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太原市汾河景区浮游藻类及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的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对太原市汾河景区的浮游藻类进行了研究.经鉴定,有浮游藻类137种,隶属于7门,32科,70属.秋季种数较多,其中蓝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分别为38种和37种;夏季种数相对较少,绿藻门占优势,为21种.两个季节中均以蓝藻的细胞密度最高,达4.1×108个/L,绿藻其次,达3.8×107个/L,其它藻类植物的生物量相对较低.污水生物系统法和硅藻商指数显示汾河景区的水质接近于β-中污型,且在秋季污染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滇池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报道2001~2002年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结果.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7种及变种.隶属于6个门.其中绿藻门有50个种及变种,占总种数的47.2%;硅藻门有33个种及变种,占总种数的31.1%;蓝藻门微囊藻属的浮游植物在上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总数量的84.27%.滇池浮游植物群落是一个蓝藻占绝对优势的蓝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小型化趋势明显.浮游植物种类在夏初和春天种类较多,秋冬季较少.浮游植物物种的平面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鲁迅公园湖泊水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水体健康状态,于2019年1—10月对鲁迅公园湖泊水体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3属,其中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数量最多,全年平均细胞密度为14.17×106 ind/L,全年平均生物量为3.57 mg/L,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随着季度变化而增加;优势门类为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主要代表属有伪鱼腥藻、平裂藻、栅藻、小环藻.采用冗余分析对鲁迅公园湖泊水体中的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解析,结果表明, pH值、硝态氮、亚硝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巢湖周年先后共出现浮游藻类277种(包括变种),隶属于8门85属。依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动,均以绿藻门的属,种最多,其次为蓝藻、硅藻,而金藻、黄藻、隐藻、甲藻均极少;从种群数量分析,除冬季外,则均以蓝藻门为绝对优势,占巢湖浮游藻类年平均总数的99.58%,其中微囊藻和鱼腥藻是引起巢湖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5.
于2011年不同季节对山仔水库水体物理和化学指标、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分析了蓝藻门微囊藻属在水平和垂向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探索了微囊藻属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山仔水库大坝断面微囊藻属细胞丰度在105~107L-1之间变化,夏季水体微囊藻属细胞丰度达到107L-1,浮游植物群落中微囊藻属的比例高达95%以上;冬季水体微囊藻属细胞丰度为105L-1,浮游植物群落中微囊藻属的比例在20%~45%.5-9月,表层水体微囊藻属细胞丰度高于底层水体,秋末到冬季水体表层与底层的微囊藻属细胞丰度相差不大,水温与微囊藻属细胞丰度呈显著正相关,轮虫与微囊藻属细胞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分析可知,水温分层是影响山仔水库微囊藻属垂向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对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009年1、4、7、10月对滴水湖浮游植物进行4次调查采样,研究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评价滴水湖水质现状.共鉴定浮游植物96种,隶属于8门48属.其中绿藻门种类居首位,有21属51种;其次为硅藻门11属20种;蓝藻门8属16种;隐藻门2属3种;裸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甲藻门1属1种;黄藻门1属1种.平均数量生物量是2054.28×104个/L,其中绿藻比例最高,占总量的41%;其次是硅藻,占总量的30.5%;蓝藻第三,占总量的16.5%;其他藻类所占比例较小.根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结合部分理化指标对湖区进行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滴水湖水质属于中-富营养.  相似文献   

7.
