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对于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的理解出发,结合其它哲学家的相关论述与“荒诞”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探讨,梳理“荒诞”的诞生、定义、标志的思考脉络,从而探求哲理思考对于个体意识起到的积极作用,与“荒诞”困境至今留存的种种现实思考,并最终通过对“西绪弗斯”式反抗的人道主义阐述,加深面对“荒诞”困境应当如何应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之一。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它的主旨是“反戏剧”、“反传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表现手法荒诞、场景孤立封闭、情节荒诞离奇、人物怪异扭曲和语言破碎混乱。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显然外化”的文学样式,也是较其它文学样式更贴近时代情感、时代情绪的文学样式,对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梳理,可以看出他由“热血青年”到“追求荒诞美”的生命历程、其诗歌“社会情绪化”的过程,以及“否定”、“逃遁”的社会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4.
艾薇菊·丹提卡在《息·望·忆》中成功塑造了两个海地黑人女性形象,母亲马汀及女儿索菲。马汀遭人强暴,远走他乡,但仍然无法逾越父权文化管制下的道德樊篱,最终精神分裂。索菲游离于现实与梦境的边缘,母亲的经历和“验身”行为使她趋于崩溃。马汀和索菲在异己的世界里生存,无法取得社会认同,难以倾诉,强烈的荒诞感使她们窒息。面对荒诞,马汀选择逃避,在绝望中自杀。索菲则立足现实,直面荒诞,在反抗中寻求精神解脱。  相似文献   

5.
犹太文化资源是西方20世纪荒诞文学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因。自我本体的变异既是荒诞文学致力表现的基本主题,更是犹太人具有恒定性的民族体验,而犹太观念与经验的分裂所造成的“犹太玩笑”,无疑成为犹太裔作家生发和膨胀荒诞意识的文化酵母。西方世界的犹太人作为外来异体生存在隔绝式的对立关系中,这从文化深层表述了西方人类无以沟通的窘境。犹太民族的文化难题与20世纪西方世界的普遍困境相契合,犹太裔作家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形而上运用中,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世界的一般问题。  相似文献   

6.
墨白长篇小说是一种迥异于目前商业化叙事的先锋文本。他以探索中国那场荒诞而真实的“文革”岁月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精神的匮乏和压抑见长。其魅力主要来自主题意蕴上对历史荒诞与人性沉落的尖锐刺痛感的把握,以及文本形式上以神秘与独白呓语为特征的梦幻式结构和诗性叙述。  相似文献   

