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GIS的甘南高原积温资源空间插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杨梅  杨东辉 《甘肃科技》2010,26(13):40-42
将气象台站的海拔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影响积温空间分布的因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空间插值模型,对甘南高原0℃年积温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年积温资源分布图。研究表明,在甘南高原区域尺度上,积温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积温与海拔之间关系以二次回归模型精度最好;全区包含了从寒冷到温暖共4个热量带,积温资源量总体偏低,其中0℃年积温小于1300℃的高寒带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选择地处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生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的信阳地区,利用1992-2012年信阳冬小麦从播种到各生长发育期大于0℃活动积温数据和1951-2013年气温、降水量月值数据,主要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信阳地区冬小麦在出苗、分蘖、返青、拔节、抽穗、乳熟六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活动积温和气温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信阳地区近60a的增温速率达到0.18℃/10a,平均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增温较为显著;信阳地区近60a的降水量变化较为平稳,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降水变率为20%;这些特征与中国及全球同期的变化特征较为相似.信阳地区近60a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大于0℃活动积温时间序列和气温时间序列都存在着明显的多尺度震荡周期,存在着复杂的多重时间尺度的嵌套结构;各生育阶段积温时间序列存在着2a为周期的高频震荡和4~6a为周期的低频震荡,这些尺度的震荡周期信号强弱不等.研究对提高气候敏感区冬小麦产量、降低病虫害风险及应对旱涝等极端气象灾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1959-2004年东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非参数检验法Mann-Kendall、R/S及功率谱分析方法对东江流域1959-2004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东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速率为0.17℃·(10 a)-1,其中冬季对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增温贡献率最大,流域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东江流域全年、夏、秋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变化周期,分别为2.31、2.5、30 a;流域年、季平均气温突变年份有所不同,全年、冬季在1994年左右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4.
近60a中国大陆气温的空间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大陆347个气象观测站1953-2012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数据为依据,采用M-K趋势检验方法和基于GIS平台的空间插值、热点分析等方法,获得气温变化的空间热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1953-2012年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存在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及显著的热(冷)点空间聚集性.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具有区域差异性:东北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升温幅度有所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转为明显升温趋势.结合M-K突变检验方法将其分为前后30a不同时段来研究气温变化,发现前后30a气温热(冷)点空间聚集区域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  相似文献   

5.
1954-2004年中国夏季日平均温度偏态性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1954-2004年194个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基于Box-Cox变换指数λ分析了日平均气温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偏差程度.结果表明,中国50年夏季日平均气温序列与正态分布的偏差程度呈一定的区域差异:半干旱区域,温度分布的正态性较好;东南沿海地区则不服从正态分布,呈较明显的右偏.因此,根据Box-Cox变换指数λ的大小将中国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研究了中国夏季温度的偏态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应用福建省9个代表地面测站气温资料,对1961—2001年月平均气温、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以及1981—199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积温和≥10.0℃积温(0.1℃)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1年比1961—1980年的月平均气温、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均有所增高,尤以月极端平均最低气温增幅最大,福建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6,(10):1717-1723
利用1955—2013年我国主要城市90个站点冬季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atlab小波分析法和空间插值法对我国主要城市近60年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1近60年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均温的增温速率为0.301℃/10年.2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突变点出现在1985年,20世纪60年代为温度下降期,70年代开始增温,80年代增温速率最大,90年代增温速率开始减缓,2000年之后增温速率继续下降.3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具有3、6、11年的变化周期,主周期为6年.4温度变率方面,我国北方城市增温速率大于南方,突变点后气温增温速率减缓,但西南地区在突变点后气温增温速率增加,西南地区冬季增温速率与华北及东北地区冬季增温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GIS技术对安徽省松树萎蔫病发生的空间分布和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安徽省松树萎蔫病主要发生在年均温15~15.5℃,1月均温l~3℃,7月均温28-29℃,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4900-5000℃。干燥度0.9~1.0,年降水量在l000-1400mm等降水线之间的广大区域内.  相似文献   