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底泥疏浚是水体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疏浚期间和疏浚后对长春南湖浮游生物2 a(每年6个月)的跟踪监测,研究了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群变化,对比分析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疏浚后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由疏浚前的绿藻-蓝藻-硅藻型演变为目前的绿藻-硅藻-蓝藻型.同疏浚前相比,疏浚后浮游藻类数量平均下降11%,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占比例降低;疏浚后浮游动物数量上升,生物量下降,浮游动物存在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入滇池河流柴河、宝象河与盘龙江从上游到下游河段的24个样点水样水质理化指标测定与浮游藻类研究,利用生物指示法(藻类种属数、藻类密度等)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法(Maglarf、Shanon-wiener、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3条入滇池河流进行水质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河流各样点浮游藻类多样性与各项理化指标数值没有出现从上游到下游由低到高的顺序变化.各样点理化监测指标TP值达到0.1 mg/L且TN值达到0.8 mg/L,浮游藻类能够被检出.检出藻类的10个水样中,藻类频度大于12.5%的浮游植物主要有硅藻、绿藻、蓝藻与裸藻植物,其中硅藻植物最多,频度最高包括硅藻门的舟形藻Navicula、针杆藻Synedra、小环藻Cyclotella,绿藻门的栅藻Scenedesmus、纤维藻Ankistrodesmus、新月藻Closterium较高,裸藻门的裸藻Euglena较高,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等较高.3条河的共有藻类有舟形藻Navicula、栅藻Scenedesmus、纤维藻Ankistrodesmus、裸藻Euglena、小环藻Cyclotella,多为富营养化水体指示种.3条河流中盘龙江各样点浮游藻类检出率33.3%最低,宝象河检出率50%,柴河80%最高,宝象河与柴河水样中藻量也高于盘龙江水样,盘龙江水质在近年治理后明显改善.作者认为,在河流水质监测中,浮游藻类的检出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动态反映河流整体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香农指数比其他指数在较少样本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河流水质监测识别度.  相似文献   

9.
对大庆市大龙虎泡、红旗水库、黑鱼泡、东湖水库不同水体进行了浮游藻类的采集及分类鉴定;利用浮游藻类的生物量、优势种以及藻类群落组成等指标评价了水质。结果表明:四水体有浮游藻类6门,即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甲藻门;四水体的优势种均为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水体均出现富营养化。根据研究结果,应对四水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RDA的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11月采样调查了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83种(属),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的密度在8.68×106~314.32×106/L内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秋季(9月),最小值出现在冬季(11月).采蒲台水体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王家寨和南刘庄则较低.水温、透明度和高锰酸钾指数对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和动态变化影响最大,而pH值和总磷浓度对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影响较为明显.控制有机污染物和磷的排放是解决白洋淀富营养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乌江梯级水库碳氮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乌江梯级水库及相关河段为研究对象, 对溶解CO2和NO3 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溶解CO2平均值为(113.6±105.7) μmol·L−1, 变化为1.6934.6 μmol·L−1; NO3 平均值为(163.0±104.9) μmol·L−1, 变化为0.4632.0 μmol·L−1. 水库采样点溶解CO2和 NO3 的含量以及振幅均小于相应河流采样点. 由于来源及影响因素不同, 河流采样点CO2和 NO3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筑坝建库后, 水库浮游植物生物作用增强, 成为影响物质循环的重要因素.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将C和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在一起, 致使水库CO2和 NO3 表现出显著性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 梯级水电开发显著改变了原始河流C和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反硝化除磷工艺对低碳源生活污水的处理性能,在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MBBR) 中,通过对反硝化除磷菌的驯化,考察厌氧过程中COD 质量浓度、pH 值对释磷以及缺氧阶段NO3--N 和NO2--N 质量浓度对反硝化吸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周期为8 h 的运行中,COD、氨氮、TP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0%、90%以上,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8.07、3.67、0.46 mg/L,达到城镇污水一级A 排放标准。