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林业害虫,在我国各省均有分布。舞毒蛾幼虫主要蚕食果树、柳树等树木的树叶.严重危害林业安全。文章介绍了舞毒蛾的危害、几丁质酶的相关知识及舞毒蛾几丁质酶的研究现状.并对应用几丁质酶防治舞毒蛾的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亚洲型舞毒蛾幼虫的毒性与拒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亚洲型舞毒蛾的最佳植物源杀虫剂,采用5%鱼藤酮、1%虫菊·苦参碱、5%桉油精、0.6%氧苦·内酯4种植物源杀虫剂,比较它们对舞毒蛾3龄幼虫胃毒和触杀处理后的毒性与拒食作用.结果表明:这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舞毒蛾3龄幼虫均具有胃毒和触杀两种作用,其急性毒性总体表现为触杀处理大于胃毒处理,而在各自相对最高的浓度条件下,以0.6%氧苦·内酯的胃毒急性毒性为最大、5%桉油精次之;由于胃毒组的LC50均小于触杀组,因而胃毒处理的毒力更高;此外,0.6%氧苦·内酯和5%桉油精的胃毒和触杀毒力均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药剂,并以前者为最高.对测定前后的饲料量进行比较后发现,4种药剂对舞毒蛾3龄幼虫均具有很好的拒食作用,尤其以5%桉油精5 000倍液处理的拒食率高达99.31%.因此,0.6%氧苦·内酯和5%桉油精可作为防治亚洲型舞毒蛾的首选植物源杀虫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持续地控制舞毒蛾、天幕毛虫等杨树食叶害虫对林木的危害,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在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时破坏生态环境,本次实验选用了苦参碱、蛇麻子素的植物提取液,还有Bt生物杀虫剂,以及天幕毛虫病毒分别对舞毒蛾幼虫、天幕毛虫幼虫进行杀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药剂的不同浓度溶液对舞毒蛾幼虫、天幕毛虫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效果,其中对舞毒蛾幼虫以蛇麻子素提取液的杀虫效果较好,达到了100%,Bt生物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也达到了98%(400×溶液);对天幕毛虫幼虫的杀虫效果天幕毛虫病毒在13天后以1.824×106和1.824×107较好,达到了75%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亚洲型舞毒蛾雌蛾飞行能力较强且寄主范围广,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探究亚洲型舞毒蛾在不同林分中的发生规律,并分析不同气象因素对其诱捕的影响,以此为亚洲型舞毒蛾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人工合成的舞毒蛾性信息素(+)-Disparlure作为诱芯进行林间诱捕试验,分析不同林分中诱捕的雄蛾数量以及不同天气林间诱捕量。【结果】在榆树(Ulmus pumil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ilica)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等5种林分中,用性信息素诱芯分别诱捕到舞毒蛾雄蛾34、30、29、9、15头,在榆树林、白桦林和蒙古栎林中的诱捕量与其他两种林分中的诱捕量差异显著(P<0.05,n=3)。在榆树林中最先到达雄蛾的诱捕始盛期。在榆树林、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最先到达雄蛾的诱捕高峰期,其次为樟子松林和蒙古栎林。各林分中到达雄蛾诱捕盛末期的时间接近。气象因子对诱蛾量有明显的影响,风力为三级时与一级、二级相比,诱蛾量显著减少。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会影响诱蛾量,对温度与诱蛾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拟合,发现日最低温度为14~23 ℃时,诱捕量与日最低温度呈线性正相关,日平均诱捕量随着日最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结论】舞毒蛾的发生情况受到林地内寄主植物、风力和气温的影响。榆树林中诱捕到的舞毒蛾数量最多,樟子松林中最少。风力过大会导致诱蛾量显著降低,日最高气温在26~30 ℃是舞毒蛾雄蛾活动的最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5.
更正     
正本刊2014年第1期29页倒数15行的"青杆云杉"应为"青扦云杉":第66页中栏第1行的"五毒蛾"应为"舞毒蛾"。特此更正,敬请谅解。  相似文献   

6.
植物能自卫     
有的植物在受到虫兽侵害之后,竟能生产自卫的化学武器。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1981年,美国东北部的1000万英亩橡树林,由于舞毒蛾的大量蔓延,叶子被啃得精光。可奇怪的很,第二年那儿的舞毒蛾突然销声匿迹了,橡树叶子恢复了盎然生机。这是怎么回事呢?森林科学家通过分析橡树叶子化学成分的变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遭受舞毒蛾咬食之前,橡树叶子含有的单宁物质数量不多,在被咬食后却大量增加了。害虫吃了含大量单宁的叶子,就会浑身不舒服,行动也变得呆滞起来。这是单宁和害虫胃里蛋白质结合的结果。于是,害虫不是病死就是被鸟类…  相似文献   

