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这套《吸虫纲概要》丛书共有3卷,主要对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吸虫纲(Class Trematoda)的系统分类和鉴定进行了介绍。本书为该丛书的第2卷,描述了棘口吸虫目(Order Eehinostomida)和斜睾吸虫目(Order Plagiorchiida)的部分成员在总科、科和亚科和属上的分类。本卷内容包括七个棘口吸虫总科和两个斜睾吸虫总科。该丛书第1卷涵盖了盾腹亚纲(Subclass Aspidogastrea)和Stngeida目,第3卷将包括其余的斜睾吸虫目成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产自湖北省的鳖Trionyx sinensis(Wiegmann)体内后睾科吸虫二新种一新属.它们为武汉后睾吸虫(新种)Opisthorchorchiswuhanensis Chin et Zhang,sp.nov.和似带鳖孔吸虫(新属新种)Trionychotcrema taenioidea Chin et Zhang,gen.et sp.nov.后睾属为寄生于爬行纲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湖北省咸宁市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与患病状况.方法:流行病学随机抽样调查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和当地人群.结果:发现第一中间宿主2科5种,尾蚴感染季节为5~9月;第二中间宿主以麦穗鱼感染率最高,棒花鱼次之,虾未发现阳性;保虫宿主主要以家猫和犬为主;人群感染者各年龄组均有,感染率以20岁以下青少年组为最高;人群感染的主要方式是半生食或生食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讨论:咸宁市存在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动物宿主,疫源地分布较广,部分调查点人群感染率较高.加强卫生宣教。把住“病从口入”关是防止华支睾吸虫感染,控制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红鲫与金鱼对洞庭湖外睾吸虫感染的对比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洞庭湖外睾吸虫的宿主动物模型。方法将红鲫与金鱼分别投放於含有洞庭湖外睾吸虫尾蚴钉螺的去氯自来水中自然感染,分阶段解剖观察。结果红鲫与金鱼对洞庭湖外睾吸虫尾蚴的感染率均为100%,并且尾蚴发育成成熟囊蚴。实验过程中,金鱼死亡3尾,而红鲫无一尾死亡。结论红鲫与金鱼均可作为洞庭湖外睾吸虫的宿主动物模型。红鲫作为洞庭湖外睾吸虫宿主动物模型更理想。  相似文献   

5.
外睾吸虫(Exorchis sp.)是控制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 ponicum)在其宿主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体内发育的一个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掌握外睾吸虫种群的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研究血吸虫病的生物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鲶鱼(Silurus asotus)肠道内寄生的外睾吸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外睾吸虫在鲶鱼体内的感染率、种群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外睾吸虫在不同体长宿主体内的感染率变化范围在65.38%~91.98%,宿主体长在270mm以下时,外睾吸虫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外睾吸虫在宿主体内的频率分布表明,多数宿主只感染少量的外睾吸虫,而较大量的外睾吸虫只感染少数的宿主.吸虫种群在不同月份和不同体长宿主体内的分布类型均属于聚集分布,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聚集强度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叶巢外睾吸虫雷蚴的组织学、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方法对叶巢外睾吸虫(Exorchis ovariolobularis)雷蚴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叶巢外睾吸虫雷蚴具有完善的摄食器官及强的活动能力,其强大的肌质咽在早期雷蚴首先分化出来,这是在钉螺媒介中叶巢外睾吸虫直接对抗血吸虫幼虫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福建海产鱼类寄生吸虫两新种(独睾科,二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沿海的斑纹舌虾虎鱼肠道内发现独睾科的厦门独睾吸虫,新种Monorchisxi-amenensisp.nov.,虫体大小0.768~1.232×0.400~0.600mm(1.052×0.519mm),虫卵12~17×10~12μm(14.6×10.9μm).从乔氏的消化道里发现二囊科的福建拟二囊吸虫,新种Biveicu-loldesfukenensissp.nov.,虫体大小1.32×1.09mm,虫卵57~68×34~46μm(63.5×42.3μm)。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家鸭光口科吸虫及其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寄生于我省家鸭的光口科Psilostomidae吸虫4属11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记录;发现淡水虾类充当福建光孔吸虫新的第二中间宿主,首次报道杯叶科Cyatho-cotylidae的囊蚴寄生于福建光孔吸虫裂蚴体内;种不同科的吸虫蚴虫寄生于蚴虫属罕见寄生现象;对单睾球孔吸虫和福建光孔吸虫的流行病学、病害和防治作了叙述;试验表明硫双二氯酚是治疗本病的高效、低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寄生于广东阳山的蛇鲍体内的原睾吸虫—新种—潘氏原睾吸虫:虫体小,0.538-0.864×0.316-0.506毫米.口吸盘亚端位,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2的后部,肠短,末端终止于体中部水平.两睾丸并列于虫体后侧;阴茎襄发达.卵巢分四叶,位于两睾丸之间,偏前.卵黄腺位于腹吸盘前肠支两侧.卵长椭圆形,新种以其卵巢分四叶而区别于本属的已知各种.其肠支的位置或卵黄腺的分布亦与其他种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太湖地区鸟类棘口科吸虫五属七种。其名称如下:(辟鸟)(虎鸟)中睾吸虫·新种(Mesorchis colymbi sp.nov.)、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 Frohlich,1802)、宫川棘口吸虫E.myagawai Ishii,1932、班氏棘口吸虫E.bancrofti Johnton,1928、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 Tanabe,1926,似椎低颈吸虫Hypoderacum conoideum(Bloch,1782)及纯洁锥棘吸虫Petasiger nitidus Linton,1928。文中对(辟鸟)(虎鸟)中睾吸虫进行详细记述并对纯洁锥棘吸虫及长刺锥棘吸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对广州市区内翼手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区有犬蝠(Cynopterus sphinx)、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i)、大黄蝠(Scotophilus heathii)、彩蝠(Kerivoula picta)等7种翼手类物种.分析了广州市区内翼手类的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和分布特征,其中东洋界种类占优势(71.42%),小黄蝠为优势种,东亚伏翼分布最广泛.  相似文献   

