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延吉市作为长吉图开发先导区的前沿城市,其宜居、旅游和开放将成为延吉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三大软实力支撑点.借助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延吉市城市开敞空间的可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延吉市未来城市开敞空间格局提出优化对策,弥补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开敞空间定量分析之不足,同时也可为长吉图开发先导区城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空间分析对延吉市中国电信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及其与人口、经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最低门槛值理论、中心地理论,进行了缓冲区分析,得出电信商业网点分布的集中化分布指数,同时构建基于权重设置的电信商业网点选址的耦合度模型,进行了人口分布与电信商业网点分布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延吉市电信商业网点主要以"中关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在延吉市中心商业区四周集聚性明显,但总体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延吉市西部和北部经济拓展区,还存在服务盲区,服务覆盖范围有待扩充.通过分析研究,旨在为延吉市电信商业网点未来布局更加合理地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也为新一轮的延龙图一体化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人地关系论为理论基础,利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和频度计数方法,构建了延吉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即4个子系统(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和39项具体指标,利用熵值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系统多指标综合分析、综合承载力指数等方法,对延吉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吉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长速率较小;从子系统供需指数比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承载状况有所好转,说明延吉市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延吉市的综合承载力,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延龙图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邹明辉 《科技信息》2010,(2):357-357
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市郊线的建设已全面展开。然而,轨道交通市区线与市郊线在技术特征、功能定位、运营模式等方面均有较大区别,两者之间衔接是否合理对整个城市线网的运营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典型城市市郊线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对北京轨道交通大兴线与北京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的各种衔接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论述以延吉市D级GNSS控制网布设为研究对象,对D级GPS控制网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探讨,通过对延吉市控制网点的选择、网形布设、外业观测和数据解算等实际问题的优化设计,布控以满足未来十年延吉市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的GNSS控制网.在数据解算、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能够为其他城市布控GNSS控制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居住区的建设,居住区是市民日常生活、使用时间最长、也是城市建设占地面积最多的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已逐步从基本的物质、能量和空间需要到更丰富的精神、信息、文化需求,从追求多样性的人工环境到追求与大自然的贴近和交流.因此,建设一个安全、舒适、高质量的生活居住区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市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对延吉市城区土地进行潜力评价,对延吉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确定评价技术路线、建立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构建潜力等级体系、计算可整理潜力值5个步骤对延吉市市地整理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整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订正到海平面高度的城市市中心与市郊两地气压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市中心与市郊两地海平面气压变化趋势一致,但两地气压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城市环境影响形成了城市及周围附近气压场的变化,市中心比市郊气压要低,经过比较发现,市中心与市郊海平面气压差绝对值存在着"冬季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白天不明显、夜间显著"日变化规律的"城市气压洼地效应",该效应是造成两地气压差异的除海拔高度不同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小城市中心商业区内部空间结构探析——以盐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盐城市中心商业区为例,研究了现阶段中小城市中心商业区内部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与机制.揭示了在商业区发展变化中,不同等级类型商业网点更替的"过滤性".根据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如:聚集作用、关联效应、商业地租、城市规划引导及城市整体消费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商业网点的区位,找到合理的商业网点之间及商业点与其它城市职能单位之间的空间搭配关系,可使商业区内部空间结构合理化,商业区整体经济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0.
总部经济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有其形成机制和职能划分。虽然延吉市发展跨国公司或上市公司总部经济的条件不具备,但在延边自治州和延龙图区域内具备发展地区总部经济的条件。应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进延吉市地区总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社会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的主潮流.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城市人口的集聚,同时也加快了城市住宅产业的发展.在对淄博市中心城区内部居住环境质量因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淄博市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地块的环境适宜程度,共分为4级,并对居住用地地块的环境适宜程度进行了空间分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内外推动力,有效利用媒介传播,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形象,是推动城市发展、构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导下,河南整体文化形象已取得了较大提升,但是与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力量,要打造"大中原"背景下的文化品牌系列,有必要培育一个以河南为区域文化中心的中部文化产业核心区,实施区域文化联动战略,而这个联动平台有必要依靠充分、合理的媒介传播策略来搭建。  相似文献   

13.
以图论和威尔逊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区位的模型,试图定量确定开放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的适宜区位.通过嘉兴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开放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的适宜区位常常偏离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而趋于主导联系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陶务安  李静  王光新 《科技信息》2007,(20):154-155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重要的城市外部空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广场的设计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以都江堰广场设计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再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向生态性、整体性、文脉性、人性化、情感性、时代性等综合的方向发展,以期待给现代城市广场建设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应该从其发展历史、现有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详细分析比较了成都市与重庆市的国民经济现状并对其进行评价。指出:(1)成都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并且在空间上与重庆相距很近;(2)在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中心的确立中,只考虑重庆是不妥的;(3)应该结合成都和重庆这两个特大城市,加强协作,共同组建长江上游的核心经济中心区,有利于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6.
主副中心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区域经济迈向成熟发展阶段的重要模式,开封向新兴副中心城市迈进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一主两副"(郑州为主中心、洛阳和开封为副中心)的框架结构基本形成;建设开封新兴副中心城市是带动豫东黄淮落后地区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需要;开封市具有区位交通、人文、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郑汴同城化等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具有建设新兴副中心城市的巨大潜力;应着力探索高速化的跨越发展模式、差异化的特色发展模式、现代化的高端发展模式等3条新兴发展路径;积极推进郑汴同城化,着力打造"郑-港"、"郑-汴"、"汴-港"等3条轴带,构建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相似文献   

17.
南阳市旅游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南阳市旅游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市"城市-旅游一体化"、"培育综合吸引力"、"文化强心、山水带面"、"城河互动、内外驱动"、"提升服务、强化集散"的旅游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心、一带、两圈"的旅游空间布局及其发展思路,旨在指导南阳市区旅游业科学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已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角,对于城市的深刻思考造就着新的城市诗人。犁痕,这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诗人,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城市诗歌的领地,同于坚、李元胜、杨晓茅等人一起,记录着发自城市内心深处的声音。借助《城市的困惑》,诗人在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同时,传达着对城市中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如何走出城市的精神淡漠,找到心灵的归宿,是诗人不断寻找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什么是PPP模式入手,简要说明了目前国内对于不同类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所采用的市场资本化运作方式,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着重阐述了PPP模式在非盈利性市政基础设施资本化运作的可实施性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日本的大连市规划继承并实施了沙俄时代的规划,以及根据大连市的发展需要,采用了带状城市空间组织向西进行扩展。在丘陵间和沿海岸形成指状线形发展。商业中心因市区的发展而向西移动,总是生长在新旧区交界的地方。历史证明大连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应作长远的与先进的规划以引导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