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派赴北非、中东推销“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副总统尼克松和总统特使理查兹的阴谋活动,到目前为止,暂告一个段落了。在这两、三个月期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利诱、政治分化颠复和军事威胁的措施,企图“填补”中东的所谓“真空”、建立美国的新殖民主义统治。通过这些行动,中东人民更加认清了美国的真面目。他们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美国已经被迫撕碎一切伪装,原形毕露地站在和中东人民公开敌对的地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进行挑拨、拉拢的结果,中东各国关系也趋于复杂化,这就增加了中东人民反击美国殖民主义势力进攻的困难。最近约旦局势的发展突出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2002年9月,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新举措———任命从事中东问题研究几十年又长期在阿拉伯国家工作的王世杰大使为中东问题特使。王特使将其使命概括为在中东问题争端的有关各方之间进行劝和。王特使说:“我目睹过以巴冲突给双方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感实现和平的重要性,也深知中东问题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宗教等诸多方面,不可能一下子得到彻底解决。”“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进行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中东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了国内能有一个好的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我们真心希望中东和平。”一年多来,王特使已三次出访中东,他在废墟里和身陷困境的阿拉法特拥抱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当然也遭致有关方面的非难2003年12月1日,王特使赶赴日内瓦参加了由巴以民间发起的“日内瓦倡议”仪式,有颇多感受。前不久在社科院西亚非洲所,我有幸聆听了王特使谈他日内瓦之行和三次出访中东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杜勒斯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是到中东去作战的一名美国士兵;我身旁要是没有英国和法国士兵,我会感觉安全得多。听听,这话多么蛮横。莫怪英国的“每日镜报”要骂杜勒斯是一个“十足的笨蛋”了。杜勒斯是在一种什么场合下,说了这么一句十足笨蛋式的话呢?原来前些日子,美国国会正在讨论艾森豪威尔主义。杜勒斯拼命吹嘘美国的力量足以在中东防止共产主义的“侵略”;如果美国单独担负起这种“神圣的”任务,就会方便得多;如果英法仍然插足中东,那么美国就不大方便。杜勒斯说得十分露骨,他是在继续逼迫英法退出中东。在美帝国主义分子看来,中东必须要有外来的统治者;英法退出中东,中东就会成为“真空地带”;而美国就应该掮起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大旗,进入中东“真空地带”,成为阿  相似文献   

4.
1956年年底,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交给艾森豪威尔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担心英法侵埃战争失败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加强,会形成“对西方的主要威胁”。因此他建议,美国的“主要任务”是要“克服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加强”,否则,美国就无法在中东“填补真空”。“艾森豪威尔主义”就是根据这个“蓝图”设计出来的。人们看到,美国的侵略矛头不是针对某一个阿拉伯国家,而是指向全体阿拉伯民族,目的是要打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缺口,从阿拉伯人内部来击溃阿拉伯民族主义。但是,美国的这种企图是肯定地不会成功的。杜勒斯的悲哀正在于:他既不懂得历史,也不懂得时代。去年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再一次表明,阿拉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5.
到今年3月9日,美国总统签署国会两院关于“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联合决议案,已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期间里,中东局势既尖锐紧张,又错综复杂,成为世界上和平与战争、民族独立运动与殖民主义斗争的焦点。中东局势的这一发展过程,彻底暴露了美国的这个侵略性的主义的真实面貌,证明了美国帝国主义是中东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在东风压倒西风的总的国际形势之下,中东人民只要团结一致,不论多强大的帝国主义都是可以打败的。  相似文献   

6.
半月谈     
才踏入了1957年的门槛,我们便看到国际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前景。一方面,美国帝国主义者打着“艾森豪威尔主义”的黑色的旗帜,以中东为中心煽起新的冷战。这股险恶的逆流正遭到中东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坚强的抵抗,在这搏斗的惊涛骇浪中,经不起苏伊士运河风险的艾登倒先垮下来了。另一方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有了新的发展,显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的生命力,大大加强了争取国际局势缓和的主流的力量。美国新的扩张和冷战计划本来,艾森豪威尔政府一直执行着美国垄断资本的实力政策和殖民扩张政策。在第二次当上了白宫主人之后,“和平”的假面具,对于他说来,已经不像竞选时期那样需要;英法侵埃战争失败和匈牙利事件发生以后的国际形势的变化,助长了华尔街的殖民扩张的胃口。用美国专栏作家艾尔索普兄弟的话来说:“目  相似文献   

