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正想找你,议论议论国际形势。乙有什么高见吗?和平力量一天强大一天,要求国际紧张局势走向缓和的压力越来越不可阻挡了。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互相访问的决定,说明了冷战的冰块在浮动,冷战势力遭到了打击。甲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和美国两国政府首脑互相访问还是破天荒第一遭。确如“人民日报”所说,这是当前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乙苏联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对于世界和平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这两个大国政府首脑的相互访问,对于缓和国际局势,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可以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这个消息一宣布,就引起全世界十分广泛和热烈的反应,这也说明了人心所向。甲是的,从易北河到红河,地理上联成一片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一致欢迎苏联和平外交的胜利,一致支持苏联为缓和国际局势所作的努力。这次反应的广泛性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不但包括和平中  相似文献   

2.
1月底2月初,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一次非常代表大会。会上热烈讨论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同志所作的“关于1959—1965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和批准了“控制数字”。这是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辉旗帜,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的大会。这次大会的深刻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标志着苏联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而且在于它为全人类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鼓舞了一切为和平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人们,为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赫鲁晓夫同志向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对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作了  相似文献   

3.
苏联侵略阿富汗,使西方一些人对苏联牌“缓和”的观感为之一变。有些曾经陶醉于克里姆林宫多年装潢起来的歌舞升平假象的人们,现在纷纷指出,“缓和濒临破灭”,“缓和的黄金时代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苏联刮起了“新的冷战的寒风”。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甚至直率地问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吗?”然而,莫斯科的“缓和”乐师们置若罔闻,还在起劲地吹打。他们毫不脸红,决不因阿富汗上空炮弹的嘶鸣同缓和的极不协调而感到尴尬。请听听这些“缓和”新曲吧! “改变某个国家的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4.
美国冷战势力大出洋相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给美国的冷战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世界和平事业将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在美国统治集团中,有一股反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坚持冷战的顽固势力,他们还很有影响。在美国政府已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之后,他们就忙着进行各种布置,来破坏赫鲁晓夫的访问,阻挠苏美两国间的关系的改善。他们不是把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作为增进相互了解的机会,而是把这十多天作为进行冷战的绝好机会。但是,结果并不如他们所预期那样的美妙,他们反挨了一顿沉重的打击。美国的冷战势力的一切布置,是费了一番心机的。在赫鲁晓夫访美的前夕,他们就发动了几乎全部报刊散布反苏的言论,对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的即  相似文献   

5.
历史演变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始于五十年代后期.那时,美苏在欧洲的严重军事对峙,使欧洲形成了势力范围分明,局势相对稳定的局面.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的外交路线,加上苏联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都有所增强,便在保住和加强欧洲战略重点的同时,开始向第三世界伸展势力.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解放东欧”和把苏联势力从东欧“推回去”的政策受到阻遏,面对苏联向第三世界伸手,遂强调它同苏联的斗争已不再是防止苏联在欧洲发动战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充满危机,冷战恢复了,缓和成了孤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正在逼近。苏联将努力推行它的咄咄逼人的霸权战略,把国家资源的绝大部分用于建设军事力量,苏联的对外扩张行动正在势头上,世界将接受苏联战略行动的摆布。八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危险征候  相似文献   

7.
本考察了建国初期中英“半建交”关系建立的历史过程。这种特殊的外交关系向世人昭示:台湾问题是影响中外关系的首要问题。同时,它也启示人们:只要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能够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8.
国际札记     
难言之隐苏联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谈判中达成了建立外交关系的协议,进一步为苏联和德国人民的友好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给德国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又一有利的条件。莫斯科谈判结果受到全世界善良的人民的欢迎,因为它完全符合于和平的利益。但是对于那一小撮害怕国际局势的任何缓和的“冷战”陰谋家们,这是一个使他们垂头丧气的消息。莫斯科谈判达成协议的消息刚刚传出,”纽约先驱论壇报”驻华盛顿记者凱尔就报道说:华盛顿对于苏联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并不感到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美国通讯社在报道协议的同时指出,苏联同西德建立外交关系的协议是“出人意料的”,这个协议超出了西德总理阿登纳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所取得的协议的范围。“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阿伯尔说,美国助理国务卿麦钱特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代  相似文献   

9.
苏联历史上第三代领导人——赫鲁晓夫1964年被解除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之后,他,连同他轰动世界的改革在苏联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从此,他过着默默无闻的“个人养老金领取者”的生活,直至1971年9月悄然病逝。对这个使苏联历史发生转折的人物,苏联国内外多有评论。西方出过不少研究赫鲁晓夫主义的书,说他代表了社会主义的新潮流,有人把他与罗马教皇约翰23世、美国第35届总统约·肯尼迪相提并论,认  相似文献   

