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枝尖山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为筹建中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有种子植物1313种(含种下等级),隶属569属,143科,是大别山植物区系中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是南北方植物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通过对本区与大别山南北坡及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对比分析,笔者赞同将整个大别山植物区系划归华东植物区系。赞同将宜昌至襄樊一线作为华东与华中区系的分界线。华东与华北区系的分界线在安徽西部约在大别山以北的霍丘南部,向东经嘉山至苏北一线。并提出天目山、黄山与大别山的植物区系成分趋于一体,大别山西缘的麻城至蕲春一线是华东区系中以天目山,黄山、大别山为核心区的西北边界。  相似文献   

2.
浙江龙王山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是天目山区植物区系和植被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地处浙江西北部的安吉县境内,北纬30°23',东径119°23',主峰海拔1587.4米,面积约为12km~2.龙王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整,植物区系种类丰富,计有维管束植物149科,560属,1179种.区系起源古老,植物区系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特有属,形态上孤立的单型属和少型属,及为数众多的古老孑遗和珍稀、濒危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具显著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双重特征.龙王山植物区系成分以华东植物区系为主,与华中植物区系关系密切,华南、华北及东北植物区系成分的侵入和影响显著.龙王山与邻近的黄山、庐山和西天目山的植物区系基本一致,它们是一完整植物区系,北与大别山天堂寨,南与浙南的九龙山和闽北的武夷山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3.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是天目山区植物区系和植被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地处浙江西北部的安吉县境内,北纬30°23′,东径119°23′,主峰海拔1587.4米,面积约为12km~2。龙王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整,植物区系种类丰富,计有维管束植.149科,560属,1179种。区系起源古老,植物区系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特有属,形态上孤立的单型属和少型属,及为数众多的古老孑遗和珍稀、濒危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具显著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双重特征。龙王山植物区系成分以华东植物区系为主,与华中植物区系关系密切,华南、华北及东北植物区系成分的侵入和影响显著。龙王山与邻近的黄山、庐山和西天目山的植物区系基本一致,它们是一完整植物区系,北与大别山天堂寨,南与浙南的九龙山和闽北的武夷山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马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古老、孑遗、保护植物较多。现已知种子植物138科、547属、1,192种。在我国植物区系分区上,马宗峻属华东区,同时与华中,西南、华北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该区系具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暖温带的双重性,呈现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但亚热带性质占优势。通过优势科谱和属,种相似性系数分析.该区系与黄山、庐山属同一自然区系.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马鬃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鬃岭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北坡,在安徽省金寨县境内。该区共有蕨类植物28科、55属、89种。本文对该区蕨类植物的科?属、种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该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可将其划分为13个类型。该区与邻近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关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西南、华中、华北、华南、日本、西北、台湾和东北。将该区与我国12个山地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区与天目山、黄山、庐山、北山、九华山、齐云山等六个山地区  相似文献   

6.
江西三清山(玉京峰)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三清山为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新辟的省级风景区.约计有种子植物151科,547属,1182种,其中江西省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67种.热带分布属占43.3%,温带分布属占53.6%,中国特有属占3.1%,其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在区系分区上三清山属华东地区,它与华中地区的关系最密切,其次为华南,而与华北和东北的关系最疏远.笔者认为;起源于江南古陆的黄山——庐山植物区系和起源于华夏古陆的闽北——浙南植物系区之间难以划出明确的分界线,两地的区系是逐渐过渡的,而位于两区之间的三清山起着两地区系成分相互扩散桥梁作用,上饶——金衢盆地并不成为两地区系成分相互扩散的屏障.  相似文献   

7.
三清山为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新辟的省级风景区。约计有种子植物151科,547属,1182种,其中江西省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67种。热带分布属占43.3%,温带分布属占53.6%,中国特有属占3.1%,其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在区系分区上三清山属华东地区,它与华中地区的关系最密切,其次为华南,而与华北和东北的关系最疏远。笔者认为;起源于江南古陆的黄山——庐山植物区系和起源于华夏古陆的闽北——浙南植物系区之间难以划出明确的分界线,两地的区系是逐渐过渡的,而位于两区之间的三清山起着两地区系成分相互扩散桥梁作用,上饶——金衢盆地并不成为两地区系成分相互扩散的屏障。  相似文献   

8.
统计分析了中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种子植物区系.该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39科、594属、1257种.该区的优势科(含16种以上)主要有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唇形科、百合科和蓼科等,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成分为主(4333%),其中科的热带性地理成分占5876%;本区以单种和寡种属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2371%)和北温带(2352%)分布最多,属的温带性和热带性地理成分分别占4381%和5372%.通过与邻近的黄山、神农架、伏牛山、嵩山以及天目山5个山地进行种类相似性分析,中华山与伏牛山关系最密切,与天目山关系差异性最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鄂东禾草植物86属、180多种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1.鄂东禾草植物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系中国——日本亚区的华东地区.2.本区植物以热带成份为主;其间泛北极植物区系成分和古热带印度——马来西亚区系成分相互渗透,彼此融合,浑然一体,致使鄂东禾草植物具有过渡地带才有的南北交汇、五方杂处的特色.3.从禾草植物的角度,论证了大别山——秦岭一线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和温寒带植物区系的天然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古井园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组成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安徽古井园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植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1)该保护区区系成分丰富,共有维管植物1978种(含种下分类群),隶属于757属、180科.(2)植物区系区划上属于华东植物区系,起源古老.(3)植物区系的温带特征比较明显,这与其处于北亚热带区系向暖温带区系过渡的地理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种子植物区系中分布有中国特有属75属,约含128种,隶属于40科;科属种占中国同类的比例分别为:45.4%,23.4%和17.0%。其中含有丰富的古特有,新特有及地区特有属,它们都是广东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属;而且在西南一桂东南形成了一个中国特有现象中心。根据这些特有成分的地理分布特点,结合广东及邻近地区古老的区系发展历史来进行分析,广东无疑是中国植物区系或华夏植物区系发生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植物种类丰富,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298种,572属、141科。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兼为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的双重性质。植被类型多样,该区自然植被主要有5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13.
秦岭石瓮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瓮地处秦岭南坡柞水县境内,共有野生种子113科,421属,813种。通过对该区种子植物的科、属、种分析统计,归纳该区种子植物区系特点如下:1)植物种类较为丰富;2)地进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区域联系广泛,与世界各大洲有密切的联系;3)区系起源古老;4)区系性质明显是温带性,且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区系过渡性明显;5)本区植物区系80.44%的成分与华中植物区系共有,具有华中植物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云南冬樱花群落共有种子植物1421种,分属158科。696属,科、属、种的区系成分都以热带成分占显优势,分别为74.42%,76.08%,66.31%(不包括世界分布),说明该区系种子植物具显的热带性质。该区系与泛热带和热带亚洲联系最为密切,同时与热带大洋州、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北温带、东亚等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而与地中海区、西亚、中亚联系最少。另外,该区系特有现象不十分显,特有科、属、种比例低于不同纬度上相邻的滇中高原和云南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区植物区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别山区有维管束植物175科,736属,1658种(不包括变种和亚种)。大别山特有种约25种。对种子植物进行了科、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大别山植物区系是华东植物区系的一部分。在南坡和北坡之间,植物区系组成上略有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报道了刻鳞苔草和美丽苔草为中国地理分布新记录;裂瓜属,竹叶子属,沼兰属为安徽省新分布属;红果类叶升麻,直穗小蘖等34种(包括变种)为安徽省地理分布新记录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