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微量除虫菊酯类农药和大肠杆菌(E·coli)诱导蓖麻蚕(Philosamiacynthia ricini)蛹后,其血淋巴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活和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层析分离后,在蛹血淋巴中至少可分离到4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3种为偏碱性的抗菌蛋白和抗菌多肽,1种为偏酸性的大分子抗菌蛋白。蓖麻蚕蛹免疫血淋巴中的抗菌物质以抗菌蛋白为主,其分子量为7万-7.5万和2.3万-2.4万道尔顿。两种小分子抗菌物质的含量较少,按其电泳位置推测,分子量为4000道尔顿左右。诱导前和诱导后3hr内注射放线菌素D均能抑制抗菌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灵芝酸性组分的提取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探讨灵芝中酸性组分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方法,并研究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灵芝醇提物经碱处理分离出总酸性组分的产率为0.8%~1.1%,当以n-C6H14/CH2Cl2/CHCl3/MeOH(体积比为4.0∶3.0∶2.5∶0.5)为展开剂时,薄层色谱仅显示Rf值为0.54~0.12的6条主要带(S1~S6);抑菌圈法测定结果显示:该灵芝的酸性组分为25m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大肠杆菌(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粗灵芝酸性组分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后,CHCl3/MeOH(V∶V=98∶2)洗脱部分(S1)对大肠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呈明显抑制作用的则集中在CHCl3/MeOH(V∶V=50∶50)洗脱部分(S5,S6).上述灵芝酸性组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简便易行,成分与产率稳定可控,且有明显抗菌活性,在抗菌制剂应用方面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丙酮抽提粉尘螨,并用Sephadex G50分子筛层析进行分离.研究发现:粉尘螨粗提液、分子筛的第1个峰和第2个峰具有抗细菌活性.粉尘螨粗提液及第2个峰在加热及蛋白酶K处理后仍然保留抗细菌活性,但是第1个峰在同样处理后失去了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巴戟天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巴戟天多糖的柱层析分级纯化和一级结构进行了研究.采取热水浸提、乙醇沉淀的工艺获得巴戟天粗多糖MOHP,经离子交换和凝胶柱层析得到了MOHP-I,MOHP-Ⅱ,MOHP-Ⅲ和MOHP-Ⅳ4 个组分,通过红外光谱、液相和气相色谱等分析手段对分级后的MOHP-Ⅰ和MOHP-Ⅲ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OHP—Ⅰ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果糖,分子质量约为2ku,呋喃糖环结构;MOHP-Ⅲ是一种均一的糖蛋白物质,其组成单糖为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果糖以及半乳糖,分子质量约为35ku;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显示两组分均达到了较高的纯度.  相似文献   

5.
将横纹东方豚卵巢与醋酸乙醇溶液混合匀浆,经离心,加热,沉淀,脱脂等处理,制得粗提液,活性炭吸附粗提液得到粗毒液;以壳聚糖为载体合成亲和微珠分别来分离纯化粗提液和粗毒液,用传统的小鼠生物法检测TTX毒素量.潮湿活性炭对TTX的吸附量约为2μg/g,潮湿亲和微珠吸附量约为10μg/g;亲和微珠吸附提取粗毒液,回收率达51%,直接吸附粗提液,回收率达到80%,同时蛋白也得到有效的去除.  相似文献   

6.
生防细菌LM-3的鉴定及其抗菌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M-3是一株来自土壤的广谱拮抗细菌.经革兰氏染色、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等分析,LM-3菌株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采用盐析法提取获得了该菌株的抗菌粗蛋白,抑菌活性测定表明抗菌蛋白对辣椒炭疽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抗菌蛋白对链霉蛋白酶E和胰蛋白酶不敏感,对蛋白酶K部分敏感;高温(120℃)处理20min后抗菌蛋白仍保留84.71%的活性;酸碱处理发现抗菌蛋白在pH 8.5时最为稳定,而在pH 2.5时80℃处理1h完全失活;25W紫外灯(2400lx)照射8h对其活性没有影响.发酵上清液经硫酸铵盐析、高温(100℃)处理和SDS-PAGE分析,该抗菌蛋白的分子量介于6kDa和14.2kDa之间.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高血糖素的分离及其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为材料,通过蛋白液相色谱仪分离具有提高血糖浓度的物质;同种生物体内活性鉴定结果显示,样品9具有高血糖活性,为高血糖素或含有高血糖素.经进一步对样品分离和收集后对其部分生化性质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它是具有高血糖的作用和酸性等电点的热稳定产物.  相似文献   

8.