10.
蒙古,在国际舞台上一向默默无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有重要性。不久前胡锦涛主席的欧亚之行,最后一站就选择了蒙古,双方提出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使这个地处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内陆国家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地方。苏联解体和冷战终结后,蒙古放弃了长期奉行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正式确立均衡发展与俄中两个邻国关系、同时发展与美日等大国关系、并立足亚太、争取欧盟的多支点全方位外交战略。从1921年“独立”到80年代末,蒙古有苏联“第16个加盟共和国”之称。苏联解体后,因为得不到原先来自苏联的机器设备、零配件,蒙古…  相似文献   

11.
苏联军事战略思想在战后初期尚未掌握核武器时,是以强大的常规军备对付西方,同时加紧研究原子武器;赫鲁晓夫时期只重视发展火箭核武器,否认常规战争的重要性;勃列日涅夫及其后时期既准备打核战争,又准备打常规战争。与军事战略思想这一演变相适应,苏联的核力量和常规力量都有了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是赫鲁晓夫的一大发明。赫鲁晓夫曾在一九六一年苏共二十二大炮制了一个“福利共产主义”。二十二大通过的“纲领”夸下海口,到一九八○年“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一九六四年四月一日,赫鲁晓夫在匈牙利发表讲话时又把他的“福利共产主义”形象化为  相似文献   

13.
半月述评     
四大国政府首脑的日内瓦会议已经圆满结束了。它没有辜负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希望,作出了有利於和平的决定,从而使国际形势肯定地趋向缓和。这是目前国际形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日内瓦会议闭幕后,苏联政府代表团在7月24-27日访问了民主德国,进行了会谈,并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完全一致地认为,日内瓦会议促进了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为了保障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安全,必须以谅解和合作的精神继续举行谈判,就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达成协议。7月27日,苏联和英国方面同时宣布,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将於明年春天访问英国。这些事件都有助於进一步缓和国际局势,因而受到各国人民和舆论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4.
大事日志     
3月26日赫鲁晓夫对墨西哥“至上报”记者发表谈话,表示苏联愿同至今还没有同苏联建立关系的各国建立关系。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新德里会议通过反对外国干涉印度尼西亚内政的决议。印度尼西亚军方宣布,东苏门答腊叛军肃清。 3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伏罗希洛夫连任主席团主席、赫鲁晓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罗马尼亚和越南两国政府代表团在河内发表联合公报。民主德国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谴责西德实行原子武装。 3月28日南匈两堂代表团昨今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见。英匈两党代表团在布达佩斯发表联合声明。 3月29日各国议会联盟理事会日内瓦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必须召开最高级会议,以缓和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5.
从全局看,局势是趋向紧张最近三、四年来,人们分析国际形势时常常提到国际局势正在趋向缓和或者认为国际局势已经肯定地趋向缓和。这种看法是符合于从1953年下半年到1956年上半年这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情况的。但是从1956年下半年起,国际形势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战后十一年来国际形势的演变,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战争刚结束时,共同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盟国之间有过短暂的“蜜月”时期。1947年前后开始了“冷战”,国际局势趋向紧张,到1950年,在朝鲜爆发了“热战”,局势一直保持紧张。到1953年才开始呈现缓和的趋势,到1956年春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苏联领袖先后和英、法政府领袖进行会谈,国际局势缓和的趋势达到了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萌生、发展与完全定型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认为它不是某一个人物的独创,而是近代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群体思想的结晶。“中体西用”思想之所以归于张之洞名下,成为其代称,不是时人误会了梁启超的语意,而是对其不合时宜地重弹“中体西用”老调的讥刺。尽管“中体西用”思想曾经阻碍过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但它在特定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应予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一去年11月18日到12月19日这一个月期间,亚洲发生了引起全世界公众注目的历史性的事件。这个事件就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亚·布尔加宁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尼·谢·赫鲁晓夫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苏联领袖的访问亚洲国家标志了苏联和亚洲国家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伟大发展,同时也标志了亚洲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不仅在苏联,甚至在国际社会,当人们谈论苏联时,几乎言必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新思维”成了当前人们了解和分析苏联问题的一把钥匙。“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为苏联提出的新时期的思想路线,从广义上讲,它体现在国内和国际问题两个方面。在国际问题上,他提出安全防务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概括来说,他的安全防务“新思维”的基本思想是: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核武器威胁人类安全和生存的新形势下,“核战争不可能是达到任何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手段”,两大社会体系应该“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为此,苏联主张采取“防御性”和“合理足够实力”的方针,通过裁军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构想。本文分析了“一国两制”存在的必然性、内容及其历史和国际意义。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对和平共处思想的运用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贡献以及对马克思丰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最近,美国愤怒地认为伊朗正秘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实施“核武器研制计划”,因此美国宣布对伊朗实行新的经济贸易制裁。美国对伊朗“兴师问罪”、大张挞伐,强烈表现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它的强硬的“核不扩散政策”。冷战时期的一个基本目标确保美国对苏联的“核优势”和防止他国发展核武器,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目标。为此,美国一方面加强自己的核武器库存和“核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