NO3--N 作为电子受体,60 mg/L 取得最佳的缺氧吸磷效果,高于20 mg/L 的NO2--N 作为电子受体时,反硝化除磷菌活性受到抑制。研究表明,在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以NO3--N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除磷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州市区及其附近地区设立了7个采样站点采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分析了17种元素(Na,Mg,Al,K,Ca,Ti,V,Mn,Fe,Ni,Cu,Zn,As,Se ,C d,Ba和Pb),5种离子(SO2-,NO-,F-,Cl-和NH4+)以 及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 )的含量,讨论了PM10的化学组分特征以及气象条件对主要污染物的影响,并在此基 础上应 用主因子分析法对PM_10的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研究期间广州地区大气PM_10平均 浓度为125.8μg/m3,各地PM10最主要的化学组分为有机物、SO2-和地壳元素组分,分别占PM_10质量浓度的24%~32%,17%~21%和10%~12%。通过 主因子分析法确定广州地区PMPM10的主要污染源 是地面扬尘、燃油排放、冶金化工及电子加工排放、燃煤、二次转化和生物质燃烧,其方差 贡献率分别为20.7%,17.8%,16.3%,14.3%,10.4%和6.3%。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金沙江典型河段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于2014年秋季(10 月)在石鼓至宜宾江段布设6 个断面进行浮游藻类群落监测。通过显微镜观察, 共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30属52种, 其中硅藻的物种数、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65.38%, 74.07%和80.65%, 是优势门类。浮游藻类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呈现坝上逐渐降低、坝下逐渐升高的规律, 石鼓最高, 向家坝最低。多样性分析表明, 攀枝花的浮游藻类群落多样性最高, 溪洛渡和向家坝均较低。浮游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 总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属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包括尖针杆藻Synedra acus 和曲壳藻Achnanthes sp.在内的6种硅藻与水位正相关, 与水温负相关, 是适合在低温下生活的藻类, 小环藻Cyclotella sp.则适合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网状空星藻 Coelastrum reticulatum、栅藻Scenedesmus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的现存量与总氮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氮浓度; 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 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的现存量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磷浓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态污染物与气溶胶在线测量装置(GAC), 于2014年夏季对保定市望都县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盐及其相关气态污染物进行为期30余天的在线测量。结果表明: 观测期间站点为富氨环境,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68.2 μg/m3, GAC测得的SO42-, NO3-, Cl-, NH4+ 和K+分别是12.6, 8.5, 1.4, 11.7 和0.7 μg/m3, 占PM2.5总组分的51%。上述观测参数均呈现明显的日变化:SO2, SO42-, NO3-, NH4+ 和Cl-均在早晨出现峰值, HCl 和HNO3的峰值出现在下午, 而NH3主要呈现昼夜变化。硫氧化速率(SOR)和氮氧化速率(NOR)的分析结果表明站点大气存在较强烈的二次转化过程, SOR和NOR的平均值分别为0.43 和0.22。SOR与NOR的变化特征显示, 气相氧化和液相反应均对颗粒物无机盐二次转化速率有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于丰水期(2018年7月)和枯水期(2019年4月)分别在湟水河西宁段典型断面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共58个,枯水期同时采集污水处理厂出水样6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2种氮转化功能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湟水河平均总氮浓度为3.06±1.23 (1.308~6.51) mg/L。水体和沉积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氮转化功能基因是narG,nirS和nosZ。氮转化功能基因的丰度和组成在沉积物中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水体中无明显季节差异。关键氮素转化过程是反硝化,对水体和沉积物氮素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88%和98%。水体氮素转化主要受pH值、总氮及NO3--N调控,其中,氨氧化与NO3--N浓度负相关,反硝化与pH负相关。沉积物氮素转化与水体氮素浓度、沉积物pH值、总氮、总磷和有机碳等相关,其中,氨氧化与水体氮素浓度负相关,而反硝化主要受沉积物性质影响。