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本地区20 kV配电网网络结构多为架空线和电缆的混合线路的特点,采用PSCAD软件对于本地区配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经小电阻接地以及两者灵活切换方式.  相似文献   

2.
邹刚 《广东科技》2007,(10X):98-100
本文针对以电缆为主的10kV配电网络,研究了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的选择方法,限压水平的要求,研究结果说明合理地选择MOA的保护特性和运行特性,可以在电缆为主的配网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本文对输电网络35kV系统两种接地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接地电阻接地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某炼钢公司10 kV电网全部由电缆线路组成,当前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当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不能准确选线,难以迅速切除故障电缆,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综合分析炼钢公司的多种运行方式并结合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技术原理,提出10 kV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解决方法.经资料收集和理论分析,分别建立了炼钢公司10 kV侧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仿真模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的接地方法,能有效降低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的瞬时过电压,并有较大的故障电流,可使保护装置准确选线、降低线路故障对公司造成的损失.针对工业10 kV电网这类电网系统,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比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更具优越性.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法对生产持续性要求高的电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可靠供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及终消弧线圈接地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本文分析了电网结构、变压器连接组别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并针对接地电阻阻值的选择、安装位置、消弧线圈补偿形式的优化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潮阳区和潮南区变电站实测结果及配电网的网架结构,结合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瞬间单相接地故障不断电、供电可靠性较高、明显降低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的概率、通讯干扰小、改造投资少等优点,提出了潮阳区和潮南区配电网由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改造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蔡日 《广东科技》2007,(10X):105-106
随着云浮配电网的快速发展,10kV系统的对地电流明显升高,配电线路跳闸率明显偏高:说NSA有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已不再适宜,因此我们提出了对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改造。通过对各种接地方式优缺点的分析,结合云浮配电网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谐振接地即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采用一种智能化的快速消弧系统。通过近几年的运行表明,谐振接地方式基本运行特性明显优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赵磊 《广东科技》2014,(20):82-83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综合性的技术问题,介绍了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问题,分析了消弧线圈的补偿原理,最后对现有消弧线圈装置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伏小平 《科技资讯》2012,(31):92+94-92,94
配网系统的安全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故障定位的速率及故障隔离的精准度,而10 kV配网的接地故障处理,特别是南京地区配电网广泛采用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选线、定位及隔离问题总未能很好的解决。本文以南京城区10kV配电网系统一系列接地故障为例,详细阐述了10kV配电网接地故障后的故障特征,并基于此给出了故障选线、定位及自动隔离的故障综合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0.
陈凡 《科技资讯》2010,(8):126-126,128
本文针对供电安全、过电压保护、信号干扰以及可靠性等因素,对10kV配电网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进行了综合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了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未来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松敏  卢向华 《山西科技》2007,(4):46-47,54
目前,面向对象技术、Agent技术和网格技术是三种重要的计算机技术。文章主要阐述了三种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与软件设计方法和三种技术间的区别及联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技术益处与技术风险并存的社会体系中 ,带来益处的技术同时也潜隐着种种风险。事实已证明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给人类带来许许多多恩惠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和伦理丧失等问题。种种不尽人意的方面 ,恰恰说明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完美和人性化。但人们不会因为汽车会出现车祸而拒绝乘汽车 ;也不会因为技术表现出负面影响而拒绝用它来为人类发展服务 ,诸如信息安全、生物安全性以及环境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应对。那种认为可以拒绝技术 ,回到简单、美妙和安全的生活中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结构化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OO技术)及其基本特征、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的转变以及OO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特征造型技术是CAD关键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是CAD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重点针对特征造型系统展开论述,对特征造型技术原理、定义和分类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基于轴类零件形状特征造型系统的开发,分别论述了特征形状处理模块、特征参数输入模块、特征定义模块、特征对象管理模块、特征修改模块、特征造型模块等重要模块的建立过程和理论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传感器仿真中虚拟摄像机的仿真真实度,该文在标定算法线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标定技术的虚拟摄像机仿真方法。该方法利用标定参数推导仿真摄像机参数,建立虚拟摄像机和真实摄像机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仿真模型可以在硬件加速的渲染管线上运行。同时通过引入凹凸纹理映射和多次渲染技术,实现了对摄像机镜头线形畸变和非线性畸变的模拟,提高了仿真的真实度。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不仅能够生成和真实摄像机结果高度相似的仿真结果,而且能够模拟各类畸变,渲染帧速率较高,符合实时仿真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技术形成与技术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决定论对技术形成的解释造成技术伦理主体缺失,但在技术应用阶段转向技术个体伦理又面临诸多困境。从SST研究出发,关注技术发展涉及的诸多社会冲突,面对复杂的道德关系,技术社会伦理成为化解冲突危机的理性力量。我们需要培育和运用一种以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相结合为内涵的道德实践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play a unique role in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e to its nuclea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In many cases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acquire intriguing results to help solve some basic scientific problems in 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are often difficult or even impossible for non-nuclear routes. In this review some latest achievements made in this aspect will be selectively introduced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work done in our laboratory. The work includes (1) nuclear reactions for synthesis of novel nanornaterials; (2) nuclear spectroscopy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materials; and (3) nuclear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study of nanoeafety and nanotoxicology. Some practical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roles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e briefly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8.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ST,here after)are based on nuclear properties,nuclear structures,nuclear effects,nuclear reactions,and nuclear radiations that highly rely on nuclear spectroscopy and nuclearfacilities,like nuclear reactors and accelerators…  相似文献   

19.
国际技术贸易是技术差距所带来的结果,是国际之间技术差距的体现。首先分析了技术差距对国际技术流动的影响,并基于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技术水平会带来不同的国际技术流动。  相似文献   

20.
以ANSYS14.5和FLUNET6.3为计算平台,针对全幅一段电磁制动技术和立式电磁制动技术,模拟计算了电磁制动过程结晶器内磁感应强度和流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全幅一段电磁制动和立式电磁制动技术在钢液中可以产生恒定有效磁场,磁感应强度主要集中于磁极覆盖区域,能够对钢液主射流起到控制作用,促进非金属夹杂物和气泡的上浮分离从而提高铸坯的纯净度;立式电磁制动能够更好地控制钢液主射流冲击铸坯窄面后的上升流,更加有效地稳定自由液面波动,克服了全幅一段电磁制动对上升流控制不力的缺点;全幅一段电磁制动对下降流控制稍好,但从整体制动效果上看,立式电磁制动技术更好,具有较全面并且良好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