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受体。但由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关键就在于围绕培育主体,从六个方面入手加强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3.
指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忽视市场,缺乏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和必要的条件,提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究院科技产业直接融资力度,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工作队伍,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因素的分析,阐述了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体系,以及如何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迅速、规模、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无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一环节,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更需要企业、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因素日益明显; 一、企业与独立其外的科研院所不同制,怎能“异曲同工” 首先是体制不顺,这种使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技体制,不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规律。它把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相分离,科技开发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分离,也就是说在这种分割性的过程中,研究开发、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市场营销,显然都是在不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九届全国人大更是明确指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对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才能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国家在要求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同时,还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高校在这一新形势下不仅承担了培养大批国民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要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开发新技术产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科技成果本身是否协同配套的问题,又涉及到政策、体制、管理、市场等社会诸多方面能否协同运作的问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解决办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十五”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在充满希望的新世纪已经来临之际,上海市人民政府再次修订了“十八条”。三年来市政府对“十八条”作两次重大修订,充分体现了市委、市府对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也充分体现了本市实施应对加入WTO形势和新经济背景下的技术创新政策的连续性与开拓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高校课程编排是实验室教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判教学顺利与否的标准。基于课表编排的多种约束条件与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影响高校排课系统的关键因子,接着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关键影响因子对排课系统的作用路径及关联系数。结果表明:排课过程管理对高校排课系统的影响路径系数最大为0.438,其次是系统管理0.376,基础信息管理0.188,影响程度最小的是排课数据预处理管理,大小为0.066。据此,为提升教学服务质量,减轻实验室教务人员工作压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是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表征,彰显了大学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积极响应。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基于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法构建大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内在动机、参照群体、自信程度、参与环境均对参与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参与意愿显著影响参与行为;外在补偿、外在压力及参与能力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组织支持对大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行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因此,为提升学生参与内部治理效果,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高校应着力培育学生参与的内生环境,多方位激活学生参与的内在动力;科学构建制度体系,优化学生参与行动框架与结构要素;加强组织支持建设,消解“行政化”现象对学生主体性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为探析出影响大学生旅游需求的主次因素,并对大学生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首先构建量表,然后对各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构建出一个三维模型,涵盖了影响大学生旅游需求的三大方面因素,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态度因素为首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动机因素,最后是客观因素.②态度因素和动机因素相互作用,即大学生旅游态度或动机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另一方,共同影响着大学生旅游需求.③不同性别、户籍对指标变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张婷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0):171-172
描述了知识转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两个最著名的知识转移经典模型,指出深刻理解和运用知识转移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对于知识型社会中开发和利用各种知识资源、知识载体并且对于控制知识接受者对于知识的掌握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者对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换乘公交出行的关键环节,对公交服务水平的提升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出行者的安全和舒适性公交~公交和公交~地铁两类典型换乘接驳形式为对象,结合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并通过实地问卷调査,分析出行者特征。并从计划行为理论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等方面别用AMOS21.0软件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公共交通接驳换乘影响理论模型,把得到的模型采用拟合优度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检验。并利用Modification indices结果,应用最大原则进行修正得到最终模型。最终,从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乘客感知三个层面确定了影响公交換乘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权重。论文成果可为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对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及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不仅是消灭封建土地剥削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运动。以沪郊土改中的知识分子为考察对象,分析知识分子在土改中作为参与者和改造者的双重身份语境,说明土改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积极作用,并力图展示知识分子在建国初期积极融入新政权、改造自身思想的努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展现的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与张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零售模式背景下,消费者对朴朴、叮咚买菜等前置仓新零售平台的使用意愿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不同因素影响。在新零售模式下,对前置仓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的驱动及抑制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提高平台核心竞争力、确保生鲜产品供货稳定性、减少前置仓运营成本、强化商业宣传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重构的TPB理论,以结构方程模型法分析影响福州居民赴国内大都市——上海旅游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主观规范是影响福州居民赴上海旅游行为意向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感知行为控制,态度的影响则最小.为此,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强游客满意度管理、需要加强信息传播的对称性与透明性、需要重视游客的自我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出行者对社交网络交通信息的使用意向缺少定量描述方法的问题,在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使用意向等7个潜变量描述出行者的心理感受,构建社交网络交通信息使用意向分析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潜变量对使用意向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效应。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出行者实例分析中,结果表明:感知风险性(-0.41)对使用意向具有负向影响,其余变量对使用意向均为正向影响,其中感知易用性(0.48)、感知有用性(0.46)对使用意向的影响总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Two classical theori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 were integrated into a model for analyzing individu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doption behavior. In this IDT-TAM framework, the 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re categorized as subjective evaluation,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interaction factor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that drive user IT acceptance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atterns through which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individual user IT adoption behavior. The model was tested using an empirical survey regarding the adoption and use of e-mail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illustrate that the model provides meaningful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the IT adoption behavior of Chinese us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