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排放会显著降低水体中AOA-amoA, CMX-amo A, nir S, nxr B, napA, nar G...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冀北地区的油松生物量与胸径的关系,利用树木年轮宽度计算出过去33年中两种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并用当地的气候因子(温度与降雨)与生产力做相关分析,经多元逐步回归,得到了气候因子与生产力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①该地区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从1980年的50.52 t/hm2和7.74 t/hm2增长到2013年的173.23 t/hm2和114.49 t/hm2,33 a中平均年净生产力分别为3.72 t/(hm2·a)和3.23 t/(hm2·a); ②气候分析表明两种林分乔木层生产力与气候因子均有密切关系:单月气候因子中上年8月温度、当年2月温度和当年6月降雨与油松天然林乔木层净生产力显著正相关; 当年5月降雨和当年1、2月温度与人工林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松山地区油松天然林乔木层生产力年际变化主要受5—7月降雨和年均气温的综合影响,人工林则更多受1—4月平均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河流系统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分布情况, 于2014年春秋两季采集长江下游6个断面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 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方法, 根据优化序列与自建厌氧氨氧化细菌标记基因hzsA, hzsB, hzsC, hdh数据集的比对结果, 计算各基因相对丰度。结果表明, 水体溶解氧浓度较高导致厌氧氨氧化细菌标记基因丰度极低, 而沉积物中各基因相对丰度较高, 平均值分别为4.540×10-10, 4.939×10-10, 4.333×10-10和2.859×10-10。随着温度升高, 秋季沉积物中各基因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春季。大通、南京和徐六泾沉积物中各基因相对丰度较高, 这与人类活动扰动的增强以及入海口盐度升高有关。物种分类鉴定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在属水平上以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Jettenia为主。厌氧氨氧化细菌标记基因相对丰度与NO2--N,NO3--N和NH4+-N等理化因子相关, 并且, 由于NO2--N浓度远远低于NH4+-N, 因此NO2--N浓度是长江下游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生长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9.
木质物残体(WD)包括粗木质残体(CWD,直径D≥ 10 cm)和细木质残体(FWD, 1 cm≤D<10 cm),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小兴安岭丰林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30 hm2监测样地木质物残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WD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存在形式、腐烂等级的分布及其与林分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样地内D≥ 1 cm的WD材积为104.26 m3/hm2,其中FWD与CWD的材积比为0.5:99.5; WD密度的径级分布呈典型的倒“J”形,且以小径级(≤ 20 cm)的WD为主(52.9%)。WD的材积呈近“J”形,红松WD的材积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增加,其余树种呈近正态分布。 WD的存在形式主要以树段、拔根倒和干基折断为主,随着径级增加,树段的密度和材积比例逐渐减小,拔根倒和干基折断的密度和材积比例先增加后减少。 CWD的腐烂等级呈近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Ⅲ、Ⅳ等级。 WD的总密度与活立木的总密度显著正相关(P < 0.05)。WD的总断面积与活立木的总体积、最大胸径(DBH)、平均DBH均显著负相关(P < 0.05)。WD总体积与活立木的总断面积、总体积显著负相关(P < 0.05)。总体来看Ⅲ、Ⅵ、Ⅴ腐烂等级WD的密度、断面积和体积均与活立木的基本参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根系生长策略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草地植物根系周转对土壤碳的贡献, 在内蒙古荒漠草地、典型草地以及草甸草地设置17 个样点, 分析总根生物量、低级根生物量和低级根占总根生物量之比随草地类型与土层深度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土壤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低级根生物量与总根生物量正相关, 低级根生物量和总根生物量都与年均降水量、土壤氮含量正相关, 与年均温为负相关; 2) 低级根占总根生物量之比总体上呈现荒漠草原(14%)<典型草原(20%)<草甸草原(39%)的趋势, 与年均降水量正相关, 与年均温负相关, 与土壤全碳和全氮不相关; 3) 低级根生物量随土层的垂直分布规律与总根生物量一致, 在草甸草地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 低级根主要分布在0~40 cm 表层土壤中(85%以上), 而在典型草地与荒漠草地则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草地植物根系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响应温度和降水这两个环境因子; 2) 植物在水分贫乏的生境中可能通过降低对快速周转的低级根的投入来减少碳支出, 而投入更多的高级根来存储水分养分, 同时表明干旱生境中植物细根的水分养分吸收效率可能高于湿润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