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最近我应邀去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讲学,向在该中心从事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美国学者、教授介绍外国专家的工作。他们在与我座谈时请我谈谈对在华的美国专家(的工作态度和思想作风)的看法。这使我回忆起我在美作为汉弗莱学者(1985~1986)学习人事和政府管理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美国人靠什么力量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美国人的价值观念是什么?这里不是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已经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大冲击;世界也应当了解和认识中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共同促进,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200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颖 《科技智囊》2006,(3):68-72,74-76
进入2006年,中国正式步入“十一五”发展时期,在新的思想理念指引下,各种新思路、新事物破土而出。近一短时间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经提出,引起社会广泛反响。与之呼应,在产业创新层面, 集科技、文化、经济元素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各大知名城市迅速火热起来,并成为2006年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理论学术界、经济实体等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文化创意产业还是一个新鲜而又陌生的词汇。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是何时、怎样兴起的,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集合有关信息资料,旨在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博客是博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博客作为新生的网络文化现象,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各种影响。这一现象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博客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真善美相统一的伦理型文化,能够为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思想困惑提供启迪和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因此在当代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活知识在高考试题的应用及应对策略。今年是我们河北省实行新课标以来的第一年高考,新课标增加了文化生活的学习,这对广大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生活难度如何,我们应如何备考,我认真分析了近年高考试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部分,试图从中找出文化生活命题共性和特点,以期对我们的一线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人格魅力和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审美情趣的体现,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汇在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选用不同的文化建设一个班级,会使班级呈现出不同特色。近年来,我根据学生实际,推崇班级进步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最悠久的蕴藉载体,也是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传承体系。除了以搜集成册的文本形式出现外,神话还潜隐在各种形态的生活物质结构中,外化为异彩纷呈的物质形态。其中一个较为稳固的形态就是传统建筑。中国神话与传统建筑以独特的方式融合成了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正我住在亚洲十几年,不但是为了发展事业,也是为了直接接触和学习本地文化,这几年在我个人生活里,也发现了道家和佛教的思维方式。过节前,去了一趟香港,看了些朋友,谈了些新年计划。一周的出差快结束,老婆给我发短信,要我帮她一个住在北京的朋友购买一本李届明师父的著作《马年运程》。当时我们俩没多想,第二天我看到《南华早报》登了一篇相关的文章,才了解到这要求的背后原因。原来,今年马年风水的相关书籍遭遇国内反对封建迷信和奢侈浪费运动,在中国大陆不好买到。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的建设应从对各种中心主义的争论中转向对人自身的反思中来.深层生态学提出的“生态大我”概念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生态大我”的本质是自我认同模式的变革.中国传统审美范畴“意境”与“中和”很好地体现了“生态大我”的认同模式和精神诉求,丰富了“生态大我”内涵,从而启发生态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张影 《厦门科技》2002,(3):60-6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家庭生活是我们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回想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是一名从事档案工作十年的"老"档案工作者了.何不把在从事档案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家庭中来呢?于是,我就试着建立家庭档案.家庭档案是反映一个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各种材料经过整理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董伟 《科技信息》2011,(32):I0149-I0149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有很多艺术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了艺术学习,比如说健美操、美术和音乐等,由于专业课学习和各种集训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他们的文化成绩较之文化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且多数艺术生存在行为习惯散漫,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科学等现象,那么针对班级里这样的艺术生,如何指导其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成绩,在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以下途径来指导艺术生英语学  相似文献   

13.
变身本地人     
马宇歌 《世界博览》2010,(12):87-87
一个人求学异乡,会不自觉地压缩独处的时间。因为迫切想融入另一种文化,想通过这种融入来学习、充实生活。在德里,我每天都极度渴望和当地人对话,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阅读新闻、讨论时事。周围的外国留学生基本不愿融入印度社会,普遍觉得印度人不值得交往。这主要是印度人生活极其随性,很少顾及他人(主要是外来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往日渐频繁,老百姓对外交的关注也逐渐升温。外交官们西装革履,或觥筹交错于各种盛会,或唇枪舌剑于谈判桌旁,或奔走斡旋于热点地区。然而,在外交官们忙碌的身影后面,外交官夫人们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她们仅仅是“夫唱妇随”吗?参加我们此次沙龙的都是资深外交官的夫人们,丈夫的成就也许淡化了她们本身的光彩,其实,她们自己就是出色的外交官。在组织这次座谈会前,我曾试着写出一个像样的提纲,力求囊括她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多面生活。但无论我怎样挖空心思地想,我的提纲依然显得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剥去层层耀眼而神秘的光环,她们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毕竟是陌生和新鲜的。也许,我们今天呈献给读者的只是一个侧面,亦如沧海之一粟,冰山之一角,但这些故事却是最原汁原味的。———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沐浴在春风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向前走,我越来越感受到: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它给予了广大教师新鲜的“血液”。在不断地“充电”和“造血”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一道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和第二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领悟着新的理念,透过新课改,看到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到学生,我都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提起日本的传统艺术,很多人都会想到插花.日本的插花是使用鲜花的传统生活艺术,从16世纪时开始盛行.以前,在日本作为结婚前的一个爱好,女性学习插花比较普遍,而现在它正作为一种室内装饰和享受生活的乐趣,自然地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日本插花源自中国,在日本得以高度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花道.其实,日本的插花不仅源于中国,在它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受到了中国插花艺术和思想的影响,是与中国传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大学生所处的是一个多元文化发生碰撞和交融的时代,他们生活在独立的学生公寓里,却仍然无法避免直面各种文化的冲突和交汇。进入新的学生公寓后,大学生住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不仅体现在人均住宿面积增加,卫生公用设施改善上,还体现在高质量生活所需的硬件设施上,这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都提供了方便,衍生出许多文化活动,在课余之时用娱乐休闲来调节自己。物质条件的改善又引发一系列精神文化方面的新现象、新问题,值得深思。本文从公寓日常服务管理角度,探讨了公寓文化中的固有规律,从管理人员与学生互动中探索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公寓文化管理模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刮痧是中国传统医疗的一个术语,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民俗元素.郑晓龙的电影<刮痧>利用这个民俗元素,通过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一段插曲,表现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局势显示的孱弱状态.电影更是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急于融入世界文化、被世界认同的焦虑心理.本文试图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吸烟,不好!     
Juha  Vahti  贝加 《世界博览》2008,(18):8-8
我来到中国已经快十个月了,中国给我留下很多美好的印象:好吃的食物、美丽的景致、可爱的人民还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中国人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有些伤脑筋。比如抽烟。太多的中国人喜欢抽烟,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最不喜欢闻到烟草味道的人.这个矛盾让我在中国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挑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开展的对外留学教育活动蓬勃发展,基于各国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背景的不同,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会遇到一定的文化冲击。笔者通过观察广西各高校开展的东南亚文化节的举办内容和目的,探讨各种国际文化节对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作用,以期促进中外留学教育合作活动的长远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