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为指导,结合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谱系的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在全省各县市脆弱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划分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规律和模式的挖掘.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聚类分析对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结构类型进行划分是可行的;(2)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较低,生态环境较优越;(3)采用图谱分析的方法能直观有效地把握脆弱生态环境的时空规律.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软件系统,探讨开发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可视化系统。该系统面向用户,以Maplnfo软件及MapX4.5作为后台支持,并且利用VB6.0作为系统程序开发语言,具有信息采集、信息检索与查询、视图缩放、信息可视等功能,初步达到了增强福建省生态环境信息可视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根据莆田市生态环境的现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谱系的要求,确定该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指标体系。同时把空间数据库技术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在空间数据基础上的多媒体信息查询。这不但丰富了属性数据的查询,也提高了指标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建立反映人类活动对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方法 和理论,计算出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正、负面影响度及总影响度,再通过自然划分法,把福建省67个县市分成5种影响度类型.最后,将人类影响度指数与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其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是一个山地丘陵多,生态环境区域分异特征突出,景观十分破碎复杂的省份。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划分三级区划单元的基础上,又率先开展了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进一步细分出第四级区划单元生态功能小区。本文介绍了划分生态功能小区的意义及划分方法,根据生态环境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规律将全省901个生态功能小区划分为9大类40种类型,并阐述了各类生态功能小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福建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共7个方面进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的市辖区的耦合度优良而下属的县区情况比较差,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明显;(2)福建省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时期,但耦合度明显存在地域差异;(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比较好,协调度比较高,以中强度中协调的地区居多,低强度低协调的地区比较少,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整体协同效应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为例,采用地学信息图谱的分析方法,在对其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人口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进行探索,揭示其人口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与规律,可为协调其人口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时空规律,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协同论的思想,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布基本符合由南向北递减、由沿海向内地递减的规律。2)根据协调发展度大小并结合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将福建省九个设区市划分为优质协调型、良好协调型、勉强协调型、濒临失调型、失调型等5种类型,其中濒临失调类型所占比例较高,达到30%。  相似文献   

9.
综合信息元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进行空间模型分析的基本单元.针对不同研究目的,综合信息元具有相对稳定的大小;不同空间尺度的综合信息元中的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会有所变化,因此根据不同尺度动态划分信息单元是数据高效集成和模型计算的关键.本探讨了在ARC/INFO环境下,基于四叉树的不同尺度下综合信息元的动态划分方法及其程序实现,同时和其它单元划分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其动态性和自动性,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不同尺度地理信息的集成管理,并可应用于分布式模型计算时进行网格划分.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各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选取17个指标建立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的67个县市为单位进行脆弱性定量评价,把全省分成五种脆弱类型。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福建省各个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类型、空间分布、区域分异状况及成因驱动等,掌握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机理以及其区域特点,为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改造和建设各种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福建省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经济增长度、社会发展度、生态适宜度、文化辨识度、制度接受度为研究思路,运用熵权法对2008-2017年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自相关、时间权重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动态演化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区域差异明显,高水平的城市发展主要以厦门市和福州市为主,泉州市的城市发展呈现出中等水平状态,而其他城市则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表现为正向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呈高值集聚;城镇化率与城镇化发展为质量同步型,主要表现为以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为主的HH型及其他地级市的LL型.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逐年提升,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域差距明显;在局域尺度下,城镇化发展质量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的动态过程,表现出两极-多级分化分布,区域间差距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以福建省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能值分析理论(EMA),改进了原有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对福建省200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本地潜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90 03 ghm2/人,本地产品产...  相似文献   

13.
闽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态安全与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结合闽江流域的基本概况,分析了闽江流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资源破坏与结构不合理、流域水体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退化等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闽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建议,以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其生态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水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福建水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福建水生药用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福建水生药用植物的区系成分和生活型,提出福建水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为进一步研究福建水生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和有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绿色物流作为新兴产业,是助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福建省发展绿色物流金融有利于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物流和金融两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和省际竞争力的提高。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市场可能、绿色物流金融供应链的需求、政策契机、技术支持等为福建省发展绿色物流金融创造了条件。因此,福建省应从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企业转变观念、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持等方面推动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影响,介绍了福建省公共图书馆利用信息资源服务的情况,提出了完善福建省公共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及九地市2010年统计年鉴中和谐社会构建指标数据为基础,结合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构建了福建省九地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和谐社会建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普遍存在和谐社会建设指标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各地市应注重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社会公平,维系社会稳定,以提升福建省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科学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并结合保护区生态、社会、经济现状,提出植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自然景观的过渡性,自然植被的次生性和生态环境的垂直地带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省河道上游和水库均分布在沿海与山区的状况,本文分析了这种地形的超短波传输特点,并给出具有这些特点的信道设计和实际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