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寒温带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自然群体及子代测定林为对象,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的方法,以群体选择、变异分析和遗传效应评价为基础,探讨自然群体及其子代树高和胸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统分析这些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从中选择出生长势、抗逆性和适应能力兼优的优异群体及优良个体.结果表明:寒温带水曲柳自然群体间的生长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树高性状的变异较小,胸径性状的变异较大,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4.29%和45.02%.另外,群体内自由授粉子代间生长性状的差异亦极显著.寒温带水曲柳的生长性状受遗传基因的控制程度较强,遗传力强,遗传增益较大,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858和0.860,遗传增益分别为16.68%和30.98%.因此,以生长性状为主要评价指标,兼顾各种影响因素,确定五常(WCH)群体为优异群体,WCH25,WCH12和WCH27为优良个体,可广泛应用于多世代遗传改良育种中.  相似文献   

2.
分别测量了300尾采自中国五个淡水湖(太湖、滇池、呼伦湖、兴凯湖和巢湖)秀丽白虾的10个形态学指标,运用三种多元统计方法对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太湖群体和滇池群体的形态最为接近,而与兴凯湖群体、呼伦湖群体和巢湖群体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判别分析按雌、雄个体分别建立了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中雌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0.0%~93.5%(P1),87.5%~93.5%(P2),综合判别率为90.8%;雄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0.0%~90.3%(P1),77.1%~95.2%(P2),综合判别率为87.8%.五个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须有多项参数综合判别才能辨识.主成份分析构建的三个雌体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为75.97%,而三个雄体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为73.63%,五个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主要取决于全长、尾肢长、头胸甲宽、腹部长和腹部宽等5个形态学特征.提示秀丽白虾的形态变异与其生活的水体理化因子和底质不同密切相关,推测环境因子对白虾形态特征的选择作用,使其群体表型具有可塑性.此外,不当的引种和人工养殖对滇池群体种质混杂的不良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在选种过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进行了6×9次服装穿着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和秩位相关性分析,旨在对服装穿着实验中个体对服装舒适性评价等级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对服装舒适性进行评价时,虽然受试个体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但受试个体与受试总体对服装舒适性相对评价的一致性很高。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云杉属(Picea)10个树种的种子形态和萌发特性,分析了它们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长、宽、千粒质量的差异在种间达到极显著水平;除种子萌发高峰期外,种子发芽率、发芽起始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在种间具有极显著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则表明:种子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长、种子宽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发芽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纬度与种子长、种子宽和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年均温与种子长、种子宽、千粒质量和发芽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纬度和温度是影响云杉属植物个体间种子大小变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采用COI基因序列对徐闻东岸野生群体(XWD)、硇洲岛野生群体(NZD)、闽粤东野生群体(MYD)、象山养殖群体(XSYZ)和宁德养殖群体(NDYZ)等5个大黄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单倍型分布、遗传分化、历史动态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0.757 6-0.877 5、π=0.002 6-0.003 1)明显高于2个养殖群体(h=0.194 7-0.495 2、π=0.000 8-0.001 0),二者的单倍型分布频率差异明显;XSYZ与NDYZ、MYD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128 5、0.086 0,P<0.05),NDYZ与3个野生群体间具有遗传同质性(Fst=-0.010 6-0.000 2,P>0.05)。历史动态分析支持野生大黄鱼经历了晚更新世的群体数量扩张,但不支持养殖大黄鱼发生群体扩张。研究表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进化力量在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中的作用机制。养殖实践和人工选育对东海区大黄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群体扩张、养殖逃逸、人工放流以及物种的扩散能力等因素可能促使粤西海域和东海区大黄鱼群体间具有遗传同质性。本研究揭示了粤西海域和东海区大黄鱼群体种质资源状况以及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的遗传特性差异,可为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基于群体聚类的约束多目标进化算法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聚集密度以度量群体中个体间的关系,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其基本思想为:首先将初始群体按多判据聚类方法分为适应度值不同的四类,然后计算类内群体中个体的聚集密度,根据适应度值和聚集密度定义一个偏序集,最后采用比例选择原则依次从偏序集中选择个体,更新精英集。通过数值实验用量化指标研究了改进算法的收敛性和分布性,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的收敛性与常规约束多目标进化算法相当,但分布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多参数寻优效果,基于人体生理双向协同网络调节机制,提出一种网络协同优化算法(NCEA).对应相应生理系统设计其体系结构,具体包括监控管理级、协同调节级和群体搜索级:监控管理级根据适应度和群体分布密度等信息,发送协同指令给协同调节级;协同调节级根据协同调节指令,基于生理调节规律实时调整各个搜索群体的交叉和变异概率因子和搜索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换概率,以及辅助群体的个体均匀化;群体搜索级包括主搜索群体和辅助群体,其中辅助群体为主群体提供优良个体,并避免搜索陷入局部最优.最后采用两个典型的多维非线性函数,检验NCEA的搜索精度和收敛速度,并应用于一种非线性智能优化控制器.试验结果表明,与标准的遗传算法和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相比,NCEA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搜索精度.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居群花粉形态多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和统计昆明地区4个云南松居群的花粉粒形态,揭示云南松居群内花粉粒形态的多态性及其分布频率,并应用巢式等级方差分析方法,试图探讨云南松花粉粒在居群间、个体间和个体(家系)内形态变异的分化大小.研究表明,云南松花粉粒形态、大小、气囊数目及其大小的变异极其复杂多样,在松属植物中所少见.巢式等级方差分析表明,昆明地区云南松居群具有两个气囊的正常花粉粒,其形态变异有大约20.2%源于居群间,有79.8%左右源于居群内个体间和个体(家系)内,其中个体(家系)内花粉粒形态变异方差分量占88.3%,说明云南松个体(家系)内花粉粒形态的变异较大,环境饰变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9.
