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分析了我国环境和资源现状及提高制造资源利用率的紧迫性,并从国家立法、政策导向、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社会环境资源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制造资源利用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限制,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框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以重庆为例,通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资源、环境、技术等子系统与GDP子系统联系起来,构建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处理由于城市资源耗尽和环境恶化所限制的经济增长问题,同时设定了基础、资源、环境、技术和经济5个情景,对不同情景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单独改变系统中的子系统不能实现重庆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是重庆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3.
理解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协调性、可持续性),把握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环境承载力原则、资源消耗速率原则、公平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剖析现有大城市交通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噪声污染等),探讨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优化交通结构、发展替代能源、采用高新技术加强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浅谈病案管理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萌 《科技资讯》2010,(22):170-171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医院管理也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病案管理信息化是打造信息化医院、提高医院综合实力、社会效应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医院病案管理要重视基础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常规管理,重要信息资源与交叉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应突出本院特点,通过信息化传播本院专长服务于社会,对于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医务工作者的全员普及教育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大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又是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雷刚 《科技资讯》2012,(14):145-146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向海岸带地区集聚,海岸带地区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大,致使海岸带地区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并且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如何快速获取海岸带资源环境现状信息、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海量的历史数据,以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3S技术凭借其在空间信息领域独特的优势,可以为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保护、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互补性强.从长江下游到上游,经济发展基本呈递减趋势,而资源禀赋则基本呈递增趋势.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长江流域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加权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不同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状况上.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并不大.从长江流域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看,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沿长江下游到上游南北条带状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食物链养分管理——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食物链养分的流动及其管理决定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生产、食物安全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近年研究结果和文献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中食物链养分管理的重要性及其难点,提出了相应的优化食物链养分管理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在21世纪,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食物链养分流量将进一步加大,更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养分排放也随之而来;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食物链养分问题;目前的养分管理模式不适应于未来的需求,这些问题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此,提出优化食物营养结构以减少过量养分摄入、加快提高食物链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循环率、加强食物链养分管理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对当地环境资源保护有积极作用,但如不注意规划管理也会造成景观退化,制约生态旅游的发展。鱼岳镇生态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很大,在规划管理开发时需遵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使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今天,人口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由此所引发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必须维持资源与人口的平衡、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十分珍惜和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对可持续发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可持续发展是有效解决中国人口环境问题的根本保障,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唯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搞好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工作,是科学制定矿产资源规划,加强资源管理、实现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季节性旅游资源是珍贵的自然旅游资源,近年来很多季节性旅游景区因"短期、旺季"的竞争造成了景区资源的破坏,给景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实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管理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了让季节性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季节性旅游景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出合理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以贵州"百里杜鹃"研究为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保护的观点出发,提出景区环境承载力控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矿山开发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资源,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总结广东省矿山开采环境地质负效应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负效的原因,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生态矿山规划与设计、矿山技术创新与清洁生产工艺、矿山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三方面提出广东省矿山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绿色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图书馆资源的绿色使用,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对现代社会中图书馆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细节管理,提出安全、节能、便捷、人性化、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等总的指导思想,以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和制度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提出了可借鉴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社会对企业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具能动性的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本文基于Appelbaum提出的"AMO"(Ability—Motivation—Opportunity)模型,构建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环节以绿色发展视角建立对应机制,以期为企业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环境。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促使企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效益。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证明,绿色采购是实现企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梳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企业实施绿色采购的指导原则,分析了企业实施绿色采购的意义,最后对我国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意识”融入整个供应链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内,以对环境不良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为目标,实现价值增值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策略。这里在分析绿色供应链企业资源生产力的基础上,概括绿色供应链各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建立评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产力—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PES)模型,并通过资源生产力、环境影响要素与Agent属性、行为的映射,应用Agent技术获取、处理高质量的共享信息,为PES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需要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管理上选择合适的制度安排。文中以案例分析说明 ,在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下 ,对资源的配置既存在市场失灵又存在政府失灵。之后以对资源管理制度安排的经济学分析为理论基础 ,提出我国在资源管理上可选择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高曾伟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2):50-53,57
知识经济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发展旅游教育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规划、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健全法制和加强管理体系、应用高科技手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