9.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重庆巫山县26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逐日观测数据,利用温湿指数、人体舒适度等指标,分析了巫山的气候特征,评估了巫山主要景区的旅游气候资源.结果表明:巫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 029.5mm,日照充足,湿度适中,气压宜人.县内海拔适宜,气候资源优异.同时,巫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旅游气候资源丰富.低海拔的小三峡景区峡谷气候特征明显,四季旅游皆宜,具有春早、秋爽、冬暖、夏热的气候特色.巫山红叶平均观赏期长达41d,自11月下旬一直延续到12月末.中海拔的神女景区夏季避暑条件优越,旅游舒适期长.高海拔的梨子坪森林公园高山气候显著,平均海拔1 800m,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0℃.根据以上评估结论提出了要保护好生态气候环境,充分开发利用旅游气候资源和加强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整体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3年52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选取极端降水变化率(α)和饱和水汽压变化率(β)2个指标,定量分析了极端降水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整体上极端降水呈现增加的趋势,α和β分别为6.4%·℃-1和9.3%·℃-1,且α更接近理论值(约7%·℃-1),β与平均气温存在指数定量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平均气温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9个对照组,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α和β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3),具体表现为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α和β值也较大.证明了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率可以从大尺度上解释极端降水增加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徐州市1960~2008年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徐州近49年来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主要体现在冬、春季(特别是2月和4月),其中冬季升温最显著(约1.5℃);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冷积温明显升高,极端最高气温和热积温略有下降;冷冬集中在1980年代以前,暖冬多出现于1990年代后;夏季异常酷热在近半个世纪几乎没有出现,整体呈相对偏凉状态.  相似文献   

13.
Digital elevation modeling(DEM)是基础地理数据之一,从其中可以提取多种地形参数,DEM不确定性对提取的地形参数具有一定的影响.选择坡度、上坡集水面积和地形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在DEM不确定性模拟的基础上,研究DEM不确定性对地形参数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DEM不确定性对坡度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上坡集水面积和地形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DEM不确定性对上坡集水面积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总体上分布均匀,在河道及附近、水库区域影响大于其它地区;DEM不确定性对地形指数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总体上分布均匀,在河道及附近、水库、平地地区影响大于其它地区.不同DEM不确定性程度对地形参数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4.
基于MODIS数据的江苏省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ODIS 250 m分辨率图像为基础,采用最大值合成法,提取江苏省2005年逐月植被指数.通过月平均植被指数对比分析,将江苏省分为5个区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江苏省植被指数的时相变化特征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日照度数据等气象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黔东南地区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月地面0~20 cm浅层地温实测资料,分别统计四季浅层地温的时间序列,采用正交函数分解(EOF)、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经验模态分解(EMD)趋势等方法,分析各季浅层地温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黔东南各季浅层地温均为正值,表明浅层地温高于0℃以上,但各季节的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在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地形等影响下,各季变化大值中心分布不同,次区域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各季表现出显著年代振荡特征,振幅强度均在2000年以后达到最强,四季振荡周期各自不尽相同,但四季浅层地温近50年来均为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东北三省27个观测站的地理信息及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得出东北地区气温随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该区内,纬度每增加1。,7月平均气温减少0.23℃,1月平均气温减少1.64℃,年平均气温减少0.82℃;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7月平均气温减少0.7℃,1月平均气温减少0.8℃,年平均气温减少0.53℃。  相似文献   

18.
基于陕西省1961-2005年97个县区的逐月气温及日照时间资料,分析了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地区的气温及日照时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气温及日照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并且各地区都有上升的趋势,以陕北地区上升的幅度最大(0.029℃·a-1),陕南地区上升的幅度最小(0.009℃.a-1),3个地区都是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7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都是2月份上升的幅度最大,8月份出现下降的趋势.日照时间南短北长,年日照时间都呈下降的趋势,陕南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4.496 h·a-1),陕北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小(0.619 h·a-1),每个月都以陕北地区的日照时间最长,陕南地区的日照时间最短,日照时间最短的月份都出现在2月份,4和9月份3地区的日照时间都有变长的趋势,在日照时间变短的月份中都以6月份变化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在3S技术的支持下,重建了过去30 a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构建出了一种动态模拟和评估沙漠化风险的评估方法,基于多模式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对未来30 a气候变化造成的沙漠化风险进行了预估.研究发现:过去30 a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沙漠化时空演变在空间分布的区域位置上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但沙漠化而积有所减小;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年积温间的相关性不十分显著,年降水量比年积温对肃肃西走廊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贡献大;未来30 a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化风险空间分布表现特征不同,其中RCP2.6与RCP4.5情景下沙漠化风险空间分布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RCP6.0情景下沙漠化风险最小,RCP8.5情景下沙漠化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是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全省年平均温度13.2°—16℃。一月平均气温—1.5°—3.5℃,极端低温—8.7°—-23.1℃。七月平均气温26.5°—29℃,极端高温37.3°—40.9℃。活动积温3300°—5000°。年降水800—1100毫米。省内主要植被类型自北向南依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从北向南在区系成分、外貌、结构、类型以及其所反映的热、水条件,都明显地反映了缔向变化规律。植被的分布上呈现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