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马尾松与杉木混交人工林伐区索道集材作业前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集材作业后除土壤体积质量和结构体破坏率指标增大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下降,而且表层土壤(0~20 cm)所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 cm)大;集材作业导致表层土壤体积质量增大0.02 g/cm,土壤结构体破坏率提高617%,最大持水量下降3.65%,总孔隙度减小1.98%;同时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速效P、全K、速效K等指标的含量分别下降1.34 g/kg、0.04 g/kg、6.46 mg/kg、0.01 g/kg、0.04 mg/kg、1.01 g/kg和11.00 mg/kg。分析了集材作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并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少索道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杉阔混交人工林伐区汽车运材作业前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运材后除土壤体积质量和结构体破坏率指标增大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下降,而且表层土壤(0~20cm)所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cm)大;运材导致表层土壤体积质量增大050g/cm3,土壤结构体破坏率提高1882%,最大持水量下降1578%,总孔隙度减小670%;同时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速效P、全K、速效K等指标含量分别下降2354g/kg、053g/kg、2652mg/kg、050g/kg、1176mg/kg、057g/kg和1319mg/kg. 此外,对运材作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少运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综合分析地形因子、林分特征及植物多样性指标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为退化喀斯特地区环境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选取中龄林、近熟林和过成熟林3个龄组系列共11个马尾松人工林样地,样地按25.82 m×25.82 m方形设置,调查乔木层植物种名、高度及胸径,同时记录样地海拔、坡位、坡度及各样地主要物种组成,在每个样地的西南、西北、东北、东南、中共5个方位设置5个2 m×2 m的灌木样方,调查灌木层植物种名及株数,在每个灌木样方内设置1 m×1 m的草本样方,调查草本层植物种名和盖度,量化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不同龄组之间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全氮含量在[0,20)cm土层随林龄的增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碱解氮含量在[20,40)cm土层随林龄的增长逐步降低,速效磷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随林龄的增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含水量在同一龄组[0,20)cm和[20,40)cm的两土层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龄林、近熟林和过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近熟林和过成熟林的全氮含量和碱解氮含量、过成熟林的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在[0,20)cm和[20,40)cm两土层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地形因子、林分特征和植物多样性指标均是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变化的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林分密度和植物多样性指标,而地形因子、林分特征和植物多样性均是影响土壤养分的因素。RDA分析表明林分特征解释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36.60%,植物多样性解释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27.00%,地形因子解释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的10.30%。【结论】龄组变化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磷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马尾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随着马尾松的生长发育适当添加氮肥和磷肥以维持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而龄组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没有显著影响,林分密度和树高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5.
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采样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取的研究区域内,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对浅丘山地灌丛的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5~0.8,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体积含水量及pH与浅丘山地草甸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系数非常小,均对浅丘山地草甸CO2的释放没有影响;有机碳、全氮、C/N、容重、体积含水量、pH对丘前阶地草甸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也为0.5~0.8,P<0.01.整体上,浅丘山地灌丛剖面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呈现出连续性和深层性;丘前阶地草甸则呈现出间断性和表层性;并且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是浅丘山地灌丛大于丘前阶地草甸. 相似文献
6.
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地区土壤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不同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土壤母质、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和恢复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各研究地点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根据不同研究区域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公路周边区域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以保证公路沿线生态防护的持久性及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地区土壤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不同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土壤母质、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和恢复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各研究地点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根据不同研究区域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公路周边区域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以保证公路沿线生态防护的持久性及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选择林龄相同的不同迹地更新的西南桦人工林和西南桦次生林3种群落类型灌木层、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index)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含水量等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3种西南桦群落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与表土层含水量和容重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小;而与总孔隙度和pH值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2)3种西南桦群落表土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状与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教基本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南京秦淮河为例分析了河岸带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河岸带土壤含水量普遍较高,体积密度、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因取样地点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就秦淮河而言,上游土壤呈酸性,中游、下游土壤呈中性到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显著,主要积聚在地表,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含磷量呈显著正相关;上游河岸土壤含磷量低于下游河岸全磷量,但土壤不同层次磷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杂交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杂交松人工林养分管理和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15 a生杂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设计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弱度间伐(LT:15%)、中度间伐(MT:35%)、强度间伐(HT:50%),以未间伐林分为对照(CK).间伐3 a后,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下杂交松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差异,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CK相比,间伐均能提高土壤pH及有机质与养分含量,其中,除20~40 cm土层铵态氮外,其余化学指标均表现为MT处理最好;不同间伐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MT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增幅分别为50.00%~101.89%和141.94%~184.62%,间伐后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显著高于CK,增幅为9.02%~22.30%;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之间关系密切,各指标间相关性较高.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因子综合得分为MT>LT>HT>CK.间伐能够改...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区土壤酶活性与其理化及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半干旱典型区域选择了8个不同植物群落样地对4类土壤酶活性及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酶活性受制于水分、盐碱等因素,含量均较低.大多数酶在同一样地各个剖面中变化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各种酶活性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大多与有机质含量、微生物含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用土壤化学性质对各种酶活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理想的方程.主成分分析发现,徽生物量和中性磷酸酶在各主成分中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可认为是该地区有代表性的土壤生物特性因子.另外,对土壤表层酶活性和微生物量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样地分为不同的类别. 相似文献
12.
