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对Brown等人介绍的5粒子纠缠态的新应用研究,利用5粒子纠缠态作为量子信道提出了一个单粒子任意态的信息共享方案.首先,发送者对自己拥有的粒子做一次4粒子von-Neumann联合测量.然后,控制者对其拥有的粒子做单粒子测量.接受者根据发送者和控制者的测量结果,对自己拥有的粒子做适当的幺正变换,就可以重建发送者的单粒子任意态.方案成功的概率为100%.  相似文献   

2.
提出利用6粒子团簇态传送1个未知单粒子态从而实现可控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发送者对自己拥有的粒子做1次5粒子von-Neumann测量,控制者对其拥有的粒子作局域测量,接收者在控制者的帮助下对其自己拥有的粒子做相应的幺正变换,即可重新构造出发送者要传送的未知态,完成了可控量子隐形传态,该方案成功的概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基于团簇态信道的双粒子纠缠态可控量子隐形传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提出利用四粒子团簇态传送一个未知两粒子纠缠态从而实现可控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发送者对她自己拥有的3个粒子做一次三粒子纠缠完备基联合测量,控制者对其拥有的粒子作局域测量,接收者在控制者的帮助下对其自己拥有的两粒子做相应的幺正变换,即可重新构造出发送者要传送的未知态,完成了可控量子隐形传态.  相似文献   

4.
王作栋  黄亦斌 《江西科学》2014,(2):204-206,262
提出了一个利用七粒子态传送一个二粒子未知态的多方受控量子通信方案。该方案中发送者指定一名控制者,它不能接收二粒子未知态,但是它可以和发送者一起协助接收者重构二粒子未知态。发送者对自己拥有的4个粒子做一次von-Neumann联合测量,控制者在计算基下对它的粒子做测量。接收者根据两次测量结果对自己拥有的粒子做相应的幺正操作,就可以构造出发送者所发送的未知态。可以设置多名接收者,使它们都受到控制者的约束,从而实现多方受控量子通信。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三比特未知量子态的可控隐形传态方案,利用2个三方共享的4粒子团簇态作为量子信道,由第三方进行控制.首先,发送者(Alice)对其拥有的3个粒子对进行3次 Bell 基联合测量,并把结果通过经典信道告诉接收者(Bob)和控制者(Charlie).若控制者同意接收者重建未知量子态,则对自己的粒子对进行 Bell基测量,并将结果通知接收者.接收者根据发送者和控制者的测量结果,对自己拥有的粒子对做相应的幺正变换,就可以重建发送者要传的三比特未知的量子态,从而实现可控隐形传态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1个以6粒子团簇态为量子信道实现2粒子未知态的受控分级量子通信方案.不同的接收者因其受发送者的信任程度不同而对未知态的恢复能力也不同.发送者对手中的3个粒子做1次vonNeumann联合测量,控制者根据不同的接收者或自己做局域测量或联合测量.接收者收到2次测量结果后做相应的幺正操作可恢复未知态,完成本次的量子通信.  相似文献   

