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了提高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质量和加热效率,基于传热学原理和有限元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沥青路面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红外辐射加热方式对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影响,对比研究热风加热和红外辐射加热的性能,提出一种合理的间歇式红外辐射加热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红外辐射加热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但连续加热容易引起路面起火焦化,采用间歇式红外加热工艺可以得到较好的加热效果,同时还可降低能源消耗;不同的间歇加热方式对沥青路表温度的影响较大,在间歇式加热过程中应尽量使沥青路表每次出现的温度波峰值相接近,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加热过程中沥青路面表层的最高温度;采用热风加热路面不易发生老化现象,但加热时间相对较长,影响施工速度。  相似文献   

2.
热风循环加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沥青路面热再生施工中,为改善传统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作业质量和能耗,提出了一种变温加热方法。基于有限容积法,建立了二维沥青路面瞬态导热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获得了维持路面表层平均温度稳定在180℃的热风变温加热曲线,比较了变温加热和恒温加热方式下的沥青路面及4cm处平均温度变化曲线,计算了两种加热方式下加热器的能量损耗。结果表明:两种加热方式的能耗相差很小,且都可通过增大初始加热温度进而提高加热效率,但利用所得的变温加热曲线进行沥青路面加热,可有效防止路面发生焦化现象,有利于改善路面再生质量。  相似文献   

3.
路面加热机是整个就地热再生机组的基础,加热机加热路面后的效果对路面再生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以热风循环式加热机工作装置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圆形喷嘴射流冲击模型对其作业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相关理论计算得出了喷嘴的排列方式、喷嘴孔直径、加热板离地高度、射流速度、热风温度等参数与沥青路面表面换热系数的关系。计算表明:三角形交错排列和矩形排列对路面换热系数的数值影响基本一致;再生作业中,当热风的冲击速度较大时,随着加热板离地高度的增加表面换热系数降低;当热风的冲击速度较小时,加热板离地高度对表面换热系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陶清容  郭伟 《科技信息》2014,(13):162-163
就地热再生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加热过程对再生质量影响极大,因此对温度的分级控制技术成为关键。依托某省道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对热风循环式加热机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得出各级加热后的路面理论温度,并与实测温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测温度与理论温度有较好的吻合性。分析大量数据表明三级加热后的路面温度达到160℃以上,满足施工要求,铣刨过程无明显破坏集料,再生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公路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单轴双轮轴载作用下的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接缝处沥青混凝土层内部和界面处应力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偏载为最不利加载位置,提炼出关键的设计指标:纵缝边缘加载位中心对应的沥青混凝土层底水平拉应力和接缝处沥青混凝土层顶面竖向剪应力.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技术对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得出了高强度基岩下的应力回归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阐明了公路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层厚度设计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求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合理的加热方式,依托卡罗泰康就地热再生机组,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加热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加热方式、环境因素、加热机的操作参数及加热功率对沥青路面加热温度场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卡罗泰康就地热再生机组的理想加热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程连续式的加热方式,间歇往复式的加热方式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不同的环境温度和风速对加热温度场的影响均比较显著,太阳辐射对加热温度场的影响较小;加热机往返加热的往返距离、运行速度和往返次数共同影响着加热温度场,且存在最佳的组合;不同加热机的加热功率也存在最佳的组合.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方便地分析就地热再生的合理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效率与均匀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路面就地热再生的施工质量,针对沥青路面养护车加热滚筒不同结构的螺旋叶片,利用Fluent仿真软件,通过数值模拟和分析,建立沥青混合料的流动及加热三维分析模型,采用混合模型、标准k-ε双方程模型、P1辐射模型的方法,研究不同螺旋角螺旋叶片对沥青混合料加热效率及加热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螺旋叶片的螺旋角对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效率以及加热均匀性影响较大,其中68°螺旋叶片加热效率最高、加热均匀性最好,为加热滚筒螺旋叶片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沥青路面传热机理,研究了热风冲击射流对流换热和沥青路面内部导热的共轭传热过程,建立了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冲击射流湍流共轭传热理论模型,采用大涡模拟研究了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获得了沥青路面温度场样本数据.利用本征正交分解法(POD)对温度场样本数据进行降阶处理,选取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预测出了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热风加热沥青路面冲击射流的湍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温度的平均误差为5.4%;温度场预测精度随着选取模态阶数的增大而增强,采用POD分解与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计算温度场耗时仅为数值计算时间的0.63%,实现了沥青路面温度场快速且高精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中不同因素对沥青路面加热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室内加热实验方法,通过记录试验板不同深度处温度变化,得出沥青路面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分析油石比、加热源温度、加热源高度及风速等因素对沥青路面加热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石比和加热源温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加热板对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效果;加热源高度和风速的提高会降低加热板对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效果;并通过研究试验板的散热规律得出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摊铺到碾压完成所需时间应尽量缩短。  相似文献   

