市建设社区图书馆的可行性,从社区图书馆的组建方式、社区图书馆经费的筹集以及社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合肥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城市PM10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合肥市4个空气自动监测站2001-2003年3年PM10的监测结果,从4个监测点3年PM10年均值、月均值和日均值超标率的变化情况对PM10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气象条件、下垫面性质和污染物排放三个方面对PM10污染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针对PM10污染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大执法力度,控制燃烧排放;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与监督管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增加城市大气环境容量等一系列减轻合肥市城市PM10污染、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2):101-105
在梳理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1978—2010年间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历时性评价,经过实证和投影分析发现:规模效率低下是合肥市空间综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资源投入存在大量冗余,空间扩展无序,空间紧凑度过低,空间拓展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并提出提高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韶关市地貌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从地貌角度出发,指出韶关市地貌对其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未来的韶关市应往南头村—林家坝—车头洲北江沿岸带方向发展,并对一些地貌类型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