粉纹夜蛾离体细胞抗菌肽的诱导和抗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以每细胞1000个灭活的大肠杆菌诱导粉纹夜蛾传代细胞,诱导细胞的上清液经三氧醋酸沉淀的取诱蛋白,抗菌活性用液体培养抑制测定法进行检测,试验证明,细胞诱导后第8h开始产生抗菌物质,第12h达最高峰,提取的抗菌物质经100℃处理4h保持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水杨酸和多效唑对玉簪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水杨酸(SA)和多效唑(PP333)对玉簪叶片生理变化的影响,本实验以玉簪(Hostu pluntagineu Aschrs)和狭叶玉簪(H.luncifoliu Engler)为试材,用SA和PR33处理玉簪叶片。结果表明:经过这两种生长抑制物质处理后,玉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显著提高;而经水杨酸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下降,经多效唑处理后含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从雄性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中分离和纯化抗菌蛋白。该抗菌蛋白由大肠杆菌诱导产生,经过SephadexG-50分离纯化,在SDS-PAGE检测中表现为一条带,分子量在15kDa左右。纯化产物对大肠杆菌有明显抗菌活性,对血细胞没有凝集作用,是抗菌蛋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干腌火腿中生物活性多肽的抗菌活性及其组成,选取产自中国云南省曲靖地区的宣威火腿为材料,通过缓冲液浸提的方法提取火腿中的多肽成分。以粗提多肽对单增李斯特菌和O157型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情况为指标进行抗菌性评价,同时结合离子交换色谱、尺寸排阻色谱等技术对宣威火腿粗多肽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选取其中抑菌活性较强的组分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抑菌实验发现宣威火腿粗多肽具有显著抑制单增李斯特菌和O157型大肠杆菌生长的效果;经过逐级分离纯化得到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组分7活性最强,对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8%和56%。通过Nano-LC-ESI-MS/MS肽序列鉴定,最终得到抑菌活性较强的多肽序列,分别为QYYNGEEHVRFDSDVGEYR、LRNLPNLEVLDLGTNFI、FASFEAQGALANIAVDK。将鉴定得到的3条多肽化学合成后进行抑菌实验发现,合成多肽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对O157型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效果均显著高于单增李斯特菌。研究结果表明宣威火腿中含有抑菌效果的肽类成分,从而为阐释宣威火腿多肽的功能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半枝莲不同粗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并初步确定其抗菌活性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甲醇冷浸法、乙醇热回流法及微波萃取法提取粗提物,96孔板培养法测定不同粗提物对的体外抑菌活性;将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的萃取物组分,通过比较其抑菌活性初步确定半枝莲的抗菌有效部位。结果三种提取方法中,微波萃取法浸膏得出率最高;半枝莲的各粗提物对普通菌在2 mg/mL下未见抑制活性,但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ATCC33591和43300)半数抑制浓度(MIC值)达到2mg/mL;粗提物的萃取组分尤其是乙酸乙酯相,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其对各种菌株的半数抑制浓度大多在0.5~2 mg/mL范围,石油醚相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活性较强,MIC值达到0.125 mg/mL。结论半枝莲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耐药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并且初步确定抗菌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相,这为半枝莲抗菌应用的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二种微藻多糖与蛋白质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二种微藻(海水小球藻和紫球藻)中提取粗多糖与粗蛋白质,利用纸片法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二种微藻蛋白质与多糖提取物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细菌和真菌活性.多糖提取物抗菌谱比蛋白质提取物抗菌谱广.海水小球藻多糖提取物对中华根霉与稻瘟病菌有极强的抗菌活性.紫球藻多糖提取物抗细菌与抗真菌活性没有明显差别.二种微藻蛋白质提取物抗真菌活性比抗细菌活性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溶解-沉淀法分离纯化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AEA)的可行性。【方法】从歧化松香中提取去氢枞酸(dehydroabietic acid,DHAA),经酰氯化、与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反应得到DAEA粗产物,再分别通过硅胶柱层析法和溶解-沉淀法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 H-NMR、熔点仪、GC-MS和元素分析法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硅胶柱层析法和溶解-沉淀法得到的DAEA的纯度分别为97.19%和98.73%,收率分别为48.37%和46.18%。