7.
以6粒子纠缠态为量子信道,提出了一个单粒子未知态的量子信息共享方案.首先信息发送者对手中的粒子进行 Bell 基测量和单粒子测量,接着合法双方的任意一方对自己拥有的粒子做一次单粒子测量,则另一方对自己拥有的粒子进行适当的幺正变换,就可以重建原始粒子态,从而实现了量子信息共享.该方案成功的概率为100%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把N粒子纠缠GHZ态从发送者Alice传送给远方的接收者Bob的控制性隐形传送方案.在传送过程中,N对非最大纠缠EPR态和m粒子GHZ态被选择作为量子通道.发送者Alice先对它所拥有的粒子做贝尔态测量,然后每一位控制者对它们各自所拥有的GHZ态粒子先进行Hadamard变换再做投影测量,之后将它们的最终测量结果通过经典通道告知给接收者Bob,根据接收到的经典信息,Bob通过引入一个辅助粒子并且对它所拥有的粒子做唯一的通用幺正变换,就可以重现原始态.结果显示,传送成功的总概率为2N+1-m∏N k=1|ak|2,任何一个控制者的信息缺失都将导致传送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个决定性的传输2粒子未知态的量子隐形传态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发送者Alice和接收者Bob共享一个5粒子团簇态.首先,发送者Alice对自己手中的粒子做一次5粒子von-Neumann联合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通过经典信道告诉接收者Bob.接受者Bob根据发送者Alice通知的测量结果,对手中的粒子做相应的幺正变换,就能够获得发送者Alice想要传输的2粒子未知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经济的控制隐形传态,提出一种利用2个部分纠缠EPR对实现3粒子GHZ态的概率隐形传输方案.该方案首先需要发送者向控制者申请量子信道,若控制者同意,才能通过纠缠交换,使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建立量子信道.然后发送者进行一次Bell基联合测量、两次H变换和两次单粒子测量.接收者根据发送者和控制者的测量结果,引入辅助粒子,进行两次控制非门操作和相应的幺正变换,就可以得到原始未知信息态的信息,传输成功的概率为4|a|~2|c|~2.该方案可以推广到N粒子GHZ态的控制隐形传输.若增加到N个EPR对为量子信道,还可以推广到(N-1)个控制者参与的N粒子GHZ态的控制隐形传输.该方案可以很好的应对一般的窃听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对国家契约的性质以及国家契约中国家方当事人违约时的责任承担问题 ,向来颇有争议。试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为对应国家契约中国家责任的两种产生情况 ,将国家契约中的国家责任分成国家的违约责任和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2.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谁拥有更多、更好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资本,谁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竞争的焦点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品种及其质量,可以说技术创新在此期间还仅仅是竞争的一种工具;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经济科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上的,国际竞争的焦点从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变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变为知识、技术、生产整体匹配、协调的质量型发展能力,变为整个社会发展素质渐次、扎实提高的能力,因而是一种更加广泛、更为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观测器在控制理论中非常重要.当状态不能观测时,应设计状态观测器来估计状态.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证实了用所设计的观测器来估计状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国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谁拥有更多、更好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资本,谁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竞争的焦点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品种及其质量,可以说技术创新在此期间还仅仅是竞争的一种工具;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经济科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上的,国际竞争的焦点从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变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变为知识、技术、生产整体匹配、协调的质量型发展能力,变为整个社会发展素质渐次、扎实提高的…  相似文献   

15.
构造了辐射场的一类新的非经典态,称之为双模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对该态做了详细的数值计算以及量子统计性质的讨论.构造了双模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的数学结构,讨论了它的非经典性质,即压缩效应、亚泊松分布、两模间二阶相关函数.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双模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具有非常显著的非经典性质,因此双模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是一类新的非经典光场态.  相似文献   

16.
构造了辐射场的一类新的非经典态,即双模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并讨论了它的非经典性质,即压缩效应、亚泊松分布、两模间二阶相关函数.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双模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具有非常显著的非经典性质,因此双模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是一类新的非经典光场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标准的量子力学的方法,阐明压缩真空态、相干态和压缩态的生成物理过程,并求得相干参量α与压缩参量r与过程的耦合常数的时间积分的关系。还讨论了压缩态与压缩真空态的反聚束现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量子力学的线性叠加原理,构造了由多模复共轭相干态的相反态{-Z (a)*j }〉q与多模虚共轭相干态的相反态{-iZ (b)*j }〉q,两者线性叠加组成强度不等的非对称两态叠加多模叠加态光场?鬃 (ab)II 〉q。利用多模压缩态理论,对态?鬃 (ab)II 〉q的广义非线性高次压缩性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若构成态?鬃 (ab)II 〉q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量子光场态{-Z (a)*j }〉q和态{-iZ (b)*j }〉q中,各对应模的强度(或平均光子数)满足■R(a)Nj =■R(b)N j 或■R(a)Nj =■R(b)Nj ,并满足一定条件时,无论腔膜总数q、态间初始相位差(θ(aR)nq -θ(bI)nq ),以及两态叠加的概幅r(aR)nq 和r(bI)nq 等如何变化,态?鬃 (ab)II 〉q总可以恒处于等幂次N-Y最小测不准态或等幂次N-H最小测不准态,成为一种新的相干态。  相似文献   

19.
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振幅平方压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振幅平方压缩,讨论了叠加参数p、相干参数(R,θ)对真空态与相干态的叠加态振幅平方压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