紫斑百合居群核型变异式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云南3个紫斑百合居群核型变异,应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巢式分析方法,在常规染色体水平上探讨紫斑百合居群间、个体间、细胞间和同源染色体间的变异式样。用巢式方差等级分析表明,紫斑百合染色体结构变异有4.5%左右来源于居群间,有95.5%左右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细胞间和同源染色体间。  相似文献   

10.
赤点石斑鱼7个地理群体的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AFLP技术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7个地理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大亚湾群体和舟山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湛江群体最高;通过UPGMA聚类,7个群体88个个体明显分成3支,三亚群体单独聚为一支(Clade A),湛江群体的部分个体聚类为一支(Clade B),湛江群体剩余个体和其他5个群体的个体聚为一支(Clade C)。其中在分支C中存6个小的分支,这6支中个体间基本以地理群体进行聚类。研究结果为赤点石斑鱼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木材性状株内变异与木材取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试验表明,马尾松木材比重、管胞长度和晚材率的株内变异,由髓心至树皮,由树干基部至树干顶端存在着巨大的变异,这对材性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为选择幼龄材含量较少,材性较均匀的树木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用胸高处任一方位半径的木材样品估算树干材性均值,可达到非破坏性取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木材组织比量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10年生的日本落叶松无性系木材组织比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木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和管胞比量差异极显著。日本落叶松组织比量的径向变异规律为:管胞比量由髓心向外,前期变化曲线呈“梯形”,后期变化曲线呈“V”型;木射线比量由髓心向外,开始迅速下降,到第2年轮后缓慢波动下降或上升;树脂道比量由髓心向外,开始缓慢下降,然后迅速上升达最大值后又迅速下降。木射线比量与树木年轮间的变异模式(径向变异)以双曲线和乘幂式方程拟合效果较好,R2均在0.7以上;树脂道比量与树木年轮间的变异模式(径向变异)以指数式方程拟合效果较好,R2为0.609;管胞比量与树木年轮间的变异模式(径向变异)以三次多项式方程拟合效果较好,R2为0.845。日本落叶松的木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管胞比量与树高、形率、冠幅、皮厚、主枝粗、枝干比、主枝夹角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木射线比量与主枝长显著负相关;木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与管胞比量之间的相关显著。木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和管胞比量都受到中等水平的遗传控制,无性系重复力分别是:0.571、0.453和0.607。按照20%的选择率,日本落叶松木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的遗传增益为16.70%和207.72%。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以12年生和28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人工林样木为材料,对材性性状的株内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株内不同部位,木材密度和管胞长度存在着显著的变异性;(2)胸高部位上自髓心向外,木材密度(经苯-乙醇抽提后)和管胞长度迅速增大,至13~18年轮后大致趋向稳定;(3)对28年生和12年生的树木,抽提前后木材密度平均相差14.4%和4.5%,但抽提前后木材密度紧密相关。(4)幼龄(5,10,15年生)木材的密度和管胞长度,与成龄木材(28年生)的相应性状之间具有紧密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杉木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5个杉木无性系管胞微纤丝角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胞微纤丝角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广义遗传力变化为0.734~0.867,微纤丝角无性系间的差异受很强的遗传控制;按10%的入选率,无性系选择的平均遗传增益为19.51%。无性系管胞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随树龄的增加逐渐降低,第10年的微纤丝角比第1年的约小32.1%,方差分析表明,从第3年起,不同林龄微纤丝角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对管胞微纤丝角进行早期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已达成熟期的马尾松种源生长与材性变异,揭示不同性状在地理种源上的变异规律,并筛选适合在安徽省六安市及类似立地区域推广的速生且材质优良的纸浆材种源。【方法】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国有林木良种场的38年生(成熟林)马尾松55个种源为试材,测定其胸径、树高、管胞长度及宽度、基本密度和微纤丝角,进行生长与材性联合分析。【结果】胸径、树高、材积、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在种源水平上均差异极显著(P<0.01)。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3.02%~58.61%、5.56%~28.16%;胸径、树高、材积、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基本密度和微纤丝角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665 7、0.558 9、0.616 9、0.996 3、0.965 6、0.739 3和0.823 3。