7.
舞毒蛾非线性模型及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森林-舞毒蛾-寄生天敌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出发,组建了描述这个系统动力学行为的非线性离散模型:Ft+1=Ftexp(r-r(Ft+bcGt)/K),Gt+1=sG1exp(m(aF-cG)/K-q1Pt),Pt+1=wGt(1-exp(-qRt)),讨论了模型的平衡态及其稳定性以及舞毒蛾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和模拟结果与舞毒蛾的动态行为是一致的,同时通过对模型的时间态动态以及各参数变化对模型动态  相似文献   

8.
苏芸金杆菌防治果树害虫较好,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无残毒,是理想的无公害农药,通过室内试验,60A、HD-73防治核桃缀叶螟、1013防治苹掌舟蛾、HD-73防治舞毒蛾、1013 HD-73防治中国绿剌蛾,杀虫效果均达93.33~100%。对蚕有药害,HD-1、对4龄蚕杀伤88-90%,HD-73、60A、1013杀伤18-50%。故不能应用于蚕区桑树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9.
用自动式树干注射器注射20~50倍农药,防治梨二叉蚜、梨瘿华蛾、大蓑蛾、杨枯叶蛾、中国绿刺蛾、舞毒蛾、梨木虱、苹掌舟蛾等害虫,杀虫效果较好,具有省药、省水、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害虫天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一般人看来,植物被害虫侵害,只有忍痛受苦,或者依赖人类用药物或别的什么方法帮助它们解脱痛苦。但是有些植物却不然,它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赶走害虫。1981年,美国东部的一片大橡树林里,遭到了一场虫灾,一种叫舞毒蛾的森林害虫大肆蔓延,把1000万英亩的橡树叶子啃吃精光,橡树受到严重危害。可是,1982年,当地舞毒蛾却突然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聊城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和第一代蛹进行死亡率、寄生率、性别比例的调查统计,研究了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的发生危害程度与不同时期蛹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越冬蛹的死亡率比2010年上升27.1%、寄生率上升6%,雌雄性别比例由1.22下降至0.89,主要的寄生性昆虫天敌有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Viereck)及两种未鉴定的昆虫,分别隶属于姬小蜂科和蝇科,并以舞毒蛾黑瘤姬蜂为优势种;2011年第一代蛹死亡率较越冬代低41%,未发现寄生天敌.分析认为美国白蛾有逐步被本地生态系统同化现象,可能与天敌数量种类增多、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机制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角斑古毒蛾(Orgyia gonostjgma(Linaeus)),又名杨白纹毒蛾、赤纹毒蛾、囊尾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在我国东北、华北都有分布,近年来危害果树和林木虫口有上升趋势。我们采用室内饲养结合室外调查的方法,对该虫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并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高峰林场施业区3、6、12、19林班的阔叶林、针叶林及果树林进行多次标准地实地观测与调查,发现本地区舞毒蛾年年都有发生,活动猖獗时林地成片的树叶被吃光,对果树而言直接影响其产量及下一年的花芽分化,对针、阔叶树将严重影响其当年的高、径生长,并且给出了具体调查方法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测定了锥栗珊毒蛾Lymantria viola Swinhoe幼虫在防治前后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锥栗珊毒蛾幼虫在防治前后在林间分布基本成份是个体群,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文中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5.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损叶50%以下为轻度为害,损叶51—75%为中度为害,损叶75%以上为严重为害,并根据害虫损叶量和毛竹产最损失的关系,提出了刚竹毒蛾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4株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及其对油茶毒蛾的致病力,结果发现白僵菌菌株Bf08,B01,产孢量分别为(5.1±0.4)×108,(3.4±0.4)×108孢子/cm2,接种油茶毒蛾后其LT50分别为5.64,6.62 d,说明对这两个菌株油茶毒蛾的毒力很强,是可用于油茶毒蛾防治的优良白僵菌菌株。  相似文献   

17.
以杨树为代表的速生丰产林在各地得到快速发展,随之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不断扩大,以杨毒蛾为主的食叶害虫对杨树危害不断加重,局部危害严重。结合林业生产实际就杨毒蛾的发生防治提出方法,供广大林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条毒蛾Lymantria dissluta Swinhoe发生林内的4种卵寄生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dasychiri Chen*Wu是优势种,地三代毒蛾卵的平均寄生率为40.79%,另外3种卵蜂的寄生率明显低于毒蛾黑卵蜂,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条毒蛾和松毛虫时应注意保护这些卵蜂。  相似文献   

19.
林曦碧 《武夷科学》2008,24(1):78-81
通过比较4株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及其对油茶毒蛾的致病力,结果发现白僵菌菌株Bf08,B01,产孢量分别为(5.1±0.4)×10^8,(3.4±0.4)×10^8孢子/cm^2,接种油茶毒蛾后其巩。分别为5.64,6.62d,说明对这两个菌株油茶毒蛾的毒力很强,是可用于油茶毒蛾防治的优良白僵菌菌株。  相似文献   

20.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1年发生3代,以卵和初孵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11月出现第3代幼虫。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危害的重要因素,在防治上要抓住幼虫3龄期前和成虫期进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和柴油按1:0.5:50制成的油烟剂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