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石评梅散文的死亡意识
|
|
|
|
|
刘智民《吉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22卷第3期
|
|
石评梅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就象一把利刃,直指人类灵魂最深处,向我们逼问人生的意义、价值,逼我们思索命运与人类的关系.坚强与脆弱、勇敢与消极,尤其是对死亡的直面与思考,构成了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
2.
|
论石评梅散文的死亡意识
|
|
|
|
|
刘智民《井冈山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
|
石评梅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就象一把利刃,直指人类灵魂最深处,向我们逼问人生的意义、价值,逼我们思索命运与人类的关系。坚强与脆弱、勇敢与消极,尤其是对死亡的直面与思考,构成了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
3.
|
庐隐、石评梅散文创作比较
|
|
|
|
|
王丹《枣庄师专学报》,2006年第23卷第4期
|
|
作为“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女作家,庐隐、石评梅在散文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她们的散文既有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倾诉,也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注。感伤、抑郁是她们散文的基调,而清丽的文笔、浓郁的抒情性则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纤巧、细腻。
|
4.
|
论石评梅散文中的悲剧意识 被引次数:2
|
|
|
|
|
刘智民《井冈山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
|
石评梅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女才子。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接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性意味,对人生、对命运、对爱情都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她的散文呈现出一种荒凉的意味并使人反省、发人深思。
|
5.
|
石评梅“抑红叶、扬梅花”的文化抉择
|
|
|
|
|
李贞玉《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
|
在石评梅的诗文中,梅花和红叶皆具有很丰富的隐喻内涵,它们均为石评梅情爱经历的延伸和缩影。梅花、红叶分别代表守节、失节的文化心理,梅花象征高风亮节的"素心";红叶所影射的是与素心相抗衡的"七情六欲"、"凡心"。贯穿石评梅创作的"守节"-"失节"情愫作为非常规状态的主线,表现了抑红叶、扬梅花的心理取向。这实际上显示出石评梅对传统礼教的回归和承续,也复现了以守节为美德的妇道传统。
|
6.
|
穿越风雨的孤鸿——石评梅精神世界探析
|
|
|
|
|
韩正宝《大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
|
本文旨在通过对石评梅人生、作品及其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分析,揭示其精神世界的悲哀、悲壮的特点以及两者形成的现实基础,肯定两种美学特征在石评梅身上自觉发展的典型性价值。这不仅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也是文学史意义上的。
|
7.
|
浅谈现代女作家石评梅和她的作品
|
|
|
|
|
毋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2期
|
|
石评梅个人生活道路上有痛苦的经历,有悲伤的色彩,但对光明的追求和探索是她的主流。她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而忧愤,为理想而思索。石评梅诗作文辞绚丽,她的文风清妙,感情丰富;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
8.
|
浅论石评梅、萧红散文中悲剧意识的不同体现
|
|
|
|
|
赫维《科技咨询导报》,2010年第12期
|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的青年女作家,她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才情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抒写着情感历程和涂抹着心灵悸动的散文佳作。她们的性格秉性不同,家庭生活不同,感情经历不同,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生活的方式也不同,但她们的散文中却渗透着相同的情绪——悲凉、苦楚,悲剧意识隐藏在她们各自的心灵抒写中。当然,石评梅和萧红散文中的悲剧色彩也因为上述的种种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和各自特征来。
|
9.
|
旷世才女 悲剧人生──评石评梅的悲剧情结 被引次数:1
|
|
|
|
|
吴健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Z1期
|
|
本文通过分析石评梅的心理误区,论述评价了石评梅的悲剧情绪形成发展的曲折心路和对其诗文的影响。
|
10.
|
一曲“爱”与“美”的颂歌——冰心早期散文《笑》浅议
|
|
|
|
|
宋好音《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第32期
|
|
早期散文《笑》是"爱"与"美"的体现。主要从三方面: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加以体现的
|
11.
|
余秋雨系列散文浅析
|
|
|
|
|
张欣《沈阳大学学报》,1999年第11卷第3期
|
|
现今是一个散文繁荣的时代,散文的艺苑里百花盛开,风光无限.其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是美誉为“新潮散文第一成果”的余秋雨系列散文.就《文化苦旅·序》中,余秋雨先生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
|
12.
