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雁行结构”又称“雁行模式”、“雁行形态”、“雁行序列”等,最初只是日本经济学界使用的专门术语,由日本学者赤松要于1956年提出。当时这是针对后  相似文献   

2.
首次“东亚峰会”即将在马来西亚召开。会议尚未举行,围绕这次会议的议论明显增多。一些乐观的舆论认为,“东亚峰会将是东亚共同体形成或者浮现的标志”,把东亚峰会与东亚共同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经济理由似乎很充足。人们津津乐道:“东亚区内贸易投资不断增加”、“20亿人口的大市场”、“集体回应全球化的挑战”。最近几年,东亚搞起许多双边自由贸易区,尤其是中日韩分别与东盟订立的自由贸易协定,组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区网络”,最终会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个网络将有助于东亚成为利益共同体。不过,一旦…  相似文献   

3.
始于80年代后期的关于“东亚模式”的讨论.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又被众多学者所关注.专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主要在于以下三点:“东亚模式”是否存在,“东亚模式”的本质和特征,以及“东亚模式”是否终结。本文对理论界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作了一个小结。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经济格局的演变来看,东亚经济将持续增长,地区经济合作迅速发展,不断推进改革与调整仍然是今后东亚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增长三角”更加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经济发展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格局的变化必将导致世纪之交政治格局的巨变。东亚形势将保持相对稳定,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成为各国的普遍要求,中国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面对跨世纪的东亚政治经济格局,中国要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保持经济良性循环。要积极参与和促进东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在处理对外政治关系方面,要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建立符合东亚情况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东亚各国在政治经济合作中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国外主要转移模式1.雁行模式日本经济学家Kaname Akamatsu(1932)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雁行”模式(FlyingGeeseModell.总结出日本产业转移发展轨迹经过“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一个曾引起“达沃斯”会议兴趣而今又被忽视了的话题东亚经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引起了人们对“亚洲模式”的关注和思考。与之相关的是对所谓“亚洲价值观”的讨论。90年代中期,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人们饶有兴味地听着亚洲的政治家和学者们谈论着给东亚经济起飞添翅加翼的“亚洲  相似文献   

7.
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之一,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东亚是90年代甚至更长时期世界经济中最充满活力的地区之一,因此各国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将会是十分激烈的。中国作为东亚大国,在进一步考虑对外经济战略时,必须把东亚作为战略重点,力求先在家门口站稳脚跟。东盟国家是中国的近邻,在过去的十年中,它作为东亚唯一的地区经济集团,同中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并逐步  相似文献   

8.
林岳 《科技智囊》2008,(12):I0016-I0019
眼下还不是金融危机肆虐实体经济的时候,换句话说,中国炙手可热的经济发展虽然开始有了些许停顿甚至滑坡,但这个“冬天”最寒冷的日子还没有到来,我们看到流传的“倒闭潮”、“民工返乡潮”、“裁员企业名单”、“不景气行业名单”等虽然都有水分,但是它却因为在这个非常时刻带给了我们非常的担忧。中小企业,在我们的实体经济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角色,但是由于其资金、规模、影响力等资源的有限,中小企业受到金融海啸冲击的可能性最大,有的甚至会因此而“毙命”。  相似文献   

9.
从蒙古国与中、俄两国的特殊关系及原因 ,蒙古国在冷战中及冷战后的独特影响 ,以及蒙古国在未来东亚稳定中将起到的作用进行历史的政治战略分析。并认为 ,在今后西方“遏制”中国、继续“削弱和监视”俄罗斯的战略中 ,争夺蒙古国将是不可避免的 ,而蒙古国也将会在其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0.
台湾若再拖延,就可能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中被边缘化。——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4月29日“胡连会”后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新闻公报中,明确提出了“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的共识,这是“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的考察,论证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亚洲价值观”的不相关性,指出,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亚洲价值观”,不仅在五、六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克服金融危机,重新振兴东亚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积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尤其是日本的崛起、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异军突起、美国硅谷相对于128公路地区的反败为胜和中国“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的成功等一系列经济现象,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区域要想取得成功,靠单枪匹马、“自力更生”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3.
杨先碧 《科技潮》2013,(1):62-63
人类会有未来吗?在灾难多发的时代,不少人持悲观态度,甚至有人相信2012年年底就是世界末日。科学家告诉我们,世界末日离我们还很远,人们不要悲观。我们不但不会迎来世界末日,还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现代科技正在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最近,英国一些媒体邀请一些科学家进行评选,选出了在未来10年内将普遍改善人们生活的十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历史的时期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将使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认识上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1、由“限制”到“补充”的飞跃 由于理论、经验的限制和“左”的思想束缚,长期以来,我们都认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商品与市场则是同社会主义本质不相容的。认为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会滋长资本主义.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政策。这种限制政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到消除城乡之间的买卖关系和割除“资本主义尾巴”——农民自留地的荒谬地步。  相似文献   

15.
《科技信息》2001,(5):13-14
在我们即将迎来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经历了20多年快速增长后的中国经济能否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新的增长靠哪些产业来带动?这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我认为,在这一个阶段,我国产业将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 第一,工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居主导地位,但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一些基本的统计数据说明,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之中,工业仍有巨大的增长潜  相似文献   

16.
矿井火灾避灾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火灾避灾决策支持系统是“数字化矿山”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矿井一旦发生火灾将会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本文对巷道发生火灾时避灾路线的选择、巷道内的温度分布以及烟雾的扩散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B/S模式的WebGIS三层体系结构的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7.
翟崑 《世界知识》2011,(7):66-66
近来,有一线工作人员和研究生询问,了解东亚合作(主要是经济方面)需要读哪些书。我选择了两本:《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这两本书合在一起,大致可以帮助我们从多维的角度理解东亚(亚太)合作的方方面面。“多维”,源自现代院一位老前辈的著作《多维的世界,多维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东亚的逻辑     
冷战结束后的10年,东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东亚经济合作的展开、东亚地区意识的萌发和增强等等,使得东亚从一个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一个经济、政治(暂且还不包含安全)的有机体。虽然这个有机体还处在其成长的初期,但已经呈现出自身发展的逻辑。过去10年东亚最令人瞩目的发展是中国的崛起,而一些东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东亚国家很有市场,但由于中国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由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负责任的表现,以及中国在地区经济合…  相似文献   

19.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定位、时间安排和发展模式等依然十分模糊。有预测认为,12月中旬的首次东亚峰会将取代原来的10 3机制。果真如此的话,未来又会怎样?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知识经济与人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甚至还有人为“计算机将来会不会统治乃至毁灭人类”而感到困惑。因此,探讨和弄清知识经济与人的关系,确立知识经济要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于促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知识经济实质还是人才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①知识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的根本不同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