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选煤厂输运皮带机尾粉尘逸散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颗粒运动方程理论,对煤尘颗粒进行数值模拟,对皮带机尾粉尘颗粒运动及机尾处作业空间粉尘浓度的扩散进行相关的数学模拟,得出皮带机尾煤尘浓度的逸散规律,并与实际测试的粉尘浓度及落尘分散度数据相结合对皮带机尾粉尘逸散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选煤厂输煤皮带机尾粉尘颗粒运动及逸散规律模拟是可靠的.该研究结论为选煤厂输煤皮带机尾的粉尘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微雾捕尘机理,介绍了高压微雾除尘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通过多相流模拟技术,结合现场实例,阐述了典型尘源点的发尘机理以及除尘系统技术参数确定方法.结果表明:除尘系统的水压、流量、以及密封罩的长度等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取决于粉尘颗粒在雾腔内有效沉积长度.这为粉尘污染控制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选煤厂转运站处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袋式-微雾联合控尘方案.以平朔木瓜界选煤厂280转运站为例,应用气-液-固多相流理论,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转运站粉尘逸散规律和微雾袋式联合控尘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运站导料槽喷尘是落料诱导风流造成的,消除诱导风流是选择除尘器的依据;机尾裸露皮带甩尘是黏附在皮带上的粉尘与风流的摩擦造成的,控制喷雾量是机尾微雾控尘的关键.将确定参数应用于现场,转运站降尘率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4.
针对选煤厂输运皮带受料点处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研究了密封负压袋式控尘机理.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手段,采用颗粒运动方程理论,对各粒级粉尘颗粒分别受气流变化的运移轨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粒子追踪技术可以实现除尘效率的量化分析,采取治理方案前后粉尘质量浓度的量化模拟数据和现场实际实测数据相一致,显示全尘和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除尘效率分别达到95%和93%以上;密封负压袋式控尘方法能有效降低输运皮带受料点区域粉尘质量浓度,保障作业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开放性尘源粉尘运动轨迹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粉尘颗粒在大气中受力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尘源表面的粉尘在大气中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数值计算 ,再现了野外现场观测的现象 ,从而证明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 .利用ParticleSourceinCell算法 ,计算了由开放性粉尘造成的大气含尘质量分数 ,为定量预测露天矿粉堆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供了依据 .  相似文献   

6.
卷烟厂梗线及制丝掺配车间正常生产过程中物料在皮带机振槽和喂料机等转接处产生大量的粉尘,为将这些烟草粉尘用最小的除尘风量去除并且达到很好的控尘效果,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我们对现有的控尘集尘方式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控尘集尘方式的一种新理论.  相似文献   

7.
选煤厂转运点除尘方案模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选煤厂皮带转运点粉尘污染提出有效治理措施,需要对除尘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准能公司选煤厂为例,对其生产工艺系统和转运点污染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两种可行的转运点粉尘治理方案。采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两种除尘方式的控尘机理,比较了两种除尘方式的除尘效果。结果表明:单独设置导料槽的除尘方式无法消除转运点落料产生的正压,因而不能抑制转运点处的粉尘逸出;若配合适当型号的除尘器,可在转运点处产生合理负压,可有效地控制转运点处的粉尘逸出。根据该研究结论,选择了优化除尘方案,为选煤厂的粉尘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车间转载点的粉尘控制和采取适当的除尘技术进行粉尘处理等问题,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反映粉尘粒子在一定空间内的运动规律,得出颗粒的运动轨迹.借助数值计算方法的得出粉尘颗粒在湍流气流中的运动轨迹方程,并应用计算机技术反映出来,给出一种直观上的视觉,在此基础上,对转载点粉尘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同时采取有效的粉尘控制措施和除尘措施,最终达到车间粉尘处理的目的.该技术成果对转载点粉尘处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涡流风幕抽吸控尘系统可有效控制气载粉尘的扩散.为了解决综掘工作面粉尘浓度过大的难题,分析了涡流风幕的形成机制,并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和气体-粉尘颗粒两相流动的特性,建立求解综掘工作面祸流风幕抽吸控尘流场粉尘扩散规律的k-ε-θ-kp数学模型;采用基于同位网格的Simple算法,利用Fluent软件对综掘工作面粉尘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涡流风幕抽吸控尘流场能有效地将粉尘封闭在掘进头至掘进机司机前方0.5m的空间内.根据模拟结果和工作面现场的实际条件,设计了由附壁风简和抽尘净化装置构成的综掘工作面涡流风幕抽吸控尘系统,该系统在综掘工作面应用后,有效地降低了工作面现场的粉尘浓度.  相似文献   

