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景观生态学结构数鼍分析方法、经济牛态位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利用无锡市1997-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锡市土地利用结构朝着平均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的经济生态位差值呈波动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捕获力增强.2)无锡市生态服务价值从1997年的13 118.53×106元减少到2007年的12 813.36×106元.从土地利用类型看,水域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对总服务价值贡献率达到70%.3)生态服务价值可用多样性和集中性指数线性表示,并与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差呈负相关关系;从长远看来,提高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平均化,削减经济生态们差有利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用多种指标进行刻划,本文借助生态位理论,运用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计算了济南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济南市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位差较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更加剧了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速度和强度;农用地内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位宽度园地最高且逐年增加,而林地较小且逐年降低,反映出济南市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方面已经初见成效.研究结果可为济南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简便、实用,具有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总结16年来翔安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并探讨其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从1989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中获取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翔安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变化不大,2005年比1989年下降了1557.65万元,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动较大,特别是城市建设占用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到3603万元。这些研究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1994年、2002年徐州市的土地利用图为主要信息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剖析了近八年来徐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城市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徐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从自然、半自然景观用地向人工景观用地转变的趋势;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了城市整体生态效应的下降;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对城市整体生态效应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选择反映城市生态位的指标因子,并根据计量模型,测算广西区14个地市的城市生态位值.分析了广西区14个地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扩充城市生态位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区,依据2000—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00—2008年间,农田、园地、湿地、未利用地均减少,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道路用地均增加.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有所上升,从355.19×107元上升到418.2×107元,增加了63.01×107元.农田、林地、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占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95%以上,对整个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起着决定作用.研究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已处于低度协调的边缘,区域未来的发展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使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城市生态需水量也随之显著改变.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定量分析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土地利用和城市生态需水量的变化进行了人文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SI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所选驱动因素总体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率为50%~90%,特别是对城镇建设用地和SI指标的解释率高达90%以上;对各类生态需水量变化的解释率为60%~80%.各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和生态需水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总人口的影响最大.由于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类似的人文驱动机制,利用简化的SI指标可以方便地解释和预测城市生态需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的方式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田(常规稻田、杂交稻田、预测圃)褐飞虱、白背飞虱与其主要天敌(主要包括蜘蛛、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稻红瓢虫、螯蜂)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分析了各类群在时间资源序列上分布的数量特征和资源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稻田中稻飞虱和其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是不同的,但都是以蜘蛛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且个体数量在时间序列上分布较为均匀.而螯蜂、稻红瓢虫、黑肩绿盲蝽与蜘蛛类相反,大部分集中在某些资源序列上,生态位宽度指数小.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和巫山县作为研究区,选取1986—2015年4期遥感、土地利用等数据,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从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4方面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反映研究区生态效应时空演变,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生态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就土地利用而言,在空间上,耕地和建设用地多分布于低海拔平坝河谷区,林、灌、草地多分布于高海拔中低山区,交通建设用地多分布于各类用地之间起连通的作用;在土地利用强度和转换方式上,以林、灌、草地和耕地变化最为显著.2)就RSEI而言,长江及其支流沿岸低地,受土地开发及城镇扩张的影响,生境退化严重;研究区其余范围,受退耕影响,生境趋好.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也是生态效应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若人类活动合理,生态状况好转.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在综述已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为立足点,建立了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包括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3个一级类型;针对不同的用地部门,划分了65个二级类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县域全域范围内土地多用途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嘉禾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从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评价出嘉禾县县域最适宜的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生态林业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农林复合用地和农城复合用地,评价结果为嘉禾县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明确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效应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计算出用地结构效应特征指数.结果表明,①用地效益和用地强度指数在城市间差异明显;用地功能指数差异性最小.②从指数间关系来看,用地弹性指数和环境效应指数相关性最大;用地功能指数高的城市中存在低效和高效扩张并存的现象,用地功能指数低的城市中存在集约化与低水平发展的区别.利用系统聚类法将17个城市分为高效集约型、高效协调型、高效与环境压力型、低速扩张型、粗放扩张型和低效发展型等6个类型.  相似文献   

13.
剑川县土地利用现状多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综合利用指数等多因子,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对云南省剑川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合理利用剑川县土地资源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引起区域景观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基于土地利用图的数字化数据,分析了1996—2001年温岭市太平街道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林地、园地等向建设用地的转移;空间集中化、景观同化是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表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增强、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成分单调等景观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上海浦东新区的绿地、林地、湿地是其重要生态栖息地,同时构成基本生态网络。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快速增长影响,上海浦东新区建成区快速扩张,生态栖息地资源不断减少,斑块破碎化加大,基本生态网络连通性下降,生态功能下降。本项研究以2011年福卫二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结合地面调查,通过面向对象遥感分类方法和人工交互后处理,获得浦东新区绿地、林地、湿地土地利用现状。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多层次权重、最小费用路径法和重力模型对浦东新区生态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浦东新区湿地、林绿地总面积17.99万hm2,占区域面积的65.41%,生态用地比重较大;(2)生态适宜性较强的大型斑块较少,且南北不均;(3)林地是组成研究区生态网络的优势景观要素类型,10 m缓冲结果中林地占51.39%;(4)由重力模型得到生态斑块间作用强度可知,九段沙及南汇东滩禁猎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5)随着生态廊道缓冲距离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巨大,生态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年来济南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并探讨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济南市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为农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城市交通用地的增加。济南市土地用地类型的改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区域气候、大气质量、水环境、土壤、城市景观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通过数据的调查、搜集,分析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在实践上为区域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大准则、21项单因子组成的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通过征求专家意见,运用AHP方法确定了单因子的权重;运用模糊变换原理与最大隶属度原则来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果显示,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总体程度较高.从准则层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一般,集约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较高,基本符合聊城市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已经步入基本合理阶段.同时,对今后聊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3个方面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敏感性区域的城市用地是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借助TM影像、地形图等基础数据挖掘出研究区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现状等参数信息,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在ArcGIS软件叠置、缓冲等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规划资料对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形成了以“一区、三镇、七个中心村”为骨架,以主题公园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农业区为基质,以伊通河和开发区内主次干道及其绿化带为廊道,以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大小水库、各类型用地为斑块的土地利用功能组织和空间管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城市边缘区地域单元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坡度、植被、人类活动及城市化影响下,通过各生态敏感性区域有组织的层次更替、梯度变换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网络型土地利用方式.梯形梯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客观反映了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下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需求,又实现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小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薛东前  赵奂  王新杰 《河南科学》2013,(12):2249-2254
西安城市扩展以外延式扩张为主,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方面用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并且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西安市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从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生活城市化4个层面选取了12项指标来构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从而量化西安市各区县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并以西安市各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和综合土地利用的相关性.最终根据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弹性系数和土地综合动态度的变化特点将西安市各区县划分为四种经济发展活力层次,其分布呈现出以西安城区为中心,向外逐级辐射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