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酱油沉淀物的溶解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检测市售酱油的二次沉淀和一次沉淀的主要成分以及它们在不同pH值下的溶解度,发现酱油沉淀中都含有不溶性的无机物;酱油沉淀物中糖类物质的溶解度都比较高;蛋白质呈现出在低pH范围内溶解度较低而在高pH范围内溶解度较高的特性,当pH〈5时,澄清的一次沉淀浸取液变浑浊。另外还对酱油沉淀的成因和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污水处理生物絮体絮凝沉淀机理分析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介绍胞外聚合物(EPS)架桥、DLVO理论和疏水作用力3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体系,阐述了生物絮体絮凝沉淀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絮体分泌的EPS所含蛋白质含量越少,其絮体沉淀效果越好;而疏水作用力却随EPS中蛋白质增加而加强,疏水作用力较大生物絮体絮凝能力较好,疏水作用力同时受到表面电荷的影响.此外,DLVO理论解决了EPS架桥无法解释的抗絮凝反应问题,离子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越大,则絮体絮凝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3.
LEA蛋白质11-氨基酸基序与植物抗旱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8种重要农作物第三组LEA蛋白质序列中的94个11-氨基酸基序.得出一致性序列为TAEAAKQKAGE.LEA 3蛋白质中11-氨基酸基序呈多拷贝串联排列,其长度占蛋白质序列总长度的40%~60%.带电荷/ 极性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数目分别占重复序列氨基酸总数的70.89%和29.11%.11-氨基酸基序的二级结构多呈α-螺旋结构.其中第1,2,4,5,9位疏水氨基酸形成螺旋蛋白质分子的疏水界面,其余位置的氨基酸形成螺旋分子的亲水界面.LEA 3蛋白质全序列平均亲水指数为-0.95~-1.22.无信号肽序列.8种LEA 3蛋白分子的上述特性与植物的抗旱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规则二级结构中亲疏水氨基酸紧邻关联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氨基酸椐亲 -疏水性按 5度简并进行分类 ,然后映射于蛋白质规则二级结构中 ,对规则二级结构中氨基酸的亲 -疏水性紧邻关联作了统计分析 ,并给出规则二级结构中亲 -疏水氨基酸的位置择优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乙型肝炎病毒的核衣壳由核心蛋白的二聚体所组成.但是,核心蛋白亚单位与亚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在人类乙型肝炎样病毒──土拨鼠肝炎病毒(WHV)核心蛋白的氨基端,存在着4个保守的疏水氨基酸残基(氨基酸位置101~102).它们分别是亮氨酸101,亮氨酸108,缬氨酸115和苯丙氨酸122.这4个疏水氨基酸残基以每隔6个氨基酸残基而重复出现1次.它们被称为“第7位疏水性氨基酸重复肽段(hhr)”.由于蛋白质中的疏水键往往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就在培养细胞系统中研究WHV核心蛋白的hhr区域在…  相似文献   

6.
徐驱雾 《广东科技》2011,20(16):83-84
酱油酿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酶。淀粉酶是时酿造酱油生产中淀粉质原料进行作用,形成酱油中还原糖,糊精等成分,增强酱油固型物以及提供酒精发酵、有机酸发酵的原料成分。蛋白酶是将大豆蛋白质水解成低分子蛋白胨、朊、多肽及氨基酸,使酱油含有多肽和氨基酸,成为营养丰富含有鲜味的调味品。纤维素酶是水解纤维素使之变成葡萄糖,同时纤维素酶具有对植物细胞壁的溶解破坏作用,使植物细胞中内含物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添加这几种酶,明显提高了原料利用率,改善了酱油风味。生物技术在酿造酱油生产中将得到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污泥是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沉淀物质,包括废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积物,统称为污泥,经过厌气消化过程处理的污泥,为消化污泥。据文献记载,对食品工业和印染工业产生的含水性有机污泥,无机化工工业等形成的亲水性无机污泥,钢铁工业和钢铁加工工业的疏水性无机污泥或含油污泥,以及造纸工业废水沉淀的纤  相似文献   

