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恩 《科技信息》2008,(20):311-311
在闽南沿海山地开展火力楠马尾松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与马尾松混交是成功的,是闽南沿海贫瘠山地培育火力楠用材林和植被恢复较为理想的混交造林类型。其适宜的混交模式为:混交比例1火力楠:2~3马尾松,混交方式为行状或插花状(星状),造林初植密度为4995/hm^2-6660/hm^2;并根据种间关系、林分郁闲度及立地条件等因素,在10年生左右时,适量进行间代,最终保留密度以1600株,hm^-2-2000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鸡油菌菌根浸染对造林过程中马尾松生物量及净碳储量的影响,采用非灭菌接种法研究了鸡油菌浸染对马尾松林分特征的影响,鸡油菌浸染对马尾松生物量的影响,鸡油菌浸染对马尾松净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鸡油菌菌根浸染的马尾松生长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处理组马尾松全株平均生物量为2.555kg,比对照组多0.2kg(P0.05);处理组平均每株净碳储量为1.16kg/株,比非处理组高0.1kg/株(P0.05)。说明鸡油菌人工浸染马尾松后,能在新造林地的环境里与马尾松维持良好的共生关系,同时促进马尾松生长,可为困难地造林提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气候条件的林下木本植物径级结构。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径级结构皆有不同,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阔叶树密度、径级和木本植物个体之间分化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过熟林林下木本植物个体生长分化程度最高;(2)两种造林密度中,高密度林林下木本植物株数更多,胸径分化程度更大,生境多样性更高;(3)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随着纬度的降低,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和过熟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平均胸径增大,且生长分化程度变低。初步研究发现,马尾松人工林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具有演替为地带性顶极群落的趋势。相对较大的造林密度有利于马尾松人工纯林林下木本植物生长,不同气候条件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有着明显影响,水热条件相对更丰富的北热带气候林下木本植物生长更好且个体分化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以适应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双重营林特性,成为豫南山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但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及乱砍滥伐,马尾松资源遭到很大破坏,因此必须建立马尾松良种基地,改良提高种子遗传品质;逐步实现良种生产专业化、采种基地化、造林良种化。  相似文献   

5.
刘明阳  牟虹  陈庚友 《广东科技》2012,(3):161+163-161,163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速生且适应性强,深为山区林农喜爱。但由于马尾松能在瘠薄的立地生长,因而马尾松常被营造于地力条件差的陡坡、土层薄的石质山等地,致使林树形成低残林马尾松,在增加稀疏林套种杜英和香樟后,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促进马尾松树高生长和蓄积量。阐述的是马尾松杜英混交林、马尾松香樟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状况、林分植被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当地深松整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做好农机深松整地推广工作建议。深松整地技术,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农田蓄水保墒的有效措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可以破坏因传统耕作过程机具压实形成的坚硬犁底层。进行深松时,由于只松土而不翻土,形成上松下实、虚实相间的土体结构。该形式的土体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土壤中生物、微生物生长,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自我恢复,减少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沙化、水体污染等环境危害,因此,深松技术可以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尤其是深根系作物产量,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福建省生产上正在推广的12种马尾松品系对松材线虫Bursaphelo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He的抗病情况,选用厦门岛内分离的松材线虫虫株进行人工皮接法接种试验,并对不同马尾松品系进行生长性状测定。结果表明,G、A、I为抗病品系,且生长性状表现良好,可以进行小面积造林,通过进一步野外测定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8.
柳杉马尾松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表明,柳杉与马尾松混交是成功的,也是沿海高海拔贫瘠山地培育柳杉用材林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混交方式,其适宜的混交模式为:混交比例1柳杉:2—3马尾松,行状或插花状(星状)混交,造林初植密度为4995彬hm^2—6660彬hm^2;并根据种问关系、林分郁闭度及立地条件等因素,在10年生左右时,应适量地进行一次间伐,最终保留密度以1600株.hm^-2-2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尤溪县主要造林树种病虫害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出了尤溪县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杉木、毛竹等的病虫41种,并记述了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0.
林区应该将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两项工作统和起来,将造林整地看做是植树造林的基础,以植树造林作为造林整地的现实目标,这样就可以发挥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两方面工作的优势,在有效统筹下实现林区工作的技术化、体系化和规范化。该研究以林区的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作为研讨中心,在分析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的价值前提下,分别对造林整地的方法和植树造林的要点展开研讨,希望通过重点技术的研讨提升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益林建设应做好规划设计、整地、种苗、栽植、技术、后续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才能使人工造林充分发挥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率。  相似文献   

12.
李强  胡彦彪 《汉中科技》2010,(3):48-48,64
论述了在半干旱地域造林成功经验是采用容器苗和选择适宜的树种。介绍了容器苗育苗技术:选好育苗地、整地作床、配制营养土、填装容器袋、播种、浇水和茁期管理;造林技术包括整地、栽植、补植、幼林抚育管护等。  相似文献   

13.
对马尾松容器育苗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作了介绍,马尾松容器育苗苗木质量高,造林效果好,成活率达98.8%,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我所于1973年开始营建杉木嫁接种子园70亩,选用超级苗作砧造林,并开展了杉木优树的选择工作。去年春季完成嫁接面积25亩,分设两个小区,总共由33个无性系组成。园地为海拔200米的低山丘陵,系马尾松疏林地,西坡,坡度16~20度之间,土壤红黄壤,肥力较差。为了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经营管理,采用水平阶状整地,阶面宽1.5米,造林株行距4×5米,即每亩33株,嫁接成活率95%以上,植株生长良好。据5月中旬对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5.
桂东南马尾松工程幼林生长量及其生物量节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年~1996年,对桂东南马尾松工程幼林的生长量及生物量进行连续的定位定期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工程林6年生幼林的林木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为36.16m3/hm2和36.86t/hm2,分别比常规造林11年生和不施肥同龄林增加3倍~6倍;揭示了马尾松幼林生长量规律及其影响的主要气象因子,马尾松工程幼林各器官生物量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建立与地径逐月生长量的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炼山建立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初期的两年内,由于炼山林地增加速效灰分,所以比不炼山林分平均树高超出10.1%.第4年不炼山林分生长量开始微弱超出炼山的林分;7年后不炼山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都超出炼山的林分,其中不炼山混交林中的杉木平均胸径比炼山增长12.5%;不炼山立木材积为26.5773m3/hm2,炼山材积为20.9618m3/hm2,立木材积相差5.6155m3/hm2.试验还表明,采用不炼山比炼山造林的前4年每hm2可节约整地造林与管护投资1072元.不炼山造林不仅可行,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炼山造林,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7.
在石砾山地开展不同类型林分造林试验,研究其持水能力和改土特性.结果表明湿地松厚荚相思混交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具有较强的持水性能,能较大地提高土壤肥力;而湿地松和马尾松纯林保水效果差,土壤肥力低.建议在石砾山地选择适应性广的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造林以保持水土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陈金龙  刘海 《甘肃科技》2007,23(10):234-235,258
山丹县南部沿山区是全县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在造林实践中,对树种选择、整地时间、整地方法、造林时间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9.
王春芳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59-59,169
水分亏缺一直影响着干旱半干旱浅山地区的人工造林.近年来对造林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提高整地质量,通过降低造林密度和拉大行距汇集地表径流,采用壮苗是该地区造林成活、速生的三项基本技术措施.严格实施这三项基本技术措施,是取得人工造林成功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郭江丽  田卫平 《汉中科技》2013,(3):52-52,51
结合天保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的实践,总结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的一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地清理与整地、造林技术和抚育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