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名是先秦名辩逻辑的重要内容,是当时大部分从事名辩研究的学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墨辩》继《公孙龙子》之对正名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讨,从正名的定义、正名的内容、正名的方法等方面阐发了《公孙龙子》的正名学说,完善了正名理论。  相似文献   

2.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坤(或阴)与乾(或阳)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3.
近来于丹《心得》争议颇多,有反对的,有力荐的。引发了一场百家争鸣的论争,各家各派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然而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于丹《心得》的艺术魅力,遮挡不住于丹《心得》的美学光环,阻挡不住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美学价值。重新探讨于丹《心得》的美学价值,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于丹《心得》的正确理解,而且对于推进文学批评乃至文艺理论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1年10月8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来到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向中国抗日英烈群雕鞠躬、默哀、敬献花圈,并发表了反省侵华历史的讲话。参观完毕,小泉题了“忠恕”二字。据他本人介绍:这两个字源出中国《论语》,“忠”者,诚心诚意;“恕”者,充分尊重对方感情。题字使我们再次深深思考“忠恕”源出之时所包含的情怀、现今使用者运用时的情感,思考儒学之传承与复兴。  相似文献   

5.
《咫闻录》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清代南方故事集,该书虽然标榜为“志怪”之作,但贴近社会现实的篇目已成为主体,许多篇目可归入民间故事之列,其中有好几个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咫闻录》在故事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康有为以经邦济世为旨归,借用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学说、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思想重新诠释《论语》和《孟子》,使传统经典充实了近代意义的新内容。这与他自身的西学储备、儒家经典的与时俱进性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关联。通过对两部经典的创造性解释,康有为拓展了儒家的外王学,促进了儒学向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与东京开封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过去不少学者都断定,《金瓶梅》是“借宋之名写明之实”,但是,从该书与东京相关的回目、人物、地名和事件上看,将这一论断绝对化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它实质上是降低了《金瓶梅》自身的社会价值。小说作者是想让人们知道,社会罪恶的渊薮在皇帝在权奸,豪绅恶霸是权奸集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二者狼狈为奸,欺压百姓。书中对性的描写,是作者对那个物欲横流、贪贿公行的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和嘲笑。《金瓶梅》艺术化这种社会丑恶,是它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教育时空     
《当代地方科技》2011,(12):150-150
3、师生相处的方法——反求诸己。师生相处融洽的方法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十三章“不远章”云:“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相似文献   

9.
成实师说是一种佛教学派,极盛于梁陈,其原因,首先在于统治者的提倡与个人爱好;其次,《成实论》宣扬的某些学说适应了当时社会状况;第三,《成实论》易于初学;最后,僧俗之士对佛学系统认识的模糊不清,给《成实论》的流行以可乘之机。至唐代,成实师说在与三论学派的较量中日见下见,以至最后灭绝。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的重农学说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是以《商君书》、《管子》为代表的法家重农学说,一是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传统重农思想。商鞅及商鞅学派的重农学说,集中见于《商君书》的有关论述,并被概括为“农战“理论。《吕氏春秋》的重农理论,是西周重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认为德性是情感受到教化所产生的一种优良的品质,并由此建构起其德性理论.拟从传统与生活两个层面,通过对"智"、"仁"、"勇"三达德和忠恕之道的分析,阐述孔子德性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反求诸己”的语源及意蕴,认为孔子、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是行“仁”的重要方法。“反求诸己”意味着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常“内省”,行“忠恕”之道;“反求诸己”透视着儒家的家国本位,并非己本位;“反求诸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3.
刘军华  刘利华 《科技信息》2013,(19):186-187
宋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造就了梁山的辉煌,但也由于宋江坚持招安使梁山队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宋江的重要性研究者有共识,但关于宋江这个人物的性格历来多争议,从"忠孝仁义"的角度来看,宋江的孝、仁、义都只停留在表面,忠才是宋江思想里的坚持,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责任道德关怀与高效课堂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道德关怀是儒家仁学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效课堂是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责任道德关怀与高效课堂相结合,责任体现出的是目标,道德是基础,关怀是手段。它们的结合建构出一种新型课堂模式,即和谐课堂模式。高效课堂以知识传递为中心,以责任道德关怀为手段,在教师角色观念转换中,达到和谐课堂的目的。师生之间通过课堂交流、融合,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技能;教师实现了教书育人,尽到了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军人价值观的构建,是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从仁、信、智、义、礼、忠六个层面论述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对构建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汉后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王符对统治弊政给予了严厉批判,同时以"尚贤"为核心,大到一国之君、文臣武将,小到平民百姓均重新赋以角色定位;从治国方略中的"德"与"法"到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忠、恕、仁、义等之道皆详细分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极有现实讽刺意义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学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他的学说从"礼"入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仁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基调。充分认识孔子的哲学思想,深入挖掘其中的政治哲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说仁     
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注解,它最终从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上升而为一个贯通天人的哲学范畴。爱人是孔子赋予仁的基本内涵。程颢以与物同体释仁。程颐反对以爱释仁,而以公论仁。谭嗣同解仁的形上之意为通。  相似文献   

19.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