8.
Q&A     
《科学世界》2011,(7):92-93
Q:为什么鸡蛋会蒸成"羹"?A:这得从鸡蛋的成分说起。鸡蛋中有大量的蛋白质,它们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长链,有些氨基酸是"疏水"的,它们不喜欢与水混在一起,而倾向于抱成一团。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疏水氨基酸会埋在蛋白质分子内部,被喜欢水的"亲水氨基酸"包裹起来。所以我们可以用水来稀释蛋液。在通常情况下,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互相排斥的电荷,使得它们独立存在。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加热、改变酸碱性、加入盐或者钙镁等金属离子的情况下,这种平衡状态可能会被打破。蛋白质分子会伸展开来,有些氨基酸  相似文献   

9.
PVDF疏水膜的制备及其在苦咸水脱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转化法以无机盐氯化锂(LiCl)和水溶性聚合物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疏水膜,所制得的膜具有较高的盐截留率,膜通量可达40.5kg/(m2.h)。以自制的PVDF疏水膜进行了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苦咸水脱盐应用试验研究。实际苦咸水淡化过程中,随着浓缩倍率的提高在进料侧会产生CaCO3沉淀造成膜组件堵塞、疏水膜受到污染,致使膜渗透通量下降、产水电导率升高。酸化预处理可以消除沉淀物对膜蒸馏过程的影响,酸化后整个膜蒸馏过程中膜渗透通量保持稳定,产水水质良好,其电导率不超过10μS/cm。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氨基酸约化分类,定义描述氨基酸序列信息的参量—相对氨基酸使用度(RAAU),在现有数据库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相对氨基酸使用度和蛋白质折叠信息的蛋白质折叠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对氨基酸使用度对蛋白质折叠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强亲水类氨基酸和强疏水类氨基酸的使用对蛋白质的折叠速率的影响截然相反.对不同类蛋白质,其相对氨基酸使用度对蛋白质折叠速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低盐固态酱油生产工艺的缺点,通过双菌分开制曲、多菌混合发酵,使酱油质量得以提高.全氮利用率和氨基酸生成率分别为78.7%、0.538.  相似文献   

12.
陈昱 《天津科技》2014,41(8):44-45
供应商生产酱油的品质稳定性对方便面成品的品质与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酱油作为发酵调味料,其氨基酸态氮是判定发酵产品发酵程度的特性指标,即判定酱油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拟增加计算氨基酸态氮的过程能力指标Cpk值作为新增评价因素,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与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相比,16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14.
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色谱(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试验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类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类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类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有16种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15.
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非破坏分析酱油的主要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偏最小二乘法(PLS)相结合建立 数学校正模型, 对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 总酸以及食盐进行快速、 无损定量分析, 并对酱油的色度进行预测, 同时讨论了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主成分数对PLS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采用一阶导数预处理光谱建立的数学校正模型能得到最佳的预测效果, 在对预测集18个样本中的氨基酸态氮、 总酸、 食盐的含量和色度进行预测时, 所得的预测集相对标准 偏差分别为1516%, 1811%, 1798%, 1893%. 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可以用于酱油中主要 成分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用甲醛法测定酱油中的氨基氮时,常用酚酞为指示剂确定终点,效果不佳.本法改用酚酞-溴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其变色锐敏、重现性好、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7.
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脂大豆为原则,研究大豆皂苷的提取及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的变化。大豆皂苷采用乙醇浸提、正丁醇萃取、丙酮沉淀的方法提取,再用D101树脂柱纯化;用沪酿3042曲子发酵酱油。通过薄层层析法(TLC)、紫外光谱法(UV)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3种方法分别研究发酵6、18、24及36d样品中大豆皂苷含量及组成的变化;测定了酱油曲子中的7种酶活性。结果表明,酱油曲子中α-D-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最大,α-L鼠李糖苷酶的活性最小。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中的某些高糖链组分被降解为低糖链组分,并且在30d以内大豆皂苷的含量逐渐增加,30d以后又开始减少;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酱油的发酵天数和来控制其中大豆皂苷的含量,得到对人们健康更有利的富含低糖链大豆皂苷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黑豆酱油的生产工艺及制曲过程中的温度、水分、通风状况、菌种选择、制曲周期、杂菌等主要影响因子,并从微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米曲霉As3.951的影响,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为酱油生产工艺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黄浆粉替代豆粕酿造酱油的可行性。采用黄浆粉:豆粕:麸皮=3∶3∶4的原料配比,利用通风制曲和固态低盐发酵工艺较为理想,生产出的成品酱油符合ZBX66013-87标准,风味可与豆粕酱油毗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