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滨海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的生物资源,寻找新型微生物农药,对来自牛蒡的6株共生真菌NY-2,NY-3,NY-4,NY-5,NY-6和NG-1的菌丝体和发酵液分别进行了对卤虫(Brine shrimp)杀虫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杀虫实验24h后,6株共生真菌的菌丝体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均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杀虫活性,随着加样浓度的增加,卤虫死亡率也随之提高.6株共生真菌的菌丝体/发酵液对卤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单位:mg·mL-1)分别是0.476 2/0.116 8,0.477 9/0.068 7,0.685 1/0.254 4,0.090 8/0.028 5,0.312 7/0.190 5,0.662 3/0.085 8;经与3种常见化学农药氯氰菊酯、敌敌畏和氧乐果的杀虫活性对比,6株真菌的杀虫活性全部优于以上3种农药,特别是NY-5发酵液的LD50仅为0.028 5mg· mL-1,其杀虫活性是农药对照组活性最好的敌敌畏的21倍.牛蒡的共生真菌是一个良好的微生物农药的生物来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菌株菌落和显微形态特征以及ITS-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的内生真菌SF4鉴定为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 sp.真菌,命名为Acremonium sp.SF4.通过对菌株SF4发酵的基础培养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摇床转速进行初步优化,确定了其最适产AChEI的摇瓶发酵条件为:沙氏培养基,发酵温度28 ℃,摇床转速为150 r·min-1,发酵培养14 d.在此条件下可发酵获得含AChEI的发酵浸膏0.331 g·L-1,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可达60.27%,相比优化前均有提高.研究有助于后期规模化高效发酵,为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单一组分AChEI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海洋真菌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TT法,对从厦门海域红树植物、晒盐场土壤、海藻和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的231株海洋真菌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 结果显示,有24株菌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占总供测菌株的10.4%,其中对HeLa细胞有抑制作用的有15株,对HepG-2细胞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有8株,对BGC细胞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有12株. 选择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10株菌株进一步测定其培养物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发现JSSa-2,JQGa-6f和hzl02a-1株菌的活性很强, IC50分别为0.38,0.18,0.29 μg/mL. 实验结果表明,海洋真菌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4.
5.
以渤海湾驴驹河站位点10 m等深海水及底泥为样本,水样经滤膜过滤富集培养,底泥经稀释分离后,对孢子进行反复划线分离,筛除相同菌落后,共得到7个不同菌株,编号为BH01~07.经鉴定,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 Pers.ex Fr.)2种,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3种,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2种.首次阐明了渤海湾驴驹河水域海洋真菌分布的主要类群,其中,皱褶青霉(Penicillium rugulosum)系的两个菌株以及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Wilh.)为渤海湾水域初次报道的真菌种类.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渤海湾丝状海洋真菌中具有抑菌活性菌株的分布情况,以从渤海湾不同站住分离获得的55株海洋丝状真菌为出发菌株,借助抑菌圈法和牛津杯法分别对菌块和发酵液进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有80.0%的菌株显示出抑菌活性,其中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菌作用的菌株分别为5株、27株和38株,对3种菌均有抑菌作用的有2株.活性菌株站住分布差异较大,垂直分布以中层水(10m等深线)的活性菌株频数最高,达到该水层被检测到的菌株数量的93%.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海洋真菌因其能够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代谢产物而受到广泛关注,海藻来源真菌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对2014年以来发表的从海藻来源的海洋真菌中新发现的一些活性天然产物,按照来源海藻的类型(红藻、绿藻、褐藻)进行了分类,并就其化合物结构式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概述和分析,为海藻来源海洋真菌活性天然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深海沉积物中筛选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的海洋真菌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西太平洋近赤道区采集到的18个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83株海洋真菌,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法分别对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抽提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结果显示,有37株菌株对至少一种指示菌有抑制作用;有29株菌株对KB或Raji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分别占总供测菌株的44.6%和34.9%.在抗肿瘤活性菌株中,WP-M-1、DY-G-2、DY-C-2、WP-K-3和WP-Q-2等5株菌具有很高的活性,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抽提物对Raji细胞的IC50分别为5.000、1.064、2.796、1.920、0.520 μg/mL.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来源的真菌中蕴藏着丰富的抗菌及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产生菌,是开发抗菌和抗肿瘤药物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分离自乐清湾红树林的1株海洋真菌(真菌#34)液体发酵产淀粉酶的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95 h、培养温度30℃、起始pH值5.8、盐度1(即天然海水);最优培养基配方为:淀粉3 g、麸皮14 g、酵母膏6 g、KH_2PO_4 0.5 g、MgSO_4·7H_2O 0.4 g、海水1000 mL.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海洋真菌及其开发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介绍。阐述了海洋真菌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重点对来源于海洋真菌的抗肿瘤物质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稀土元素镧(Ⅲ)与铈(Ⅲ)对盐卤虫的急性致毒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与铈对盐卤虫(Artemiasaline)的急性致毒效应。盐卤虫在硝酸镧溶液中暴露12、24、48、72、96h的中间忍受限分别为8978、8141、6912、6714、6647mg·L-1,在硝酸铈溶液中暴露12、24、48、72、96h的中间忍受限分别为9075、9011、6400、4500、4000mg·L-1。稀土元素镧、铈对盐卤虫属低毒物质。 相似文献
12.
