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流相储层细分与对比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油田对储层划分日益精细的要求,人们在应用最初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如今的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将储层进一步划分至单砂体时,却很容易忽略砂体的成因,走入划分过细的极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沉积间歇面不合理的利用、机械运用等高程对比原则、依据砂层厚度决定是否劈分等。本文对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层次细分对比一定要对沉积过程和砂体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并求使各种地层对比、划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达到精细研究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以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积时间单元,并在储层沉积时间单元中识别出区域夹层。区域夹层与隔层沉积时间单元为泥岩沉积,储层沉积时间单元在横向上为砂泥岩间互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砂体的完整概念,认为单砂体就是在三维空间被周围非渗透性的封隔层所包围的独立砂体。并指出了单砂体受沉积、构造及成岩三大因素控制,明确了在这三大因素控制下单砂体的识别标志,同时总结出了单砂体的基本构型模式。笔者成功地将这套研究方法应用于尕斯库勒油田Ⅶ—5小层,把原来小层级别的两个单砂体划分为沉积时间单元级别的17个单砂体,大大提高了单砂体的研究精度。  相似文献   

5.
探讨伊通盆地莫里青地区古近系双阳组第一段储层特征,为勘探选区提供依据。对储层的岩石学、成岩作用、储集物性等基本特征及储层"四性"关系进行分析,确立了莫里青地区双阳组第一段测井油气水识别标准。单井砂岩对比分析表明,莫里青地区双阳组第一段Ⅱ砂组第3小层和第2小层发育扇三角洲砂体和湖底扇砂体,第1小层和Ⅰ砂组砂体发育较少,砂体沉积在纵向上不断减少;砂岩储层在平面上连片发育,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尖山构造带、西北缘断褶带、西南部的小孤山斜坡带;孔隙度和渗透率平面展布与砂岩储层厚度平面展布的趋势相一致。研究区东北部的尖山构造带(伊6井区)和西南部的小孤山斜坡带(伊52井区)是勘探的有利区带,Ⅱ砂组的第3小层和第2小层是有利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6.
以惠民凹陷大芦家临25-1断块馆二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河流相储层精细对比研究方法以及其沉积特征进行探讨。针对研究区开发中存在的小层对比不清,有利储层分布不明确的问题,以标准层划分层位,以沉积旋回法、河流叠加砂体对比原则划分沉积单元,建立精细小层对比格架;通过观察分析取心井岩石成分、沉积构造等一系列特征,结合测井曲线资料,揭示研究区内小层沉积微相及其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大芦家地区临25-1断块馆二上段小层叠加样式包括间歇叠加、连续叠加、侵蚀叠加三种类型;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发育点坝、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四种微相;早期主要是河道砂体沉积,点坝砂体连片分布,晚期北部的决口扇沉积发育较明显,二者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结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对PN油田FY油层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物源方向分析以及储层精细描述三方面研究,将FY油层纵向上细分为2个油层组,12个小层,25个沉积单元,平面上细分为3种亚相、4种沉积微相。应用精细研究成果,结合砂体连通关系,对FY油层进行了主力油层的优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射孔及压裂方案的编制,为PN油田FY油层经济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Kumkol-North油田主力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umkol-north油田上侏罗统库姆科尔组主力小层三角洲前缘砂体中,未水淹和弱水淹层厚度所占比重较大,水驱动用程度小于45%。前人研究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内复杂的建筑结构导致了这种现象。研究发现该地区属于典型的浅水三角洲砂体,沉积构造背景稳定,发育了一套与传统深水型三角洲特征差异明显的浅水型三角洲沉积储层。用"垂向分层、平面分带"的传统解剖思路,难于合理解释生产中。以Kumkol-north油田J22小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认识砂体沉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针对浅水三角洲砂体内部结构进行的沉积模拟实验提出的新的叠覆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以及新的储层内部结构分析方法,对Kumkol-north油田主力小层做了精细的内部结构解剖。重建了以朵体为基本沉积单元的三角洲内部储层结构格架,为进一步提高Kumkol-north油田主力油层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双河油田 1 - 3层系储层河控扇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细分研究。研究区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共五种沉积微相 ,不同的微相见于不同钻井中的不同流动单元中。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由于其形成环境不同 ,其物性和分布有较大差异。沉积微相明显地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平面展布。从整个层系看前缘席状砂微相始终控制着剩余油储量 ,应作为挖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同一时期沉积的小层砂体,即单砂体,是油气开发的基本单元,也是储集层沉积旋回研究的主体.小层的划分和对比多以地层中出现的砂体为参照,而砂体在空间的分布通常是变化的,这就增加了小层划分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应用滑移窗频谱分析技术,通过鄯善油田多口井的对比分析,在三间房组S3砂层组识别出了6个旋回界面,5个高频旋回.旋回界面的出现与旋回波长的频谱峰特征突变界面相对应,而旋回波长受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控制,与地层中岩性的变化以及砂体的发育没有直接关系,这解决了以岩性为标志划分油层的诸多问题.旋回的厚度在几米至十几米之间,与小层的沉积旋回级别十分接近,而且由沉积速率突变识别出的旋回界面在区域内具有等时性,划分出的高频旋回也可进行横向上的对比,可作为油田小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地质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的沉积模式。方法在油层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面露头及井下岩心精细描述,并通过井网砂体追踪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河流相储层砂体的非均质特征。结果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泛连通体”、曲流河砂体“半连通体”的储层砂体沉积模式。结论辫状河砂体形成“拼合板状”储层结构形式,曲流河砂体形成“迷宫状”储层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砂体展布规律是油层储藏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采用分形差值方法对砂体的展布规律进行研究,从全新的角度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更多的信息。分析论证了使用分形插值方法研究砂体展布的可行性,并根据对渤南六区沙三段砂体的物性特点的分析,利用地质、岩芯和测井资料,建立了砂体展布规律预测模型,对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预测,进一步结合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对渤南六区沙三上段储层有利区块进行了分析,结果与工程实际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代细分沉积相理论 ,对南一区丙块萨 +葡 II油层进行细分单元砂体沉积相带图研究 ,第一次确立了该区块油层各单砂体三角洲沉积模式 ,并对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特征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进而预测和确定了该地区各类砂体中不同类型剩余油富集区 ,对二次加密调整井布井及射孔方案的编制具有指导作用 .  相似文献   

