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在同源建模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的基础上, 选取脱毛碱性蛋白酶(DHAP)8个氨基酸位点进行饱和突变. 通过牛奶平板和96孔板发酵筛选, 获得了4个催化特性改良的突变体, 测序鉴定为D248F, D248S, M233L和W214K. 利用酪蛋白和合成肽(AAPL pN)作为底物, 对这些突变体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D248F、D248S、W214K在常温(28℃)下的酪蛋白水解活性提高; M233L在常温、高温(50℃)的酶活以及热稳定性都有增加. 同时, M233L和W214K在25℃和50℃水解AAPL pN的酶活也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经过采集土样,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菌株,编号为A607.通过摇瓶发酵,对发酵上清液进行酶活测定和脱毛实验,证实所产生的酶具有蛋白酶水解活性和良好的脱毛能力,其酶活达到263.39/μkat·L^-1、比活力为1215.24/μkat·g^-1 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Bacillus pumilus具有高达99%的相似性.用PHYLIP程序将该菌株与报道的相关碱性蛋白酶产生菌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发现菌株A607与Bacilluspumilus处于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3.
经过采集土样,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菌株,编号为A607.通过摇瓶发酵,对发酵上清液进行酶活测定和脱毛实验,证实所产生的酶具有蛋白酶水解活性和良好的脱毛能力,其酶活达到263.39μkat·L-1、比活力为1 215.24 μkat·g-1.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Bacillus pumilus具有高达99%的相似性.用PHYLIP程序将该菌株与报道的相关碱性蛋白酶产生菌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发现菌株A607与Bacillus pumilus处于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产蛋白酶野生型芽孢杆菌菌株HX-318,其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g/L)可溶性淀粉20.0,豆粉20.0,麸皮20.0,CaCO 相似文献
5.
短小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WB600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WB600的启动子PyxiE与碱性蛋白酶基因进行融合,将融合片段插入到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SUGV4中,构建了表达质粒pSUPyAp. 将该质粒转入枯草芽孢杆菌WB600中,得到转化子pSUPyAp/WB600,它在启动子PyxiE驱动下,能够在牛奶平板上产生透明的水解圈,其发酵上清液中的碱性蛋白酶活性最高为518.5 U/mL,其酶活分别是在启动子Bp53和P43驱动下的3.01倍和1.22倍. 相似文献
6.
将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WB600的启动子PyxiE与碱性蛋白酶基因进行融合,将融合片段插入到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SUGV4中,构建了表达质粒pSUPyAp. 将该质粒转入枯草芽孢杆菌WB600中,得到转化子pSUPyAp/WB600,它在启动子PyxiE驱动下,能够在牛奶平板上产生透明的水解圈,其发酵上清液中的碱性蛋白酶活性最高为518.5 U/mL,其酶活分别是在启动子Bp53和P43驱动下的3.01倍和1.22倍. 相似文献
7.
高活力碱性蛋白酶菌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地衣芽孢杆菌XP2为出发菌株,通过采用60Coγ射线,NTG和热处理方法筛选得到碱性蛋白酶变异菌株H26。此菌株经过连续的传代保存,表现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该菌株产酶达32000u/ml,比亲株提高68%。 相似文献
8.
高温碱性蛋白酶(TAP)菌株的分离及筛选(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1份土样中分离出109株具碱性蛋白酶活力菌株。从中筛选出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109号具高温碱性蛋白酶(TAP)活力,在pH10环境中好氧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左右,TAP活力平均为86.9U/mL。109号菌株经亚硝基胍诱变后,得到一株TAP活力提高至301U/mL的突变株M92,该诱变株再用利福平抗性平皿自然分离得到一株具利福平抗性菌株R01,其TAP活力达350U/mL。 相似文献
9.