12.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分别调查和报道了连环湖(卡拉白鱼放养场)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水质理化特征:透明度为26cm,PH为8.99,含盐量为1.50mg/L,硬度为2.25mmol/L,碱度为11.64mmol/L,COD为19.16mg/L,水体主要离子含量和离子总量均值依照浓度高低排序为HCO;〉Na^+和K^+〉SO4^2-〉Cl^-〉Mg^2+〉Ca^2+,水型为带,湖泡属于富营养类型(N为0.7mg/L,P为0.33rag/L).浮游植物5个门21个种属,其中绿藻门9个种属,数量810.25×10^4ind/L,占42.86%;硅藻门6个种属,数量323.58×10^4ind/L,占28.57%;其他藻类为蓝藻门、裸藻门和隐藻门,共有6个种属,数量64.82×10^4ind/L,占28.57%.浮游动物28个种属,其中轮虫14个种属,数量137ind/L,占50%;枝角类8个种属,数量54ind/L,占28.57%;桡足类6个种属,数量95ind/L,占21.43%.此外,对水质理化指标、营养元素和水域饵料生物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林下鸟类调查时雾网放置场所选择的问题,2011年9月-2012年8月用网捕法对贵州省云台山林下鸟类进行调查.将雾网放置在林缘、林窗和林下3类生境中,共捕获鸟类3目12科25种231只.全年3种生境之间的鸟类数量(P=0.033)、种类(P=0.005)和生物量(P=0.007)3个特征数存在显著差异,3个特征数均表现出林缘和林窗生境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林缘和林窗生境均显著高于林下生境.Shannon-Wiener指数和专有种(指仅在某种生境被捕获的鸟类)均表现为从林缘、林窗、林下依次下降的特点.对森林林下鸟类进行网捕法调查时,应该将更多的网场选择在林缘和林窗生境,而不是林下生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成都市郊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年10月对成都市郊区的绿化林、农田和莱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13只,隶属于2门6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acrodrilc oligochaetes)和小蚓类(Microdrilc oligochaetes);中小型土壤动物1118只,隶属4门7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弹尾目(Diplura)、线虫类(Nematode)和线蚓类(Enchytraeidae);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的大小顺序均为菜地〉林地〉农田,但仅有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有显著差异(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的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中小型的差异显著(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似性低于中小型;林地和菜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高于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高于中小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和中小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武夷科学》2015,(1):1-33
本文比较了福建与台湾蝴蝶物种的多样性。研究表明,目前福建记载有蝴蝶种类11科515种,台湾记载有蝴蝶种类5科(含11科种类)408种。其中,福建和台湾共有的蝴蝶种类254种,分别占福建蝴蝶种类的49.32%和台湾蝴蝶种类的62.25%;福建分布而台湾未见的蝴蝶种类261种,占福建蝴蝶种类的50.68%;台湾分布而福建未见的蝴蝶种类155种,占台湾蝴蝶种类的37.99%。福建与台湾蝴蝶种类的分布差异约在40-50%。  相似文献   

16.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裂叶苔科植物(Lophoziaceae)6属,8个种的孢子形态及纹饰,其中4个种为SEM形态的首次报道.8个种的孢子均为近球形,无萌发孔类型,属于细小孢子(〈10μm)或小型孢子(10—25μm),表面纹饰为疣状(乳头状)、条纹状(蠕虫状)和皱块状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溶壁微球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通过单独及合并感染对虾记录其死亡率并检测病毒携带量。结果显示:温度19±1℃条件下,至实验结束各组累积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分别低于7.7%,8.6×102 copy/g。温度25±1℃条件下,48~96 h单独感染WSSV累积死亡率与合并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而且合并感染组不同浓度之间存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和病毒量最大值分别为71.1%,6.2×105copy/g(合并感染浓度9.5×107 cfu/m L组)。温度31±1℃条件下,各组累积死亡率在48 h迅速升高,合并感染组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最大值:75.6%,2.0×106 copy/g)明显高于单独感染WSSV组(42.2%,2.2×104 copy/g)。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单独细菌感染组对虾死亡率随感染浓度升高而升高(最大值:71.1%)。因此合并感染对对虾养殖危害更大,且随着温度升高,溶壁微球菌和合并感染的致病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即温度能显著影响溶壁微球菌和WSSV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福建尖粉蝶属(鳞翅目:粉蝶科)的3种,白翅尖粉蝶Appias albina( BoisduvaL,1836)、兰姬尖粉蝶Appias lalage(DoubLeday,1842)和灵奇尖粉蝶Appias lyncida(Cramer,1777),其中,兰姬尖粉蝶采自福建泰宁县峨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福建分布新纪录。对这3种尖粉蝶作了简要描述,并提供福建尖粉蝶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5种蟋蟀的RAPD研究初报(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技术对5种蟋蟀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从1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一种引S8可以对5个种扩增出稳定且相异的DNA图谱,每个种的DNA扩增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长颚斗蟋V.aspersus S8-1900,1510,1320,830,740,370;小斗蟋V.parvus S8-1900,1150,830,600,350;石首棺头蟋L.equestris S8-1900,960,560,多伊棺头蟋,L.doenitzi S8-1900,800;黄脸油葫芦T.emma S8-1490,1290,1180。结果表明,引物S8可用于5种蟋蟀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