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对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在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众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的RFLP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母性遗传标记用于家养动物起源分化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方面。我国有丰富的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良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因此利用线粒体DNA的RFLP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对于探讨其起源分化以及今后合理的利用和保存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华地区野生大豆小种群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阐明小地区范围内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浙江金华地区5个一年生野生大豆种群,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用根据RAPD数据计算得 Shannon指数估计了5个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野生大豆种群间,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相似文献   

3.
山西三个地区短额负蝗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山西短额负蝗3个种群(繁峙、原平和太原)45个个体进行扩增,10条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25条带,多态性片段为121条,种间共有片段为5条.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206,22.0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用NJ法和UPGMA法对这三个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原平种群和繁峙种群遗传分化较小,太原种群与它们的遗传分化较大,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繁峙种群和原平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852,它们与太原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结果表明短额负蝗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疣蝗5个种群间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在DNA分子水平上对疣蝗5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在23个引物中有6个引物出现稳定的扩增带,扩增总带数为66条,其中53条具多态性,占80.3%,平均每个引物8.9条。利用Nei & Li相似系数和UPGMA聚类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用该法检测到的遗传差异从南向北是连续性梯度差异,因而建议所研究地区疣蝗是一个单型种。  相似文献   

5.
线粒全DNA作为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家畜育种、生物进化、发病机理、临床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综述了动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遗传特征,并阐明了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线粒体DNA多态性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油蒿种群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油蒿(Artemlsia ordosica Krasch.)的5个种群进行了研究.用15个随机引物扩增出297条清晰谱带,其中285条为多态性谱带.利用POPGENE 32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下:(1)油蒿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6%,各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比在84.6%~90.9%之间.(2)油蒿的种群间分化较小Gat=0.1364,86.3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各种群的遗传一致度都在96%以上(3)聚类分析显示,地理分布近的种群被聚到了一起,反映了油蒿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地理距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以华北地区大仓鼠和黑线仓鼠为研究对象,运用第三代DNA分子标记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技术,研究了其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全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在黑线仓鼠和大仓鼠种群中共检测到11个单倍型,22个多态位点,其中只有2个是颠换,其余都是转换.不同种群的核苷酸多态性不同,种群内的核苷酸多态性小于种群间的核苷酸多态性.线粒体DNA D-loop全序列适合作黑线仓鼠和大仓鼠的核苷酸多态性和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DNA指纹探针LZF-I用于拉萨地区小云雀(Alaudagulaglainopinata)遗传多样性的DNA指纹图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个体的肝、肾、心、肌肉和十二指肠的DNA指纹图谱完全相同,无组织特异性,表明鸟类的任何器官组织都能作为DNA指纹的分析材料.(2)检测随机个体DNA指纹图的平均杂交谱带数为21.8条,相似系数为0.093,平均杂合率为86.3%.(3)在随机个体检测中,LZF-I探针的鉴别机率为2.13×10-23,DNA指纹图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群体基因组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9.
飞蝗五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2个亚种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1个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63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56条.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不同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东亚飞蝗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36.09%和33.85%.用UPGMA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innaeus)关系较远.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东亚飞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之间的遗传距离.由Mantel软件检验得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系数r〈0.7,表明这5个种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同时,还结合等位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上述东亚飞蝗4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表明RAPD可检测出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基因组部分文库的方法在喜马拉雅旱獭4个地理种群中筛选出高变异微卫星位点,设计相应引物,检测位点SSR2、SSR4、SSR7在这4个地理种群中的遗传多态性,计算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微卫星位点SSR2、SSR4、SSR7在4个地理种群中发现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指数、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波动范围分别为3-5,1.848-3.846,0.886-1.395,0.459-0.740,0.430-0.692,平均值分别为4.667、3.243、1.281、0.689、0.654.UPGMA聚类分析显示4个地理种群遗传进化关系明确,反映各种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差异.结论:微卫星位点SSR2、SSR4、SSR7均为高度多态位点,适用于喜马拉雅旱獭遗传多态性研究;4个地理种群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与喜马拉雅旱獭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事实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藏族迁移及族群关系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藏族迁移及族群关系研究的重大意义,同时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认为现有藏族起源迁移的研究在语言学、古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为主,而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西藏民族和文明的起源和迁移,还没有定论,学者们所做的工作还只是探讨性质的.本文提出以Y染色体SNPs和线粒体mtDNA多态性的分子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为主,与人类学家、藏医学家一起,综合人文学科研究成果,对藏族起源和迁移进行系统进行研究,是进行民族起源、族群关系及迁移研究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来自4个不同地点(包括安徽宣城野生和饲养种群、浙江长兴的饲养种群及在美国的饲养种群)的64个扬子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结果共检测出4个单倍型共3个变异位点,与龟类、鸟类、哺乳类及其它鳄类相比较,反央出扬子鳄线粒体区的序列变异性很低.在此基础上,对扬子鳄遗传保护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动物线粒体的主要特征,动物线粒体DNA(mtDNA)的结构,哆态和进化及线粒体DNA多态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动物mtNDA的多态在鱼类群体遗传结构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10个古代个体的线粒体DNA高可变Ⅰ区进行了扩增和测序. 基于和林格尔古代人群与现今相关欧亚人群的mtDNA序列, 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和林格尔古代人群在母系遗传上与现在北亚人群的亲缘关系最近. 结合考古学、 人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推断这个古代人群是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地区南下迁移至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的游牧人.  相似文献   

15.
动物mtDNA的研究及在鱼类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动物线粒体的主要特征、动物线粒体DNA(mtDNA)的结构特点、多态和进化;以及线粒体DNA多态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动物mtDNA的多态性在研究鱼类群体遗传结构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动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特点,并就蟋蟀类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方法和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动物分类、进化、亲缘关系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以及后续的大规模基因工程都必将依托于高效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因此植物遗传转化体系越来越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技术基础.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本文介绍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Genetic variation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 important in studying endangered species’ adaptive potential.Early studies assessed genetic diversity using nearly neutral markers,such as microsatellite loci and mitochondrial DNA(mtDNA),which are very informative for phylogenetic and phyl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However,the variation at these loci cannot provide direct information on selective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their environment,or on the capability to resist continuously evolving pathogens and parasites.The importa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at informative adaptive markers,such as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genes,is increasingly being realized,especially in endangered,isolated species.Small population size and isolation make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genetic variation losses through inbreeding and restricted gene flow.In this study,we compared 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microsatellites,mtDNA,and the most relevant adaptive region of the MHC II-DRB genes in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We examined three Chinese R.roxellana populations and found the same variation patterns in all gene regions,with the population from Shennongjia population,Hubei Province,showing the lowest polymorphism among three populations.Genetic drift that outweighed balancing selection and the founder effect in these populations may explain the similar genetic variation pattern found in these neutral and adaptive ge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