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内容分析法,作者力图阐明不同融资背景下,两大主流网络媒体--人民网和凤凰网,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在倾向性.针对人民币汇率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截取其悬而未决的时段,从标题制作、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新闻内容、配发照片等五个角度,研究资本构成对网络媒体新闻话语再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献分析的角度研究网络媒体研究的嬗变过程,以3963 篇期刊文献为样本,通过发文量阈值的设定将网络媒体研究的嬗变过程划分为3 个阶段,采用人工判读法、关键词共现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各个阶段研究内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网络媒体相关的论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阶段一:网络媒体逐渐兴起,信息传播作用提升;阶段二: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效应;阶段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深度融合,网络媒体影响力显著提升。尽管各阶段研究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但信息传播、新闻媒体等相关研究一直具有较高关注度,网络舆论、舆论引导等研究领域研究热度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文章认为,要打造健康的网络媒体,网站和网民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意见领导",让"意见领导"影响广大网民、培养网络媒体新闻发言人,占领舆论主导权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唐喜亮 《科技信息》2013,(24):43-43,46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对网络媒体的认知能力、对网络媒体内容的分析能力、网络媒体信息评介能力及网络媒体参与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调查获得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一些基本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从网络媒体产生以来,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神种冲击,但是网络媒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统领时代的终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才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媒体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陈朝辉 《科技信息》2008,(35):182-182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网络媒体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网络媒体被称之为“第四媒体”,它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深刻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运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体育新闻报道成为各大媒体竞争的主要内容。网络媒体以它的快捷性、信息量大等特点在体育新闻报道的竞争中很快显现出它的优势来,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本民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涉华报道的新闻回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国内网民对"中国"的一些认识。研究日本网民的新闻回帖对于研究如何更好树立国家形象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妙青 《太原科技》2011,(4):71-72,76
对地方大学新闻专业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地方大学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及必要的网络媒体站点实践,以有利于区域经济复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王淑莲 《科技信息》2012,(18):65-65
随着网络媒体和校园网络的迅速发展,高校校报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挑战。高校校报应理清思路,明确定位,整合校园新闻资源,加强新闻策划,创新传播内容,形成自身特色,加快与校园网络的融合,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确保其在校园媒体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12·5洪洞矿难"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大媒体的目光也都聚焦于此,网络媒体在对事件的报道中也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着新闻传播媒介的功能,而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商业门户网站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文章将选择商业门户网站中新浪网-新闻中心、搜狐网-新闻中心在2007年12月6日至2007年12月21日期间,对于"12·5洪洞矿难"事件的报道进行系统抽样,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案研究描述此类网络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进而探讨网络媒体中作为商业网站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所体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2.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