人工营造大面积的生态经济林是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经营直接关系到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败。本文关注土壤营养特性对生态经济林经营的影响,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江峡谷成功经营的顶坛花椒林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前为荒地和耕地的种地类上人工生态经济林林下土壤的营养背景,各主要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种类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及其垂直变化特性,并重点探讨了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灰土金属微量元素有效性低下问题及其机理。本文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林造林树种遴选及后期管护和施肥决策,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苏北林粮间作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苏北地区林粮间作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杨树与粮食间作和泡桐与粮食间作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优于对照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各理化性质间密切相关;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等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实施林粮间作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增加土壤地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原状土与冻融土物理力学性能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2):68-70
研究了原状土与融土的密度、干密度、含水量、饱和度、孔隙比、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渗透系数等物理指标。以及抗剪 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压缩模量等力学指标的差异性,并讨论了这些差异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林火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2年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风灾区森林火灾为研究背景,采用常规土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火烧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火烧后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率随火烧强度的增强显著下降;0~6cm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全C、全N、速效P、速效K质量分数经轻度和中度火烧后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火烧强度因子的控制下,对各养分质量分数进行的偏相关分析显示,除土壤pH外,其他各养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半免耕法对芒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半免耕芒果园中免耕与翻耕地的调查和取样,从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土壤氮、磷、钾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半免耕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免耕法对提高芒果园土壤蓄水性、表层有机质及全氮的积累有一定的作用,而对土壤其它理化性状的影响却未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竹阔混交林土壤性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代表性竹阔混交林,根据阔叶树所占比例分成5种类型,即类型A(毛竹纯林)、类型B(阔叶树比例5%~15%)、类型C(阔叶树比例占15%~25%)、类型D(阔叶树比例占25%~35%)、类型E(阔叶树比例占35%~45%),分别测定林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化学性质.结果表明:A类型林地土壤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最少,土壤结构破坏率最高,平均达37.27%,类型C的土壤破坏率最低,平均为12.33%;土壤3个层次的有机质含量、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全钾平均值也以类型C的最高,全磷、速效钾以类型D的最高,类型A的最低.由此可说明,适当比例的竹阔混交有利于土壤地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18.
以哈尔滨市太阳岛月亮湾景区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开发建设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人为践踏压实,景区内土壤的通气性不好,持水量小,保水和保肥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2级水平,全氮含量处于4级水平,全磷含量最高处于5级水平。除乔木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基本正常外,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下降,均低于松花江地区土壤表层的平均含量,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活性,降低土壤的供氮能力和不断补充有效磷的可能性。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中等,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该研究为景区的生态研究、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浅析武夷山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的理化性质反映了土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大小,成为评价一个地区土地初级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针对武夷山地区6个典型土壤剖面,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方法,对6个剖面土壤基本性状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武夷山山地土壤理化性质在垂直高度上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异:1)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土壤A发生层厚度也随之递增;2)根据前苏联土壤质地分类,武夷山山地土壤总体上是属于壤土,但各个剖面由于成土环境的不同,土壤质地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土壤质地从中壤土向轻壤土、砂壤土逐渐过渡;3)武夷山山地土壤的pH值大致在4.2~4.5范围内,其土壤类型属于强酸性土类;4)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总体上也随着海拔的逐级递增而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