短小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短小芽孢杆菌c172(pBX96)转化子发酵淀粉产生的碱性蛋白酶,采用硫酸铵沉淀、SephadexG-25脱盐、DEAE-纤维素柱层析等方法进行纯化,并对纯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11.0;在pH8.0~11.0之间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40℃;热稳定性较好,45℃下处理30min酶活性不变,60℃下处理30min活力保留65%.对甲基苯磺酰氟(PMSF)能完全抑制该酶活性,洗涤剂中的三聚磷酸钠对酶有较大钝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1株产中性蛋白酶的工程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中性蛋白酶工业生产菌株枯草芽孢杆菌AS1.398的基因组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中性蛋白酶基因npr,与高拷贝质粒pWB980连接并转入蛋白酶缺陷型菌株枯草芽孢杆菌WB600中得到重组工程菌WB600/pWB980-npr.在初筛平板上工程菌蛋白酶活力明显高于工业生产菌AS1.398,工程菌发酵活力可达1,398.3,U/mL.通过对其发酵工艺进一步优化,在接种量5%、装液量100,mL/500,m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34,℃的条件下发酵48,h,发酵液的酶活力可达2,487.5,U/mL,比优化前提高了78%.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定点突变方法 ,构建了尿激酶原变体基因muk1(Ala175→Ser,Tyr187→His ,Lys30 0→His)及muk2 (Ala175→Ser ,Tyr187→His) .两种尿激酶原变体在大肠杆菌BL2 1中表达得到包涵体 ,经体外变复性 ,SP 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 ,Benzamidine Sepharose吸附除去双链尿激酶 ,得到的蛋白均为银染一条带 .用人工合成的发色底物S2 4 4 4测量muk1、muk2的动力学性质 ,muk1的内在酶活性比野生型 pro UK降低 8倍 ,muk2的内在酶活性比野生型 pro UK降低 2 .5倍 ;它们经纤溶酶 (plasmin)激活后的双链活性与 pro UK相比分别为muk1提高 50 % ,muk2和pro UK相当 .在实验基础上讨论了 pro UK高内源性催化活性的机制及其结构基础 .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枯草杆菌AS1.398发酵培养制备中性蛋白酶,对发酵培养基配比,培养条件,金属离子的影响等进行了摇瓶试验。制备的AS1.398中性蛋白酶有如下性质:最适PH7.2-7.4,在PH6.5-8.0稳定。最适温度42-44℃,35℃下处理2小时能保持约85%酶活力,60℃下10分钟酶完全失活,此酶被EDTA和Cu2+所抑制 相似文献
13.
卢珍华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4):265-268
为开发以鱼粉为原料的优质饲料蛋白源以及相关保健食品,开展了用不同鱼粉为氮源发酵枯草芽孢杆菌生产蛋白酶及其酶解效果的研究,比较了不同菌种的发酵效果,确定了最佳发酵时间.通过蛋白酶活性测定和氨基态氮含量测定分析了不同菌种的产酶能力和酶活性大小及其酶解效果.结果表明,用罗非鱼鱼粉和处理过的鳕鱼鱼粉发酵商业化的工业菌种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酶活性显著高于鲢鱼鱼粉(P<0.05),发酵后上清液中的氨基态氮含量也显著高于鲢鱼鱼粉(P<0.05),即工业化的枯草芽孢杆菌对不同鱼粉的发酵效果不同,罗非鱼鱼粉和处理过的鳕鱼鱼粉发酵效果显著优于鲢鱼鱼粉. 相似文献
14.
结核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为一由三个三聚体组成的寡聚蛋白,并具有分子伴娘活性(Changetal.,J.Biol.Chem.,1996,271:7218~7223)。为研究高度保守疏水片段中高度保守疏水亮氨酸残基(Leu121)对寡聚体结构和活性的影响,该残基被分别定点突变成天冬氨酸(Asp)、天冬酰胺(Asn)、缬氨酸(Val)和丙氨酸(Ala)等。结果发现当Leu121被突变成Val和Ala时,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仍可见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水平表达,而当被突变成Asp和Asn时,在SDS-PAGE胶上,见不到Hsp16.3蛋白带。表明该残基可能对寡聚蛋白的结构稳定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设计简并引物及文献参考,PCR 克隆得到嗜热厌氧菌菌株 xyl-d 的SADH,并利用定点诱变技术将该酶的198位苷氨酸(Gly)突变为精氨酸(Arg)。将野生型和突变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IPTG诱导表达,再经镍柱纯化,然后比较了两个蛋白分别以 NAD/NADH,NADP/NADPH 为辅因子、异丙醇或异丁醛为底物、55℃条件下的酶活。发现突变后蛋白的总体催化活性相对于野生型有所下降,其中突变蛋白对 NAD/NADH 的亲和性分别下降了约8倍和6倍,而且对NADPH 的亲和性下降也非常明显,但对NADP的亲和性变化却不大。 相似文献
16.
CysteineNotRequiredforCatalyticActivityofAdenosineDeaminase*ChangZengyi(昌增益),DavidK.Wilson+,RodneyE.Kelems+,FloranteA.Quiocho... 相似文献
17.
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保藏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亚硝基胍以及60Coγ射线对其进行复合诱变,获得一株γ-聚谷氨酸高产突变株,在基础培养基中产量是出发菌株的3.11倍,并且突变株经过传代10次,发酵能力稳定;通过正交试验对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初步优化,突变株在一组培养基上的γ-聚谷氨酸产量可达到33.81g/L,是优化前的1.11倍。该突变株的摇瓶发酵产量较高,值得深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