10.
局部排风罩的高温尘源捕集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工业建筑内高温尘源的捕集效率问题,应用离散相模型对两相流工况下的局部排风罩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风量变化对粉尘捕集效率的影响关系曲线,分析了局部排风罩风量的优化方法.同时模拟了排风罩的高度对捕集效率的影响,以期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捕集效率,避免盲目增加风机能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机立窑粉尘污染源问题,针对立窑水泥厂除尘这个难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立窑水泥生产工艺的概述,介绍了水泥厂主要产尘源的防治方法,既要采取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粉尘的治本措施,又要采取粉尘产生后通过治理的治标措施,并提出了粉尘治理的原则,对于改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采工作面是煤矿粉尘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有效治理综采工作面粉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粉尘在工作面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粒径下的粉尘颗粒,通风风速越大,粉尘颗粒的通风降尘率越低;并提出了综采工作面产尘点后方形成粉尘快速扩散带、呼尘弥漫带、稳定悬浮带等3个粉尘运移带,其中粉尘快速扩散带作为粉尘源头,是综采工作面粉尘治理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3.
对于面源粉尘污染的控制措施,主要方法是将面源粉尘集中收集,转化为点源排放。可在破碎磨粉、混捏压型以及筛分、转运、焙烧装炉等相关车间和相关设备上加装密闭集气系统和吸尘罩,并进行机械排风保持负压操作,采用螺旋抽吸装置,经风机送至高效袋式除尘器除尘。  相似文献   

14.
化学除尘就是通过特殊化学物质的应用,防止粉尘的产生,捕获空气中的粉尘,消除或减轻粉尘对环境的污染,以达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之目的。 化学除尘大致可分为三类: (1)粘结剂除尘:主要是将特定的粘结剂涂撒在外部环境,使飞扬的粉尘碰撞在粘结剂上,便可达到除尘目的。如在矿井巷壁上,喷撒盐膏等。 (2)抑尘剂除尘:是将化学抑尘剂注入或喷撒在易产生粉尘的地方,抑制粉尘的产生。如在煤层开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治理选煤厂产尘环节的粉尘污染,必须对产尘环节的粉尘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选煤厂内粉尘运移的理论分析与现场观测,揭示了选煤厂转载点的粉尘析出机理和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产尘点粉尘运动规律的研究,能为控尘方案的有效粉尘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薄煤层机械化工作面产尘量大、粉尘治理难的问题,提出了薄煤层开采"六位一体"综合除尘技术。结合薄煤层工作面粉尘性质及治理现状,重点对薄煤层工作面高压煤层注水技术、综掘工作面短距离综合除尘技术、转载点封闭控尘技术等"六位"技术的除尘机理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综合降尘效率达到86.9%,为工作面创造了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输煤系统的粉尘产生机理,输煤皮带机除尘器改造的技术要点。经对多家燃煤电厂的考察,结合本单位现场改造实际,研究分析了输煤皮带机除尘器改造经验,总结提炼出了"动压回收理论",并依据该理论设计了输煤皮带机除尘系统,安装了除尘器、导料槽,加装了均压装置、侧密封板等部件,使改造后室内粉尘及大气排放含尘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控制由机械截割破煤产生的大量粉尘,结合风幕除尘技术与高压喷雾降尘技术,研发了一种可以阻隔工作区域粉尘扩散的新型涡旋气动雾幕控尘装置模型.通过模拟后实验的研究方法对装置进行测试,采用CFD软件对装置内部的风流速度场、涡旋气动雾幕出口速度以及涡旋气动雾幕雾滴粒子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初步装置运行最佳工作参数后对实验模型装置的性能进行了测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泵供水压力为8 MPa、风机供风风速为12m/s、喷嘴安装角度为75°时,涡旋气动雾幕降尘装置模型处于最佳工况,涡旋状雾幕的有效覆盖范围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KCS-225Z型除尘风机在掘进工作面的配套方式,研制了该设备的支撑跑车,实现了除尘风机与掘进机、SDJ-150皮带机机尾和SJ-80皮带机的机尾的配套,保证了它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20.
矿井下作业空间狭小、空气潮湿,作业面产尘量大且粒径小,尤其是呼吸性粉尘含量大,这对矿井粉尘治理技术的要求更高.将对喷流技术应用于井下小型干式滤筒除尘器前端,使得颗粒在进入除尘器腔体过滤前得到预处理,部分颗粒碰撞后团聚沉降,可以提高除尘效率且降低阻力;利用CFD数值计算方法对该除尘器腔体内部流场均匀性做数值分析,得出将对喷流技术应用于除尘器后其腔体内部流场稳定;对喷距离为400mm时,滤筒壁面上速度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