14.
河流相砂体剩余油识别模型及其成因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向上细分单一河道沉积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及追踪单一河道砂体是认识和河流相储层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及深化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的关键.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砂体剩余油解释模型,综合考虑动、静态因素及其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剩余油模式识别方法.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丰富,可详细划分为5类成因类型,针对每一类剩余油分布形式应采取相应的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5.
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集体成因类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惠民凹陷在古近系碎屑岩储集体的成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成因类型有:冲积扇、河流、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以及滨浅湖滩坝.储层岩石类型有砾岩、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及粉砂岩.不同成因类型的碎屑岩储集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差异较大,三角洲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砂体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最高.不同成因类型储集体的物性特征不同,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及滨浅湖滩坝砂体,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砂体物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对认识地下单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及分析注采矛盾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通过对双城气田扶余油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制定了沉积单元划分原则、对比方法;优选出了分层标准井,建立了封闭主干对比剖面。首次进行了约54000井层次的整体、统一、精细的沉积单元划分与对比,把研究区扶余油层划分为3砂组17小层39个沉积单元,从而建立起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7.
王集油田西区储层薄,分布不稳定,确定该区储层展布是实现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该区地质特点及资料,在岩电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波阻抗反演确定了该区核三段Ⅳ~Ⅶ油组砂体分布;采用地震波频率吸收处理技术,提高了纵向分辨率,确定了单砂层的展布规律.储层预测结果应用于该区滚动勘探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增150×104t石油控制储量.  相似文献   

18.
营子街地区临近洼陷的生烃中心,但由于构造简单,缺乏构造圈闭,传统上认为勘探潜力不大。为突破勘探瓶颈,从沉积演化、相带类型研究出发,在优势砂体类型、烃源岩压力及隐蔽圈闭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营子街地区沙三下亚段油气成藏富集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营子街地区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发育席状砂和浊积扇两类优势砂体,并夹持包裹于烃源岩中,形成了隐蔽型岩性油藏,其成藏富集因素主要受烃源岩超压和有效储层2个因素的控制,其中烃源岩超压控制了油气充满度,烃源岩超压区范围内有效储层的分布控制了含油规模,由此建立了自生自储-超压控藏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分析整理,总结出渗透率极差法、累计渗透率贡献值法、驱动压力梯度法定量求取低渗透储层单砂体内部高渗透段的下限值,3种方法相互验证.强水动力条件是低渗透砂岩油藏单砂体内部高渗透段的沉积成因,后期次生溶蚀孔是其微观成因.高渗透段相渗曲线具有驼背型特点,初期稳定高产,后期水窜.采用贝叶斯判别分析法建立了不同渗透层段的判别函数,进行了非取心井的高渗透段的定量识别,在此基础上,详细描述了高渗透段的空间分布规律,席状砂微相的高渗透段主要发育在单砂体内的中下部,连通性好,分布面积大,长宽比为3∶2;河口坝微相的高渗透段主要分布在中部,长条状分布,长宽比4∶1.结合高渗透段的生产特征,提出封堵高渗透段,扩大波及面积,采用泡沫气驱方式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