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走向专制的重要阶段,在政治体制上皇权专制日益强化的同时,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明代君主利用严刑酷法对臣子进行肉体摧残,利用严密的监察制度对臣子进行全面监控,在对臣子的俸禄方面也显得极端吝啬,这些现象表现出明代君主在对臣子人性关怀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并对明王朝的政治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专制社会条件下,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明代专制主义极端发展,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超过历代。皇帝不仅通过他所掌握的最高司法权控制着全国的司法,而且把这种权力不断地扩大,使其为强化政治和经济的皇权服务,从而导致司法的专横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西中古君主制度有着本质的差异。中国的君主制牢固地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之上,皇权至尊至大,并且不具有丝毫的可分割性和可平衡性。西方的君主制以高度的地方自治为基础,君权是社会二元权力中较弱的一元,且有完备的议会和宪法制度加以限制。中国的君主制实质上是皇帝一个人的独裁专制,西方的君主制则是议会君主制。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御史制度,机构完备、组织严密、权限广泛。御史作为皇帝的代表,直接向皇帝负责,监督并参与中央和地方的司法活动。从根本上来看,它强化了皇帝的绝对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御史凭藉其司法权弹劾时主观武断、偏听偏信,根据个人喜怒弹劾官员等弊端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讨论中国的行政制度问题,是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因为历史的包袱太沉重了……从秦始皇周定四极建立大一统国家以来,高度集权专制的行政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可悲的是到后期反而出现强化的趋势。如明代的胡、蓝狱,瓜蔓抄,廷杖大臣;清代宫廷的剪除异己,文字狱,直到戊戌六君子殒命等等。不难看出,专制制度的特征是皇权至上,实质是专制独裁。在此种制度下,猬集在皇权周围的是一大批赵高式的各级官吏。制度本身及其所衍生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使得中国积贫积弱、人民愚昧无知。上个世纪拨乱反正以后,史学界就中国封建制度为什…  相似文献   

6.
明初的学校     
一 专制独裁的君主,用以维持和巩固皇权的两套法宝,一是军队,二是官僚用武力镇压,用公文办事。皇权假如譬喻作车子,军队和官僚,便是两个车轮,一武一文,缺一不可。 明太祖朱元璋原来是红军大帅郭子兴的亲兵,一步步升官,作到韩宋的丞相国公龙凤十年(公元一三六四,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作吴王,四年後索性爬上宝座作明朝的开国皇帝本来是靠武力起的家;化家为国後,有的是队伍,红军嫡系的,敌军收买过来的,投降的杂牌军,官民犯罪充军的,不够,再按户口抽壮丁;总数约摸有两百万,编制作卫(师)所(围),分驻全国各地,执行武装弹压警戒的任务;一个轮子有了…  相似文献   

7.
明朝总结了历代政治统治的得失,建立了一套高度完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司法、监察制度可谓空前严密。凡遇重案,三法司会审,九卿廷鞫,皇帝亲自裁决,旨在“推情定法,刑必当罪,狱以无冤。”然终明之世,重大冤案却远甚前朝,李福达案即为显例。故嘉靖时刑部尚书郑晓说:“明代大案多枉。”明代何以出现多枉大案呢?对此,以往学者论述中虽颇有涉及却并未系统阐释。本文试从李案出发略作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各种制度已日臻完备,尤其是司法、监察制度可谓空前的严密。凡遇重案,三法司会审,九卿廷鞠,皇帝亲自裁决。用来元津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推请定法,刑必当罪,狱以无冤”。①然综观有明一代,重大冤案却远甚前朝。诚如郑晓所言:“明代大案多征”。较著者如明初胡蓝党案及明中叶李福达案、明末“三秦”等。明代何以会出现“大案多枉”的情况呢?对此,迄今鲜有论著系统论及。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明代大案多在”的原因作一探析,以求教于方家。“明代大案多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首…  相似文献   

9.
“三杨”是指明朝前期三位长值内阁的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罢丞相,加强皇权专制以来,每天事无巨细,他都得过问批示。据吴晗同志考证,朱元璋在罢相之后,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件奏章,处理四百多件事。这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皇帝,是难以长期承受的。他不得不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此后,明朝的内阁制度便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内阁的各种制度和惯例,在杨士奇,杨荣、杨溥相继入阁,并长期值阁的过程中(杨士奇四十三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逐渐出现和成为定制的。实际上,通观整个明朝的历史、到宣德和正统初年,亦即“三杨”值阁  相似文献   

10.
玺,最初是国家商贸管理活动的符信。秦建立皇帝制度之后,规定唯皇帝的印信称“玺”,唐代武则天改玺为“宝”,自此,历代相沿,“玺宝”成为皇权的象征和皇帝行使权力的凭信。一向被君主视为国之“重器”,从不轻易示人,历代均有专设机构典藏而辨其所用,并逐渐形成了神秘而严格的玺宝管理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