7.
考察鲁迅的创作文本,现代主义描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存在,分析鲁迅小说和散文诗创作中最为突出的象征主义,荒诞情节和心理刻画,我们发现,正是现代主义描写体现了鲺讯创作的深刻性;按照文学“本质真实”和“心灵真实”的要求,我们阐述了鲁迅创作中“荒诞的深刻”的原因,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为重新解读鲁迅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谢理开 《龙岩师专学报》2001,19(2):61-63,72
在金庸的新武侠小说中,作家主要借助“江湖”和“侠客”这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意象的荒诞悖立来表现其对现实世界的主观体验。在金庸笔下,世界秩序是错乱的,人类存在是荒谬的,无论是世界秩序的错乱还是人类存在的荒谬,都具有着极强的顽固性和不可抗争性,人们对其只能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9.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他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人生存的荒诞和行为的无意义。剧中的人物形象 ,乏味的情节、破碎的语言、不确定的主题等反传统的戏剧形式 ,以及“直喻”的表达模式等几个方面 ,都表现出这部作品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0.
在1990年代,汪曾祺的部分作品对“文革”进行了集中反思。这些作品对政治运动中的种种血腥行为和荒诞现象给予了忠实的记录。汪曾祺认为政治运动的泛滥主要不是因为参与者的政治狂热,而是由于卑鄙的个人私欲的驱动。另外,他还深入梳理了“文革”时代的理论政策,公正评价了“样板戏”等文艺作品,并超出了狭隘的政治视野,对江青、于会泳等人在艺术上的功过进行了客观定位。”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对当代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Jostph 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的评论一直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社会讽刺小说,还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虚构荒诞小说这个问题上。持否定态度的评论家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作者以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理论为其指导思想,“拼凑出早已存在于作家思想中的一幅虚构的荒诞的世界图象”,人物则是作者“捏造出各种存在主义的人物模式”。因此,它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存在主义劝化小说”。持肯定意见的评论家则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的图象是作者“形象地、高度艺术性地把当代美国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当今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寡头政治和军事官僚的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我国中唐一位具有独特个性、气质、心理和艺术才华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奇丽诡怪,“虚荒诞幻”,呈现出“奇诡”的艺术风格。在探讨李贺“奇诡”诗风成因时.古今不少论者大都从文学艺术承传的角度加以论析,这是欠全面的。形成李贺“奇诡”诗风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特殊社会、文化环境中,由其特殊身世、个性、气质、生理条件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促成的特殊心态和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那一系列与众迥异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杨媛 《安徽科技》2010,(9):52-53
近年来,怪诞风格的角色设计较多地出现在西方数字媒体设计中,特别是3D数字动画、电影中出现了大量荒诞怪异的角色形象。相比之下,中国的数字角色开发风格还是以追求传统意义上的视觉美为主,对“美”和“丑”的审美标准有着明显的界定。本文通过对“怪诞”的相关理论性调查和对国内外数字角色设计中怪诞风格的分析归纳.深入探讨了怪诞风格运用在中国MMORPG角色设计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加缪的《局外人》显示了对荒诞的彻悟,以一种冷漠,沉默,无所谓的方式,凭着心灵的绝对真实与荒诞社会作对抗,是对荒诞社会彻底的否定和强烈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戏剧与荒诞派戏剧都以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为基本主题,并都赋予深刻的哲理内核。但存在主义戏剧大都采用传统的表现形式,在荒诞世界里进行痛苦的选择,具有主动挑战性,令人亢奋,洋溢着一种现代悲剧精神。而荒诞派戏剧则反传统,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面对痛苦只是一种被动的无奈和承受,充满苦涩感。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兄弟》的批评文章,主要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化批评和运用西方理论等三种批评模式在起作用。评价了三者的得失,认为《兄弟》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借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形式,表达了对文革和改革两个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之荒诞性的体认,是一部勇于“写当下”的探索之作。  相似文献   

17.
处在世纪之交的寓言作家群,以创新开拓精神出版了近百种著作,值得总结和展望:一、艺术形式和体裁上的多姿多彩。反映出寓言艺术的深化和发展;二、题材上的扩大,体现出时代性和现代化特征;三、艺术方法上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和“言不尽恚”、“顿悟”的艺术经验;既能注意情节的曲折性、荒诞性,又能“寓诸庸、发觉人们不能立即觉察的普遍”;四、追求和发掘“寓言个性”,创造出新的辉煌。但在迈进21世纪之际需要反思展望,如何注意新世纪的哲学特征和未来动向,在开阔视野和相互渗透中开拓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是西方现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荒诞和悖谬、象征和隐喻、“异化”和绝望,使作品充满了神秘、恐怖和悲惨的氛围。研究者较多注重作家的哲学思想和创作手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解读和作者的生命体验,透过作品的神秘面纱,我们看得更清楚的是荒诞背景下的真实,是作品明显的自传性质。  相似文献   

19.
曾卓是“七月派”的代表诗人,又是共和国初期文坛悲壮的受难者。在遭受厄运的20多年间,在诗神逃遁的时代,在诗意枯竭的地方,他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地进行着“潜在写作”。他以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为我们留下了那个荒诞时代严肃的精神证词;他以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在一片诗歌的荒漠中为我们贡献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20.
对“文革”中的年轻知识分子沉痛荒诞命运的反省,不仅看到了懿翎的敏感与真诚、激情与忧伤,更看到了她面对“昨天的历史”时沉思与正视的勇气。在她的“记忆就是责任”的历史观照里,抒写出了一段历史与生命的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