|
论“五四”以来中国散文观念的形成与嬗变
|
|
|
|
|
韦器闳《河池师专学报》,1995年第15卷第1期
|
|
散文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散文的性质,艺术特征的趋同性认识,其核心是人们的散文审美观和人们对散文功能的理解。散文作品是一定散文观念的产物。散文观念的嬗变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各时期的散文创作。本文拟对中国现代当代散文(文学性散文)观念的形成与嬗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简要归纳,力图人理论的角度把握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脉络,检讨中国当代散文观念和散文理论的得失,并进而阐述自己对散文的本质,审美功能和艺术特征的认识。
|
13.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高中散文教学探讨
|
|
|
|
|
徐晓玲《奇闻怪事》,2014年第11期
|
|
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着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散文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感。让学生以散文欣赏语言的“美”。本文就针对语文课程新理念,探讨高中散文教学如何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散文感受和鉴赏能力。
|
14.
|
独特的艺术追求——评石评梅的创作 被引次数:1
|
|
|
|
|
农迎春《河池师专学报》,2004年第24卷第1期
|
|
石评梅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相比,她的创作时时表现出一种勇于尝试、力图创新的锐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题与题材的丰富多样性、文体灵活地相互渗透、浓郁地主观抒情色彩等,都源于她个人的艺术追求,充分地显现出其创作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
15.
|
卡特福德理论下汉语散文英译的转换现象研究——以《陈忠实散文选译》为例
|
|
|
|
|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
|
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作家各自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陈忠实在闲话桑麻中传达出了他的西部乡土散文语言淳朴浑厚的风格。《陈忠实散文选译》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陕西文化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译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转换手段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的"味"。都说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译者通过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等翻译转换技巧跳出了陈忠实散文这支"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展示了"舞蹈"的美。
|
16.
|
散文之为散文——现代散文美学特征略论
|
|
|
|
|
张建雄《大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
|
对现代散文美学特征的总体把握离不开对现代散文内涵的科学诠释。散文易写难精,散文的含义也同样易于概括却难于精当。把散文喻为文学体裁中的“轻骑兵”,固然抓住了散文灵活、轻倩的特点,却并未令人满意地回答“散文是什么”的问题。朱自清先生说,散文“那是与诗、小学、戏剧并举,而
|
17.
|
通往“大气散文”的桥梁──试评贾平凹散文的地域性特色
|
|
|
|
|
赖闽辉 陈玉龙《龙岩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
|
通往“大气散文”的桥梁──试评贾平凹散文的地域性特色赖闽辉,陈玉龙在小说家的盛名之下,贾平凹的散文仍能与之同辕共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在新时期文坛确属罕见。贾平凹是位自我意识很强的作家,这不仅使其散文极富特色,而且决定了其散文风格转变的必然性。贾...
|
18.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困境
|
|
|
|
|
金伟 任建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29卷第5期
|
|
中国古代散文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但在当代,深入研究从而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下困境:古代散文在当代被恶搞成一种后现代风格的模仿式戏谑文体;当代散文的创作和古代散文的创作较少直接关联;古代散文在当代的传播缺少电影、电视等大众化的媒介形式;古代散文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主要是图书;散文在古今中西均以理性、智慧、反思甚至论辩为特点,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背道而驰;当代的古代散文研究缺少与西方文论的双向传播;从修辞学角度入手研究古代散文可能滑向功利主义,这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相悖。
|
19.
|
散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与方法论
|
|
|
|
|
李乾明《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18卷第3期
|
|
认识散文自身,是中学散文教学的逻辑起点,散文教学的正确方法应是引导学生领略其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走“大语文教育”的教改之路。
|
20.
|
散文与诗歌的审美价值及翻译中的尺度与限度
|
|
|
|
|
杜海宝 刘伟《科技信息》,2007年第6期
|
|
散文与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文学性最强的文学作品,它们所体现的美最直接,也最明显,因此在翻译散文与诗歌中,如何把它们所体现的美翻译出来,是散文与诗歌翻译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