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矿渣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受压本构关系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C5 0矿渣高性能混凝土为研究对象 ,对 2 0个受高温后的 10 0mm× 10 0mm× 30 0mm棱柱体试块进行了抗压试验 .介绍了试验设计和有关的试验现象 ,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温后的力学性能 ,得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在经历不同温度 (2 0~ 80 0℃ )后的应力 -应变全曲线 ,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回归建立了相应的本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全曲线各阶段的特点 ,得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温后强度、变形、模量以及泊松比随受温高低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数学表达式 ,并与普通混凝土的一些相关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是混凝土,本文对其本构关系模型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高温后方钢管混凝土钢材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常温下方钢管混凝土(CFSST)中的钢材和混凝土的受力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常用的本构关系模型:介绍了高温后CFSST中钢材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钢材侧向约束作用的,恒高温后CFSST中钢材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用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所提模型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锈蚀钢筋压屈名义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评估部分箍筋锈断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柱剩余承载力,采用电化学加速锈蚀的方法在实验室获得锈蚀钢筋试件,通过不同直径((φ)18mm,(φ)20mm,(φ)22mm和(φ)12mm)、长径比(L/D=4.55~53.43)和锈蚀率(ηs=0,10%,20%,30%)的197根钢筋试件压屈试验,获得4种形态的轴向荷载-位移曲线(名义本构关系).基于钢筋混凝土柱破坏应具有充分延性的考虑,对锈蚀钢筋的压屈名义本构模型进行"削峰"处理,从而获得柱中锈蚀纵筋计算可用应力的物理模型,提出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3种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的截面剩余承载力计算公式.引入锈蚀钢筋影响系数ku和kco,其计算结果与51根锈蚀钢筋混凝土柱试验数据比较,可以较好地吻合,表明所提出的公式可用于既有混凝土柱剩余承载力评估.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HRBF500细晶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试件的拔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粘结应力与粘结滑移的定量观测,建立HRBF500细晶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讨了HRBF500钢筋与混凝土τ-s曲线的变化规律,最后比较了不同基体间τ珋-s珋曲线的差异,为HRBF500钢筋与混凝土粘结试件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耦合本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混凝土在高温下的强度和变形性能随温度和应力的耦合作用而变化。试验确定了不同温度—应力途径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上、下限,并量测了混凝土的自由膨胀变形,高温下的应力变形、瞬态热应变和短期高温徐变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混凝土高温变形的一般规律,建立了温度—应力耦合本构关系。并通过约束混凝土柱的加热试验加以验证。本构关系可为混凝土结构的高温(如抗火)分析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锈蚀钢筋重复拉伸荷载试验,分析了重复拉伸荷载作用下锈蚀对钢筋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锈蚀钢筋本构关系模型.试验表明,重复荷载作用下,随着锈蚀率的增大,钢筋力学性能退化,变形能力下降,屈服平台逐渐缩短甚至消失;耗能性能降低,破坏时更加表现为脆性断裂,使得结构在地震发生时更易出现脆性破坏,甚至突然倒塌.基于试验成果本文建立了锈蚀钢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模型,研究成果可为锈损结构耐久性、残余承载力及抗震性能评估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9  
结合破坏力学和统计力学的思想,研究了基于损伤随机演化观点的混凝土本构关系和混凝土受拉损伤发展随机演化规律。根据混凝土微细观材料破坏的声发射试验,确定了混凝土微单元破坏应变的随机分布特征。通过对混凝土受拉试件细观物理机制抽分析,揭示了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力-应变关系中的应力跌落现象,并建立了跌落后的应力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冻融后煤矸石混凝土的单轴受压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次数和煤矸石取代率对煤矸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冻融作用下煤矸石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的退化规律,并拟合应力-应变曲线,提出了煤矸石混凝土冻融损伤单轴受压本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煤矸石混凝土峰值应力逐渐降低,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逐渐增加,应力-应变曲线趋于扁平,受压早期压实效应尤为明显,弹性模量迅速降低,应力-应变曲线前端部分出现下凹。此本构关系精度较好,对煤矸石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改性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丛澜  袁赫  孙哲哲 《科技信息》2012,(20):377-377
本文首先对常温下方钢管混凝土中的钢材和混凝土的受力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应的恒高温作用后方钢管混凝土中钢材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对比较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CRCP)在铺筑完成一段时间后,会在路面纵向上断裂成一个个单独的板块.借助正交设计和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在有限元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单独板的温缩应力简化公式.极差分析结果表明,CRCP温缩应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温度变化、裂缝间距、板厚、粘结刚度系数、钢筋直径、配筋间距.单因素单变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两个由钢纤维—钢骨混凝土柱与钢纤维混凝土梁构成的框架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表明这种组合框架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对于如何更有效的增强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构件在高温下的黏结性能,制作了25个中心拉拔试件及8个温度场试件,同时制作了标准立方体试块.对钢筋、标准立方体试块及中心拉拔试件分别进行室温(20℃)、100℃、200℃、400℃和600℃加温,完成了高温后钢筋抗拉强度试验、高温下标准立方体试块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温度场试验及中心拉拔试验.根据温度场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一种简易的高温下中心拉拔试验的方法,阐述不同温度下钢筋强度、混凝土抗拉劈裂强度及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退化规律,并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退化角度分析了高温环境对黏结强度的影响,并以割线刚度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高温对黏结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钢筋强度在低于400℃时变化不大,高温下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基本呈线性下降,且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变化趋势与混凝土抗拉强度衰减趋势相近.以滑移量0.015mm为临界点,黏结刚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呈现两种不同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14.
对TRC薄板加固RC梁粘结界面应力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粘结界面上存在剪应力,该剪应力大小与截面上弯矩成正比,并且和加固层与原混凝土梁之间的弹性模量比相关;提出改善加固梁破坏形态、提高加固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结构构件的延性与强度问题同等重要,为保证构件延性,必须对钢筋延性提出要求。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钢筋伸长率安全范围,为防止构件脆性破坏提供了思路和易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GFRP管外包G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并采用结构试验的方法研究GFRP外包管对G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变形能力及承载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FRP外包管能明显提高GFRP筋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能力,且较为有效地避免GFRP筋混凝土梁发生脆性破坏,但对提高G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变形能力的作用不明显。按我国纤维复合材料规范对该非金属混凝土结构进行承载力计算后发现,现行设计规范对于GFRP筋混凝土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计算过于保守,导致配筋率过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进行了相同条件下不同受火时间的钢筋混凝土梁的高温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及表观现象分析,研究火灾中受火时间分别为0小时,0.5 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3小时,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宏观方面的变化,包括质量损失及表观颜色,裂缝,保护层等的变化规律和高温前后纵波波速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受火时间对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损伤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火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首先对混凝土高温下本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参照国际标准ISO-834,对五榀单层双跨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了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常温600℃,800℃以及单跨和双跨加热等条件下的模拟火灾试验,为揭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时的热传导规律和力喧行为积累了宝贵资料,并为结构的火灾反应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PC钢筋是一种高强度的新型工程材料。它的热处理制度为淬火 中频感应张力回火。淬火温度越高,钢筋的强度越高,塑性越低;回火温度越高,钢筋的强度越高,塑性越低。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钢筋的松弛性能(蠕变率)没有影响。张力对钢筋的强度、塑性没有影响,但对钢筋的松弛性能影响很大:在一定的淬火、回火温度下,随着外加张力的增加,钢筋的松弛性能下降(蠕变率降低)。必须考虑其影响来综合制订热处理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