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无疑对高职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实行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大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外贸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成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重要任务。《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在培养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上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影响其将来的就业能力。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和基于工作过程的顺序安排课程内容,能够更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吕玉元 《科技信息》2009,(26):213-213
二外日语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近年来,选修二外日语的学生日益增多。从表面上来看,日语中有跟中文相似的汉字显得好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日语在语音模仿和词汇意义的领悟方面有便利之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且,二外日语教学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认识单词的地步,更重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本文试从网络多媒体的应用方面提出了对二外日语教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皓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5):110-112
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当前经济结构发生巨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对于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日语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本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日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勇 《科技信息》2011,(20):I0164-I0164
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它既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又不同于高职、高专,其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得以就业。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企业对日语人才强调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变化,给独立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商务日语教学往往是较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显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日语专业学生目前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普遍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此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母语式教学法,即将学生置于日语的环境和氛围中,引导其用日语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使之融入到真正的日语环境之中,灵活运用日语语言进行交流和参加实践,以达到全面地进行专业课教学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郑艳敏 《科技信息》2011,(9):I0023-I0023,I0021
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的发展,企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日语精读课作为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几方面,研究探讨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改革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计划设计中,商务日语翻译作为一门主要的专业技能课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商务日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然而,因其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也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商务日语信函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商务日语信函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高职院校信函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语言功底差,缺乏商务基础知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致使课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信函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解决问题,毕业后在中日交往活动中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基本是零起点教育,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对广大师生来说绝非易事。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语环境的影响、教学时数的限制、日语外教聘任的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中听力成绩偏低,以及在日资企业工作中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欠缺。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就高职学生日语语言交际技巧作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