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城市垃圾收运系统作为垃圾回收处理的重要环节,研究这一系统的合理规划对城市垃圾有效治理意义重大.[方法]结合城市垃圾收运模式、地下物流系统与选址-分配理论,建立以地下垃圾中转站建设成本、垃圾转运成本和管理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的选址及转运数学规划模型.借助36组大规模算例和优化软件CPLEX进行仿真实验及实例演练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建立的模型可快速求解所有的算例;2)所研究问题复杂度随着问题规模的增加急剧增加;3)考虑需求的可拆分相对于不可拆分的方案可节约22%的运营成本.[结论]研究成果不仅可拓展垃圾中转站选址及转运问题现有理论,而且可为城市垃圾收运系统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以期缓解城市垃圾收运压力、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缓解城市垃圾运输及处理压力,解决垃圾中转站转运能力不足、投入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城市地下垃圾中转站选址 分配问题。【方法】首先,结合城市垃圾收运模式及地下物流特征,建立以垃圾中转站建设成本、垃圾运输成本和垃圾分类管理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的混合整数数学规划模型。其次,以上海市为例,基于该市空间布局特征,随机生成20组不同规模的算例。再次,借助优化软件CPLEX对模型的有效性及求解效果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借助24组小规模算例进行了实例演练,并进行了成本扰动分析。【结果】1) 建立的模型在300 s内可求解最大问题的规模为1 000个垃圾收集点、50个地下垃圾中转站、4个垃圾处理厂。2) 随着问题规模(垃圾收集点、地下垃圾中转站)的增大,问题求解复杂度急剧增加。3) 单位运输成本相比单位建设成本和单位分类管理成本对选址 分配方案的影响更大。【结论】研究成果不仅对现有选址 分配问题的理论进行拓展,而且可有效缓解城市垃圾收运压力、节省垃圾转运投入成本,为城市环卫规划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垃圾量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也在不断地增多,如何高效、环保地收集垃圾成为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对传统地面垃圾收集系统与地下真空垃圾收集系统的污染物来源以及各自的环境效益分析,明确了城市垃圾两种收集系统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两种不同的垃圾收集系统在垃圾收运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合物(NOx )3种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具体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真空垃圾收集系统比传统地面垃圾收集系统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少,具有更好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面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物流的矛盾,地下物流系统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打破城市物流“困局”的创新手段,而当前的地下物流系统研究对末端配送鲜有涉及。对目前城市物流的末端配送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地下物流系统的末端配送微网络特点,界定了末端配送微网络范围,确定了末端配送微网络的运营模式,并结合AnyLogic仿真软件与实际案例,构建了“自提+”形式的末端配送微网络,研究了货运效率。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垃圾围城现象愈发严重,采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率并减少垃圾产量.如何合理分类处置垃圾成为当前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的新难点.为了提高垃圾收运效率,进行了基于重心法和节约里程法的垃圾分类新型收运模式研究,旨在通过分类建站、分类收运的方式提高城市垃圾的处理效率.调研了南京市浦口区的居民区,在将城市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基础上,采用重心法进行垃圾处理站的选址,同时采用节约里程法进行收运路线优化,并对两种不同的收运模式相关的路程、成本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垃圾收运路程减少5.43%,垃圾收运成本降低10.57%,验证了该模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Geodatabase的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管理地下管线是提高城市建设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为背景,研究管线数据与地形图数据的统一数据建库、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为此,利用ArcGIS引入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探讨数据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提出系统的框架结构,采用B/S和C/S架构相结合方式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和功能实现,解决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应用和法规保证的动态更新等问题,为城市地下管线的系统建设提供了借鉴方案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浅谈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管线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确保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市政基础设施。掌握准确翔实的地下管线信息,规范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加强地下管线规划管理,不仅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刘峰  黄玉娟 《科技信息》2010,(17):I0379-I0379
垃圾收运系统是垃圾产生源与垃圾处理系统之间的连接系统,它由收集、运输和中转三部分组成,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清运对市容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垃圾收集点的渗沥液以及散落的垃圾对周边居住环境、城市景观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何合理的选择收集方式、规划运输体系、设置转运站,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本文就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系统的设计提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了我国城市严峻的交通形势和即将面临的更为严峻的交通前景,在反思国内的教训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建设特大城市地下快速路和地下物流系统,促进分散集团式城市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垃圾收运系统占据着重要位置。城市固体垃圾收运费用在垃圾总处理费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研究垃圾收运问题,能有效地节约成本。文章以合肥市滨湖新区垃圾收运系统为例,建立了车辆收运路线、转运站选址优化模型,为实际垃圾收运作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改建铁路宁波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设计情况,分析了我国软土地区以铁路客站与换乘地铁为主体,综合公交车站、中/短途客运站等其他换乘交通的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工程,特别是对其实施筹划、基坑开挖中的临时铁路便桥设计、一体化建设的结构统筹以及纵向沉降耦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国内外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分析了处于发展阶段的几种煤矿辅助运输设备的优缺点,指出我国煤矿井下辅助运输装备的改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矿井运输大巷人工装煤的缺点,提出了远距离电控漏煤斗装煤技术,该技术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升了工人装煤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井下采选充一体化开采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其智能化的水平,加强监测和控制,利用现有的传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等,构建运输设备“三位一体”的智能运输管控系统。智能运输管控系统基于小波分析和模糊神经网络实现对运行设备的智能实时监测,对设备故障能及早发现并报警,通过专家知识库对设备故障进行分类、存储。从而为解决设备故障提供技术支持。现场实验结果表明智能管控系统可有效地监测设备,对设备故障有一定的预测性,满足井下采选充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并结合实例对煤矿井下电机车运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了理论上的合理解决的最优解,以达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阳二矿的应用需求,开发了一套"煤矿井下轨道运输管理自动化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以提高运输效率为中心,加强运输组织,确保2004年大秦线1.5亿t运量任务顺利完成的计划部署,并从货运计划、编制日班计划、行车组织及施工组织等方面,时运输组织工作做了合理安排,并对实现更高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智能交通系统对有序发展的公路交通极为重要 ,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智能铁路交通系统更具重要性 .本文对ITS和IRTS作对比分析 ,指出它们之间相同性、相似性 ,也指出IRTS的开发有它自己的特点 ,有些在ITS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不一定是IRTS中的重要技术 .开发IRTS ,诸如 :智能化列车制动问题、移动自动闭塞系统、空车的智能化调度问题、列车运行的智能化调度问题、智能化列车编组问题等 ,对中国铁路开展IRTS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输需求管理(TDM)和中国春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输供求矛盾尖锐、供不应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欧美等西方国家解决这一矛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在小汽车时代的初期,重点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个路网的交通容量;进入70年代,把解决交通拥挤对策和能源、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重点转向了加强交通管理,充分发挥现有道路设施的作用,使现有交通网的效果最大化;到了80年代,人们认识到仅靠加强交通供给是很难解决交通运输中的供求矛盾的,应该不是让交通建设满足无限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而是通过政策的调控对交通运输需求加以适当管理,于是提出运输需求管理概念(…  相似文献   

20.
 运输供求矛盾尖锐、供不应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欧美等西方国家解决这一矛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在小汽车时代的初期, 重点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整个路网的交通容量;进入70年代, 把解决交通拥挤对策和能源、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 重点转向了加强交通管理, 充分发挥现有道路设施的作用, 使现有交通网的效果最大化;到了8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