7.
3月2日,正当尼克松在摩洛哥访问的时候,在法国掀起一片怒潮,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异口同声抨击尼克松。右翼参议员德勃雷更是暴跳如雷,要摩勒政府立即向美国抗议此事。法国的这番大动肝火是兴风作浪、故作紧张吗?不!实际上,尼克松这次的非洲之行已经掀开了美法在非洲的争夺战的序幕。尼克松不是已嘻皮笑脸地说过,“艾森豪威尔主义”不一定要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中东吗?美国到底要抓什么?3月份的美国“每月评论”一语道破了华盛顿的阴谋,它说,“艾森豪威尔主义是要求建立巨大的亚非帝国的宣言。”美国认为,中东将稳稳地落入它的掌中,现在该把魔爪伸向非洲.在利比亚,尼克松向记者承认,他这次来非洲是要“唤醒”美国人更多地注意这个大陆,注意这个地区的资源和人民。其实,又何用尼克松来唤醒?早在几年前,美国就已觊觎并渗入这个大陆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它是美国当局为填补英法势力撤出中东而形成的所谓“力量真空”,镇压中东在二战后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同时以中东亲美国家为基地,与苏联展开争夺而出台的外交政策。它并没有考虑中东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严重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东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下很快夭亡。艾森豪威尔主义产生及夭亡的背景与过程,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副国务卿帮办墨菲以总统“特别政治代表”名义在中东奔走了二十多天,现在已经回国了。这个专搞颠复阴谋活动的老手自已也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太肮脏,见不得入,因此一切都严加保密。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他的诡密行踪和罪恶活动仍然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墨菲的活动是同美国对中东的军事侵略紧密结合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登陆的第二天,艾森豪威尔就把他派到中东。根据事后各方面的消息看来,墨菲此行的任务主要是配合美国的军事行动,进行政治阴谋,先控制住黎巴嫩、约旦,建立桥头堡,以便作为进攻伊拉克共和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跳板。操纵黎巴嫩的选举墨菲操纵黎巴嫩总统选举所玩弄的招摇撞骗手法,写下了美国干涉小国内政史上最肮脏的一页。他  相似文献   

10.
3月29日下午,外交部新闻司外国记者新闻中心邀请即将卸任的中国中东特使王世杰和新任特使孙必干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世知”记者李巨川参加。王世杰大使和孙必干大使都是“世知”的老朋友,都曾经接受过“世知”的采访,孙必干——“带保镖的外交官”还出现在“世知”的封面上(2004年第20期)。王世杰任中东特使三年多,先后八次访问中东以及出席有关国际会议。他感慨道:“如果说我在执行使命过程中,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认可,首先应归功于中国的中东政策,其次,感谢中东地区国家、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中东政策的信任和支持。遗憾的是,中东和…  相似文献   

11.
拉·甘地担任印度总理半年多来,在力求稳住国内局势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活动。他同参加英·甘地葬礼的各国代表广泛接触;派遣特使到邻国和中东去活动;倡议召开和主持多种国际会议;亲自出访苏联、美国、法国、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在外交上显得异常活跃。印度报纸评论说:“在国际舞台上,印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注目。”作为亚洲大国  相似文献   

12.
激动的声音     
好久以来,美国就不是以平等的地位看待英国的。自从英国在中东失了足,大大降低了国际威望以后,情形更是如此。艾森豪威尔总统曾指着英国骂它是殖民主义者,可是等到英国退出了埃及,他却又公然无忌地宣扬着美国自己要来填补中东的势力真空,简直不给这个盟国留下一点面子。他纵容着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商人,趁英国闹石油荒的机会,抬高价格,大敲竹杠。当美国记者们就这事件向他提出质问的时候,他老实承认:不想干涉这一类买卖,因为他相信那些商人们有着不忍眼看西欧国家破产的良心。显然,现在美国官方对英国的看法,至多也只能比之于有钱人看他的穷亲戚。官方的态度旣然如此,一般的美国人也就易于低估英国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东石油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追溯一下英美在这个地区的石油争夺战,便可明白美英势力在中东地区的消长与其矛盾尖锐的情况。自从1901年英国垄断资本根据特阿西协定首先侵入伊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近二十年中,英国一直是这个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垄断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垄断资本在政府支持下,和英国在中东展开了斗争,结果美国获得了一些租借地,取得了一些石油公司的股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加紧侵入中东,不到几年功夫,美国在人力物力的优势下挤垮了英国在中东横行了半个世纪的霸权。今天,控制中东丰富石油资源的已经是美国而不是英国。英国“金融时报”发出过这样的哀鸣:“近三十年来英美争夺中东势力范围的斗争的每一个回合。都使英国所占的中东石油资源的份额减少一些。”英法侵埃失败后,美国击败对手的优势更加强了。新的力量对此使美国有了把英法从中东徹底排挤出去的可能。所谓“艾森豪威尔主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理查茲     
今年3月12日,美国总統派他的中东事务特别顧問詹姆斯·理查茲到中东去推銷“艾森豪威尔主义”。这位从美国东南部出身的民主党人今年六十三岁,是参与“两党外交”的首要人物之一。1921年,他在南卡罗来納州大学获得法学士学位,次年起就在該州担任遺囑法庭法官达十年之久。1933年,他当上了南卡罗来納州的民主党众議員。1951年被选为众議院外交委員会主席,直到1956年底才从众議院退休。在担任众議員期間,他在內政間题上的意見不是經常与政府相一致的,但在对外政策上却經常附和政府的行动。在对外援助問題上,他主張利用美“援”为誘餌,拉攏中立国家,誘使它們上鈎;对亚洲某  相似文献   