罗氏沼虾肝胰腺几丁质酶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友宾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3):325-329
报道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经抽提,再生几丁质亲和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CM-Sephadex C-25凝胶离子交换层析,获得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均一的酶制品,SDS-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其分子量约为38kDa,等电聚焦测得其等电点为5.7,该酶的最适pH值为4,在pH3.0-8.0间表现稳定。最适温度55℃,高于65℃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杨发蓉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233-237
本文主要报道云南省路南县长湖水生真菌类群的分布情况.初步调查结果.水生真菌在长湖湖体分布总共有 29属, 32种、 1变种,分属于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和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优势种类有松花根生壶菌Rhizophydinm pollinis-pini(Braun)zopf,尾细襄霉Leptolegnia caudata de Bary,多卵水霉Saprolegnia ferax(Gruith) Thuret红酵母 Rhodotorula sp.拟青霉 Paecilomyces VariotiBain,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Fres,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试验对板栗内生真菌B2菌株抑制板栗干腐病病原菌D1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B2菌株的物种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B2菌株菌丝细胞及培养液内均含有抑菌成分,分别对板栗干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不产生色素,是一种担子菌,即phlebia acerina. 相似文献
15.
对虾养殖池底泥中光合细菌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虾池底泥样品富集分离出2株光合细菌,分别编号为M1和M2,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繁殖方式为二均分裂.细胞中含有细菌叶绿素a,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M1和M2菌株均为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的成员,初步研究了NaCl浓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连云港台南盐田中嗜盐和耐盐菌群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2002年冬春夏3季在连云港台南盐场取卤水和底泥样品,对嗜盐菌和耐盐菌的分布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盐度(6.6%-32.3%)盐池中栖息着不同的菌群,夏季嗜盐菌和耐盐菌数量较高,主要以盐单胞菌属、海球菌属、盐水球菌属等非芽孢菌为优势菌,低盐度(6.6%-9.9%)池中耐盐菌数量高于嗜盐菌,中盐度(13.8%-17.4%)池中耐盐菌数量接近嗜盐菌,高盐度(20.2%-32.3%)池中主要为极端嗜盐菌.此外,底泥中嗜盐菌和耐盐菌的数量一般高于卤水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商品混合酶酶解的方法,研究了黑曲霉、绿色木霉、桔青霉头孢霉、粗糙脉孢霉、紫色红曲霉、白地霉、凤尾菇、冬菇、平菇等10种13株丝状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对这些真菌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证明所得到的制备物确实为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实验表明,用商品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等配制成的混合酶液,可成功地从上述分属于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的丝状真菌菌丝体制备出原生质体.实验还说明,巯基乙醇对多数丝状真菌原生质体的形成并不是必需的.在所有供试菌株中均观察到由原生质体直接长出菌丝及由原生质体先形成酵母芽链状再长出菌丝这两类再生方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地区桂花树叶栖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表明,桂花树叶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分离得到真菌26种,其中,大茎点霉(Macrophomasp.)、链格孢2(A lter-nariasp.2)、刺盘孢菌1(Colletotrichumsp.1)、拟茎点霉2(Phomopsissp.2)等4种真菌为优势菌.生态环境对桂花叶栖内生真菌有较大影响,阴面叶内生真菌种类较丰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