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教会女学的兴办首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戊戌维新运动促成国人自办女学,留学教育进一步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女子院校学生体育现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女子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良好,但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有一定的脱节,多数学生除了体育课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女子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缺乏体育锻炼的氛围,现有体育课开设时间短、课时少.体育社团的建立不够完善,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人较少.提出了增加对学生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远东运动会与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慧  郭劲宇 《科技信息》2013,(12):301-301
民国时期,远东运动会成为我国女子运动发展的直接刺激。运动会上日、菲两国女子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促使国人提倡发展女子体育运动,争取在远东运动会上与本国男子拥有平等地位的愿望也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发展的进程,各种女子体育团体活动随之兴起,目标直指参加远东运动会。各报刊对于远东运动会上女运动员的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时期大众对于女子审美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借鉴史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的学科研究方法,对江永女书文化中的女子体育宗教信俗的形成、演变及衰落进行了多维考证,提出了女子体育宗教信俗文化修复措施,以寻求江永女子体育宗教信俗保护与传承的合理路径.女书节庆习俗是女子体育宗教的发端,女子体育宗教信俗演变呈“生成-鼎盛-破坏-消失”的文化轨迹,后现代江永女性“中心”与“边缘”的身份发生转换、宗教失范、商业展演成为女子体育宗教信俗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影像志     
正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创办于1864年,初名贝满女塾,后发展为女子中学,1905年开设大学课程,1920年并入燕京大学。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拍摄于北京,1917—1919年间。燕京大学,建立于1919年,是一所私立教会大学。其校舍以早年北京西郊的淑春园故址为中心,整体布局汲取了中国园林的空间处理,建筑群采用中国古典宫殿式样,单体建筑基本取庑殿、歇山及两者结合形式的屋顶,深红色壁柱、白色墙面、花岗石基、青色彩画成为燕园建筑的基本特征。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拍摄于北京,1931—1932年间。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教会女子大学的设立开了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本文从办学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制度等方面探讨了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并归纳出特色性、实用性、实践性、情感性等特点.虽然教会在中国创办女子大学具有明确的文化侵略目的,但是,就其办学的具体做法而言,对我们今天女子专门人才的培养仍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旧中国教会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以华南女大和金陵女大为中心陶嘉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教会对在华的文化教育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教会人士认为,欲从思想上对中国妇女进行控制,就必须在吸引更多的妇女信教的同时,提高妇女受教育的层次,进而扩大教会在中国的影响.由此...  相似文献   

8.
探讨蹼泳运动对女子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影响,选取国家女子蹼泳队运动员、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各11名,采用MAX-Ⅱ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和荷兰Lode恒定功率自行车检测女子专业蹼泳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肺功能的相关指标,统计学分析各组运动员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蹊泳运动员VO2max/kg、O2P、VE/kg等指标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表明蹼泳运动可显著提高人体心肺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唐哲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0):46-50
中国女子足球运动从兴旺、鼎盛辉煌时期的发展,并在世界女子足球史曾取得骄人的成绩,到如今逐渐衰落,是中国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优与劣的反映,是竞技体育值得探讨、总结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育专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合格的体育教师 ,而体育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增强体质。要顺利完成学校体育任务 ,就必须使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和学校体育竞赛这一相对活动的教学与组织活动 ,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这个实施过程就显得体育教师的能力、作用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秋瑾的体育思想。研究结论:秋瑾是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界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她提出了尚武军事化体育思想,倡导学校体育与军事训练结合方式,指出近代中国体育与军事训练结合的合理化;突破了女子三从四德的传统观念,反对女子缠脚;提倡女子体育,突破女子参与体育的限制,扩大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内容,树立了身先士卒的风范。研究她的体育思想对完善体育思想体系以及相关的体育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今天的体育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女子体育文化兴衰流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些零星的历史文化资料、和一些近代的历史文化考古工作的发现中,有一些与我国女子体育有关的零 星内容。从这些内容与其对应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认 为:我国女子体育文化的兴衰流变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有关;特别是与当时的女子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 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倡导健康第一体育理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接受体育教育是大学生培养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但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十分普遍的体育课厌学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本文从实际出发,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厌学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主要包括大学生在对体育课认识上存在偏差;体育课的评价体系不科学;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不足等原因,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走出这一困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苏部分开展对抗性选修课的高校学生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女子散打课在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选修课程及课外锻炼活动中受到广泛欢迎,开设女子散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身体素质.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开设女子散打课的意义、作用的研究,说明普通高校开展女子散打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孔祥雪 《科技信息》2011,(16):261-261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大学生男女比例也严重不平衡,尤其是外语类高校和小语种专业就更明显了。在这种背景况下,高校体育课怎样开展?如何培养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资料分析法,并结合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如何培养女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兴趣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院女大学生体育目的与兴趣的调查分析,揭示了近年来我院女生体质有所下降,体育兴趣不高的主客观原因,这对于提高女生体育课的质量,探讨女生体育课的教学规律,有的放矢的进一步搞好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奔女“是针对女子而言,是指不守婚姻之道,无媒而交,非礼而合之女.“奔女“的称呼看起来是说女子私自出奔的事实,其实质仍然是对女子的“婚姻不得自专“的道德训饰.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体育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兴 起以及20 世纪20~30 年代出现的“土洋思想”交锋,伴以西方社会思潮而至的西方体育, 在传播的同时亦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国人体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时期,强兵、御 侮和强种、强国的思潮,促使国人开始探讨体育救国之路;在军国民体育思潮的熏陶下, 体育救国成为人们一种“理想化”的选择;而在民主与科学思潮激荡下蜂拥而至的实用主 义体育与自然体育思潮、国粹主义体育与民族体育思潮,则使人们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传 统体育和西方体育,使人们从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角度开始走向体育的真义与本 质。这是中国体育在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国人体育观变迁的最主要特点,也是中国 近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根据21世纪人才结构和高校体育素质理论,分析女大学生身心特点,通过对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教学进行小群体学习法的实践,探索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组织教学方式,以达到提高女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体育课以外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行为.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她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高校体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太原市高校普系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活动方式、锻炼时间、活动项目以及参加体育活动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