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木兰诗》中“送儿还故乡”的“儿”字,有三种注解:一为“木兰自称”(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为“女子自称之词”(见余冠英《乐府诗选》);一为“青年男女自称”(见《辞源》七四年版)。我们阅读时应照哪一种理解呢?我以为照第三种说法较妥。如果理解为“木兰自称”,很容易使人按常用义理解而产生疑问,因为木兰是以臣子身  相似文献   

2.
猪CEO大磨对古德农夫说:“我一直在努力运用最好的管理方法,但是……但是没用。”古德农夫说:“我也什么招都试过,一天,我突然醒悟,我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当我自己。”  相似文献   

3.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豪杰武夫。临终前对他儿子讲,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先是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就会懂得。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客不得思索,赶快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的儿子却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相似文献   

4.
“朕”字从通称变为帝王专称,决不是秦始皇的突发奇想。其真正原因应是“朕”字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和代表权力的象征;再加之周代贵族多用“朕”作为自称。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接近九点钟,医生凡艾斯克接到一个外地打来的电话,对方说:我是海顿医生,在格兰富尔的一所医院里,这里有一名病危的儿童,他头颅中有一颗子弹,刚刚被送进医院,情况十分危急,很可能救不活了,我们必须立即给他做手术,但是你知道,我不是一名外科医生。“我离格兰富尔有60英里!”凡艾斯克立刻说道:“你是否请一下曼沙尔医生,他就住在格兰富尔。”“他离开这个镇子了。”海顿医生答道:“我所以请你,是因为这个孩子是来自你的城市,他来这里游玩,在玩枪时不小心把自己给打伤了。”“你说这个孩子是从阿尔巴奈特去的,他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早已被人否定的“满堂灌”并没有因被否定而退出历史的舞台。我当学生的时候,对这生命力顽强的“满堂灌”深恶而痛绝之,并曾撰文诅咒过。可是自己当教师之后,还是违心地给学生“灌”了好几年,真是惭愧不已。大概是因为经验不足、学识不够、缺少恒心之故,我最初的新尝试都失败了,沮丧之余只好走老路。一次,就语文课的教法问题我请教一位老教师,他只给我说了四个字“学会取舍”,叫我自己在教学中去慢慢体会。“学会取舍”,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学中要有取舍;二是教学中要会取舍。为什么要有取舍呢?我反省了一下自己过去…  相似文献   

7.
春天的气息     
春天来了,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大地,开始苏醒了。同往常一样,今天一大早小鸟就飞到我家窗台,向我叽叽喳喳直叫,似乎在向我报时,让我早早起床。有时小鸟叫我,可我怎么也不愿起床,它会用鸟语对我“说”:“大懒虫,还不起床,再不起床就会迟到了!”今天也不例外,我听了赶快起床。可一想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的地在一片芦苇地的旁边。那芦苇地里常常有野兽出没,他担心自己的庄稼被野兽毁坏了,就总是拿着弓箭到庄稼地和芦苇地交界的地方来回巡视。这一天,农夫又来到田边看护庄稼。一天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黄昏时分。农夫见还安全,又感到确实有些累了,就坐在芦苇地边休息。忽然,他发现苇丛中的芦花纷纷扬起,在空中飘来飘去。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奇怪,我并没有靠在芦苇上摇晃它,这会儿也没有一丝风,芦花怎么会飞起来的呢?也许是苇丛中来了什么野兽在活动吧。”这么想着,农夫提高了警惕,站起身来一个劲地向苇丛…  相似文献   

9.
郑达庸 《世界知识》2013,(16):52-54
一位东南亚国家的大使直爽地对我说:“你们每天去看看美国使馆的动静,如果它的旗杆上没有国旗了,那就请阁下赶快离开伊拉克。”  相似文献   