15.
陈双庆 《世界知识》2010,(11):40-41
<正>"间接谈判只不过是为了恢复谈判进程,而非为了真正的和平。"5月9日,在美国中东特使米切尔的积极斡旋下,以阿巴斯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终于同意与以色列开始间接谈判。至此,历经  相似文献   

16.
1月底巴格达条约集团在安卡拉举行了四天的会议。事前,美国宣传机构竭力吹嘘这个第一次由杜勒斯亲自出席的会议具有“特别重大”的作用。但是,从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含糊而又空泛的公报看来,正象不久前艾森豪威尔没有能在巴黎会议上阻止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的离心倾向一样,杜勒斯在这次会议上也没有能把已经陷于瘫痪的巴格达条约集团重新打起气来,牢牢地按在美国的战车上。这次会议的过程不仅充分说明了巴格达条约集因内部的严重矛盾,而且由于美国企图把中东变成原子战争基地的阴谋彻底暴露,更进一步加强了中东人民加强团结、反对美国侵略政策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在中东的斗争是以十分尖锐的形式进行的.近年来,这一地区的种种冲突、频繁的政变、政治性的暗杀,无一不是反映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紧张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中东地区建立了和巩固了自己的霸权。英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了由地中海东岸经波斯湾而达印度洋的广大地区——有人把它叫做「不列颠中东帝国」.但是,英国在中东的地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受到美国的挑战;在战后,英国的地位更形动摇。美国的当权人物从来不掩饰美国对中东的贪婪的野心。举近一点的例子来说,一九五一年八月,艾森豪威尔还担任北大西洋侵略军总司令  相似文献   

18.
“艾森豪威尔主义”一露头,就遭到亚非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因此,最近以来,美国政府当权人物在国会作证的过程中一再传出修改这个侵略计划的消息,企图把这个面目可憎的“艾森豪威尔主义”装扮一下,披上一层伪装。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极力施展殖民主义者挑拨离间的惯技,在阿拉伯国家中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拉拢和分化活动,想用威胁、利诱的手段迫使阿拉伯国家接受美国这个侵略中东的计划。但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阿拉伯各国的兄弟般的团结是美国的阴谋所破坏不了的,以埃及为首的珍视民族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目前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团结,以反击美国个别击破、分而治之的诡计。美国分化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步骤之一,是邀请沙特阿拉伯国王访问美国。在艾森豪威尔对国会发表“中  相似文献   

19.
美以特殊关系的形成是冷战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中东地缘政治的产物。苏伊士运河战争前,由于美国推行“联阿抗苏”的平衡政策,美以关系并不特殊。随着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格局的变化,美国出于维护其中东战略利益的需要,在犹太院外游说集团的影响下,同时基于文化和宗教上的接近以及民主理念和社会体制上的趋同,美以关系逐渐升温。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三届政府的推动,从1957年至1968年构建了美以特殊关系,并为以后历届政府所遵循。  相似文献   

20.
东非事变后,英国的《经济学家》周刊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开明的新殖民主义”。大概因为“新殖民主义”这个牌号虽然推销不久,却已经发霉发臭,所以要用“开明”二字,加以装璜吧。大家知道,所谓“新殖民主义”,最初是指美国式的殖民主义特别是指“艾森豪威尔主义”而言的。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初,正当英法老殖民主义者武装侵略埃及失败之后,提出了一个填补中东“真空”、取代英法地位的侵略扩张纲领。这就是臭名昭彰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它以反共为幌子,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军事干涉为手段,以政治控制为目的。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都积极推行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