相关性研究表明:生长性状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经度相关不显著;材性与经纬度均相关不显著,但表现出局部的变异规律;生长性状间相关性高于生长与材性间相关性;微纤丝角从髓心至树皮总体随着龄级的增大而减小,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和宽从髓心至树皮总体随着龄级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变化幅度随着龄级的增大而减小。通过综合指数选择出5个综合性状优良种源,其胸径、树高、材积、管胞长度与宽度、基本密度和微纤丝角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3.69%、5.72%、15.12%、7.05%、-1.12%、0.17%和-6.46%。【结论】成熟林马尾松种源间差异显著,并且生长性状存在从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变异规律,材性与经纬度不相关,对其进行纸浆材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具一定潜力,可为纸浆材马尾松良种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杉木纤维用材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存在显著至极显著差异。5个性状(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都受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无性糸重复力分别为0.771,0.651,0.566,0.529和0.495。树高、胸径和材积与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间以及木材基本密度与管胞长度间呈遗传负相关。通过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选出2个纤维用材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木质部细胞、树木个体和森林群落3个尺度之间的关联, 在西伯利亚南部以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和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为主的3个采样点37个样地, 测量725根树芯的树木年轮宽度, 采用系统随机的方法选择其中195个树芯进行管胞大小的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 尽管局地环境和树种组成有所不同, 但在树木个体和森林群落两个水平上, 管胞大小与树木径向生长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较小的平均管胞尺寸指示更低的年际生长量和更高的年际生长波动。平均管胞大小对半干旱区针叶林生境湿度和森林生长适应性具有指示作用, 揭示树木通过调节管胞的大小在生长适应与生长安全性二者间的权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以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林分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4因素嵌套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2.56%,种源内不同地点间的变异占1.66%,地点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则占总变异的95.78%。生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胸径与材积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地点间、同一地点的优良林分与普通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分子方差分析与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广西马尾松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林分内个体间。因此在优良种源中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改良效果。该结论对于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缙云山特有植物缙云黄芩的等位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检测了重庆缙云山特有植物缙云黄芩 (ScutellariatsinyunensisC Y WuetS chow) 7个居群 70个个体的过氧化物酶 (POD)、细胞色素氧化酶 (CY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淀粉酶 (AMY)和酯酶 (ES) 5种等位酶谱带的变异式样 .并将所得酶谱带进行编码 ,然后分别用Jaccard和Sokal Michener结合系数结合不加权组平均法 (UPGMA)进行聚类 .7个居群等位酶谱带分布表明 ,只有 15 5 6 %的等位酶谱带在所有个体中是恒定的 ,其余 84 44 %的等位酶谱带在个体间显示出或多或少的变异 .在居群水平上 ,也只有 2 2 2 2 %的等位酶谱带是恒定的 ,77 78%的等位酶谱带存在有分化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缙云黄芩同一居群的个体间在等位酶谱带上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 ,即居群内个体间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同质性 ;而来源于不同居群的个体酶谱则表现出明显的趋异性 ,显示出缙云黄芩不同居群之间发生了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0.
人工林红皮云杉木材管胞形态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人工林红皮云杉木材管胞形态及其径向变异规律,并与天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人工林木材管胞长度、长宽比和壁控比的径向变化趋势与天然林相似;(2)根据管胞形态的径向变异模式,人工林红皮云杉在约19年趋于成熟,较天然林提早10年左右;(3)人工林木材,尤其是幼龄材,其管胞形态与天然林的相比较,差异不大,适合作主制浆造纸等纤维用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