10.
狮子爱上了农夫的女儿,请求农夫将女儿嫁给它。农夫既不忍心把女儿许配给猛兽,又不敢拒绝,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当狮子来催促的时候,农夫对它说:我很愿意将女儿嫁给你,但她很怕你的尖牙利爪,如果你剪掉它们,我女儿立刻与你结婚。狮子立刻答应了,回去剪掉它的尖牙和利爪。可是如此一来,农夫就不怕狮子了,当狮子再来的时候,农夫就用木棒把它赶走了。原意:轻易放弃已有的力量是一种不智之举。新意:鱼不可离开深渊,国家赏罚的利器不可随便易人。说明: 一个哈佛经理,切勿轻易放弃自己的实权,否则一旦失去,再要索回,为时已太迟了。哈佛寓言·之三:珍…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文化中分辨出什么属于中国,什么属于朝鲜,对朝鲜和中国各自的文化内涵进行重新定义,这一过程一直还在延续,至今在朝鲜半岛也没有结束。在长达500多年的朝鲜王朝(1392~1910年)中,两班贵族精英总是根据中国这个大陆邻国来确定自己的地位。朝鲜向来自称“东国”或“海东”,甚至就简称为“东”(今韩国仍有“东国大学”)。正如东国这个名字所暗示的那样,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红蚂蚁的话]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  相似文献   

13.
静雅的都城“尼亚美”是节尔马语的称呼,意即巨大河流的“码头”,如今是尼日尔共和国首都。这“码头”大哟!它横跨尼日尔河,蜿蜒数十公里于河曲之间,掩映在万绿丛中。当我来到尼亚美,却为它美得“雅”而动情。它“雅静”,既无现代城市的噪音乱耳,又无乡村鸡鸣犬吠的惊扰,处处给人一种安谧幽静之感;它“雅致”,街道不宽,但林木参天,浓荫蔽日;建筑物不高,那乳白色的房屋,衬托着葱茏的火焰树、芒果树、桉树以及攀附在围墙上  相似文献   

14.
荀步章 《奇闻怪事》2009,(12):29-30
【案例】那一年,我担任初三班主任。刚接班不久,就有老师向我透露:这个班上有几条“好汉”呢!有一次,班上几个后进生在一起谈论自己过去一些值得骄傲的事情,见我走近,都不开口了。有一个同学说:“好汉莫谈当年勇。”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觉得他们怀念自己光荣的过去,这是具有荣誉心、好胜心的表现,这就是希望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要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后进生前进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15.
“氓之蚩蚩”这句诗,是《诗经·卫风·氓》的首章首句。《毛传》训曰:“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朱熹在其《诗集传》注云:“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谁何之称也。蚩蚩,无知之貌,盖怨而鄙之也。”马瑞辰在其《传笺通释》中云:“蚩蚩,痴味之貌。”《韩诗》释蚩蚩为“意态和悦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此书注云:蚩蚩,忠厚的样子。”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中注释曰:“蚩蚩,同嗤嗤,戏笑貌。”总之,以上这些解释,均是我国古今著名的学者对“氓之蚩蚩”诗句所作的解释。我认为这些解释并非符合诗句原意,故写此文探讨。《氓》是古今学者共同承认的弃妇诗。此诗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自述的口吻,倾述她被  相似文献   

16.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鄘风·载驰》虫士虫  相似文献   

17.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戏剧、电影文学),都是作家历尽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谁个不求自己的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又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马克思所说的“永久的魅力”呢?那么,“永久的魅力”之奥秘何在呢? 我再次地阅读了传世佳作《红楼梦》,几经玩味,略有所悟:文学艺术的“永久的魅力”就是某种“美的延续”。“美的延续”的条件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在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黄河岸边有一个村庄为了防止水患,村民们筑起了长堤。一天,有个农夫发现堤基上有了蚂蚁窝。农夫心想,这个蚂蚁窝会不会毁坏长堤呢?农夫把发现的这个问题告诉了村庄的长者,长者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们的堤坝筑得那么厚实坚固,还怕一个蚂蚁窝吗?”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诗歌中关合相思之情的“红豆”作为爱情或友情的象征,那么,把与纪念屈原有关的“端午艾”作为爱国之情的象征,似乎也很恰当。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一诗中,就吟唱出“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样历者艾香的诗句。诗人从“艾”引发出“丹心”,抒发了“我欲从灵均”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端午节,艾插空。”从此可见在民间老百姓是多么喜爱这“端午文”!而诗坛里的“端午艾”呢?从屈原的《离骚),杜甫的(又呈吴郎)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政》.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再到闻一多的(红烛),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