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研究澳洲坚果花挥发性成分含量,探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坚果花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超临界CO2萃取与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的坚果花挥发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离出164个组分,鉴定出58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85.55%.含量最高为亚麻酸(11.88%);从同时蒸馏萃取物中分离出142种成分,鉴定出53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71.06%.最主要成分为环氧芳樟醇(10.89%).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不同.通过对澳洲坚果花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澳洲坚果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晰  杨继涛  赵琦 《甘肃科技》2012,28(15):156-158
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从蕨麻中提取挥发性物质,并且运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色谱粗分分离出了多种成分,已确定其中35个物质.  相似文献   

3.
GC-MS 法分析姜属3种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紫色姜、黄斑姜、圆瓣姜3种姜属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建立了同时蒸馏萃取 GC-MS 法对这3种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从3种植物的茎叶中共分离鉴定了139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但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有显著差异.3种姜属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非常丰富,其中,许多化学成分具有芳香性或药理药效活性,在香精香料或医疗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GC-MS技术对分别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到的龙胆草根、茎、叶、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合NIST2012谱图库检索出其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采用3种方法在龙胆草的4个部位提取到116个化合物,用不同方法提取的龙胆草同一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明显,用同一方法提取的龙胆草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成分相对含量上的差异,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到的主要为苯类、醇类、酰胺,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到的主要为苯类、酮类、醇类;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到的主要为醇类、酮类、酯类.通过提取分析比较可知,如需研究龙胆草中某一挥发性成分,可用3种方法中的某一种及龙胆草的某一部位来进行大量提取.3种方法对龙胆草的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均有较大的贡献,这为龙胆草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对采自甘肃官滩沟的康藏荆芥经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SFE-CO2)及水蒸汽蒸馏(SD)得到的两种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分析鉴定了28种,21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桉树醇(14.27%)和十八烷(10.41%).  相似文献   

6.
毛黄栌枝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析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SFE-CO2)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SD)分别提取毛黄栌枝叶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从中分别鉴定出47个和48个化合物,主要包括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大根香叶烯D、马鞭草烯醇等成分,均有较多生理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这一植物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认为SFE-CO2法比SD法可萃取出更多较高极性组分,因此广泛用于中草药成分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千山野菊花萜类化合物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用蒸馏-萃取法(1)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提取千山野菊花中挥发性物质,测得用两种方法提取的千山野菊花挥发油含量分别为6 08%和7 02%.用GC/MS法从千山野菊花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并确定出38种、44种化学成分,通过检索Nis98谱图库,再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人工谱图解析,确认野菊花挥发油的萜类化合物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类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救心菜精油成分,为救心菜的药用价值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精油,GC毛细管柱色谱法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救心菜精油中分离出56种,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鉴定出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占精油总量的88.69%,主要成分有棕榈酸(36.08%)、植物醇(17.04%)、α-亚麻酸(13.64%)、亚油酸(7.12%)、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4.64%)。结果表明:救心菜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有机酸类。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茶梅茎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茶梅茎、茶梅叶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从茶梅茎、茶梅叶挥发油中分别确定出27,37种成分,在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90 40,0.963 54。其中,丁香酚为茶梅茎、茶梅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丁香酚在茶梅茎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为0.922 23,在茶梅叶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为0.913 28。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牛角瓜中挥发性成分,联合气质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两种提取方法从牛角瓜中共鉴别出163个化合物,其中固相微萃取法鉴定了81个化合物,而同时蒸馏萃取法鉴定了82个化合物,共有的化合物为30个.  相似文献   

11.
白花茵陈茎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和石油醚萃取法提取白花茵陈中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主要为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如百里香酚和香荆芥酚)和脂肪酸及其酯等.  相似文献   

12.
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花椒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制备 ,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了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从中分离出 80余种化合物 ,共鉴定出 5 6种 ,占挥发油总量的 95 .99% ,其中 5 2种为萜类化合物 ,杀虫活性组分 β -水芹烯含量高达 2 3.12 % ,里哪醇含量为 3.5 1% ,表明同时蒸馏萃取法是提取花椒杀虫活性组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透骨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透骨消(花、叶)挥发油,叶挥发油得率为0.30%,花提取物得率为0.10%;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在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04种成分,鉴定出23个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烷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主要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含量70.70%;花提取物中分离出132个成分,鉴定出12个成分,主要为乙酰水扬酸甲酯,含量82.64%。结论:大透骨消花挥发油成分证实其药理作用与传统民间用药疗效一致。  相似文献   

14.
贵州产山蜡梅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贵州产山蜡梅不同部位(器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蜡梅根、茎、叶、果皮的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仪鉴定各化合物,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从山蜡梅根、叶、茎和果皮中共分离鉴定了76个化合物,其中共有化合物8个,分别占各器官挥发油总量的43.08%,7.87%,57.55%,66.72%.根中挥发油以桉树脑、4-萜品烯、芳樟丙酸为主;叶中挥发油以榄香脑和β-桉叶油醇为主;茎中挥发油以龙脑、α-杜松醇、桉树脑为主;而果皮中挥发油则以石竹烯氧化物和葎草烯氧化物为主.贵州产山蜡梅果皮和茎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与根、叶中挥发油组成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山蜡梅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超声提取、回流提取、水蒸汽蒸馏、浸泡提取4种方法对缅甸产钝叶樟植物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通过气质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首次分析了缅甸产钝叶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42、40、22、36个成分,其中黄樟素(safrole)相对含量最高,达到19.76%~28.47%.比较4种提取方法,得油率分别为3.49%、2.50%、0.85%、1.92%,表明超声提取法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6.
生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高分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并鉴定了生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116种组分,鉴定出66种,占挥发油总量的85.26%.  相似文献   

17.
黔产黑骨藤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黔产黑骨藤全株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并结合标准谱库的检索,从得到的44个化合物中鉴定了27种成分,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93.2%.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45.6%.明确了黔产黑骨藤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为提高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椒蒿不同生长部位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