【结论】与硅胶柱层析法比较,溶解-沉淀法减少洗脱剂的使用量,缩短处理时间,为松香乙烯基单体的分离纯化提供一个更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三种褐藻乙醇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纸片法对3种褐藻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动植物病原菌的实验.结果表明:3种褐藻的抗细菌活性强于抗真菌活性.大部分薄层层析分离组分的抗菌活性均强于未分离前的海藻粗提物.3种褐藻均对3种鱼病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以羊栖菜的抑菌效果为最好.其具体的活性物质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在超滤浓缩之后,利用凝胶色谱对原液进行纯化,利用电泳图谱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50)对抗毒素的分离有较好效果,可去除一部分杂蛋白,提高F(ab)2等有效成分的含量.结论利用凝胶色谱对抗毒素进行分离可提高制品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乙醇回流法对木芙蓉叶粉末进行活性成分提取,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对粗提物分别进行萃取。采用连续稀释法评价粗提物及其萃取组分对多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良好,对各种菌株的最低抗菌浓度(MIC)在1.25~5 mg/mL之间。其中,石油醚萃取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的最小抗菌浓度达到0.625 mg/mL,抗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四种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其MIC值达到1.25或者2.5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木芙蓉叶乙醇提取物具备广谱的抗菌活性,其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萃取相,这为木芙蓉叶抗菌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抗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pH-ZRCCC)与常规高速逆流色谱(HSCCC)结合技术分离制备大黄粗提物中的化学成分。首先采用pH-ZRCCC分离大黄粗提物,溶剂体系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3:7:4:6,V/V),上相加TFA(10 mmol/L)作为固定相,下相加Na OH(15 mmol/L)作为流动相。从1.3 g粗提物中得到140 mg桂皮酸(纯度为96.1%)、130 mg大黄酸(纯度为92.5%)和560 mg尾吹物。称取260 mg该尾吹物采用常规HSCCC的方法进一步分离,溶剂体系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7:3:7:4,V/V),得到约98 mg大黄素(纯度为96.5%)和60 mg芦荟大黄素(纯度为94.6%)。用HPLC检测纯度,用ESI-MS和1HNMR鉴定结构。研究结果表明pH-ZRCCC与HSCCC结合是分离大黄中化合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利用陆英全草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超声法和乙醇回流法对陆英干燥全草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将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的萃取物组分。通过比较粗提物和萃取相的抑菌活性初步确定陆英的抗菌有效部位。结果显示乙醇回流法的提取率较高,但甲醇超声法提取物活性更好。其中甲醇超声法石油醚萃取物活性最优,对大多数G+及其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达0.625~5.0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甲醇超声法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是陆英的抗菌作用有效部位,这为陆英的药用开发,尤其是其抗菌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Mammalian atria contain potent natriuretic and diuretic substances which exist in high- and low-molecular-weight forms and which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atrium-specific granules. The natriuretic effect of atrial extract is largely accountable for by its renal haemodynamic effects; atrial extracts also antagonize hormone- and non-hormone-induced contraction of the isolated rabbit aorta and isolated rat kidney vasculature. We have completely purified a low-molecular-weight natriuretic and vasoactive substance from rat atria and characterized it as a 24-amino acid peptide. Synthetic peptide, produced by solid-phase synthesis, mimics biological effects of crude atrial extract and purified peptide; its activity is enhanced by slow oxidation, suggesting a disulphide (Cys 4-Cys 20) configuration for the native peptide. If secreted into blood, this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 auriculin B') could be a novel peptide hormon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to renal and cardiovascular homeost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