10.
赵伟 《科技咨询导报》2012,(33):118-118
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目前已成为道路维修改造的主要方法之一。而该文则是以试验段工程为依托,进行对高等级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同时还对试验路应用效果进行了跟踪观测,采用就地热再生施工后的路面的表面功能特性得到明显改善,路面车辙病害也得到治理,其平整度比施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供热企业收费难的问题 ,市政府要求在 3年内基本实现供热计量 ,从而进行供热收费机制的改革 ,实现供热计量后 ,室内采暖系统是一个变流量系统时 ,它必然反映到热网及热源 ,为适应热网的变流量 ,热源、热网、换热站 ,要具有必要的自控调节措施 .本文以热源热网间接连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供热系统的调节问题 ,采用在热源处集中调节和在热力站局部调节来实现统一的调节 .从而达到节能 1 5 %~ 2 5 %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采暖发展历程的阐述,以及对多种采暖方式的对比,得出电热膜采暖是一种新型式采暖.提出,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需要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电热膜采暖在未来采暖方式中会有一定市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辽宁科技大学建筑物供暖时间与负荷变化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建筑物分时分区供暖的可行性,对不同建筑物在无人停留时段,采取值班采暖模式,从而提高整个集中供热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对校区热用户的供热时间进行分析,表明该校区不同用户采用分时、分建筑供暖可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节能和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选取状态空间法和热容量质点法,在房间热平衡的理论前提下,对热系统建立多维的、动态的数学模型.由简入繁地从单个热用户到整幢建筑物热系统在不同扰量影响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系统运行下的不利工况(不确定房间).旨在达到能够指导计量供热系统设计的作用,从而来适应计量供热系统负荷的多变.  相似文献   

15.
Stanley HE 《Nature》2000,404(6779):718-719
  相似文献   

16.
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集中供热调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集中供热调节二次网采用质调节、一次网采用质-流量调节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导出了一次网相对流量比随相对热负荷比任意变化时一次网供、回水温度计算式,并对流量优化调节系数的2种特殊情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以电磁感应为基础的液体加热装置,采用电压源型、负载串联谐振高频逆变器,并且能够自然实现功率因数校正。试验表明该方法在液体加热中是可行的和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蒸汽供热管网的动态仿真建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建立供热管网的在线优化运行、故障实时诊断以及仿真分析和培训系统 ,必须建立一种高精度的蒸汽供热管网动态仿真模型。该模型将蒸汽处理成为单相可压缩流体 ,将管网处理成为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在仿真计算中 ,采用隐式 Euler算法、线性迭代方法和稀疏矩阵算法求解由物理模型所得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证明了所用的算法具有大范围收敛特性。此方法将被应用于青岛市蒸汽供热管网的工程项目中  相似文献   

19.
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降低大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能耗,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在热力站设吸收式换热机组,使热网回水温度降低至约20℃,在热电厂内经汽轮机凝汽器、吸收式热泵和调蜂热源等环节将热网回水逐级加热.形成热网的吸收式(Co-ah)循环.通过拉大供回水温差而大幅增加热网的输送能力,并通过回收汽轮机排汽余热而显著提升热电厂供热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a potential process to produce FeMn,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heating on the carbothermal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xidized Mn ore was investigated. The microwave heating curve of the mixture of oxidized Mn ore and coke was analyz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The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carbothermal reductions through conventional and microwave heatings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973 to 1373 K.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showed that carbothermal reactions under microwave heating proceeded to a greater extent and at a faster pace compared with those under conventional heating. The metal phases were observed in the microstructures only under microwave heating. The carbo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under microwave heating was discussed. The electric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ifferenc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thermodynamics analy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metal Mn. The developed thermodynamics considered that microwave heating could make the reduction of Mn O to Mn more accessible and increase the reduction ex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