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27年8月1日在南昌爆发的八一起义事件,震惊中外,意义重大而深远,由此孕育、凝聚和铸就的八一精神,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不断发展的源头.八一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际中的丰富和发展.大力弘扬八一精神,不但有利于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八一精神和黄埔精神一脉相承,它们是华夏儿女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既体现了各自特色:"精诚团结"是黄埔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敢于斗争是"八一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又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把"民族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黄埔精神和八一精神,与中国梦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些精神力量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特质和魅力,必然迸发出无穷的正能量,成为引领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摇篮.八一起义产生的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其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和道德风貌,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从八一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方面着手,认识到八一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创建自己的革命军队,以革命的武装来对抗反革命的武装,才能争取到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它所孕育的八一精神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和特征.八一精神的内涵可以简单概括为"革命本色、奋发进取、献身为民、伸张正义"十六字,革命本色是一种抗争精神,奋发进取是一种发展精神,献身为民是一种民本精神,伸张正义是一种正派精神,而八一精神的主要特征则是强调抗争、强调发展、强调民本和强调正派.新时期,八一精神仍然绽放着光芒,仍然支撑着社会发展,因此,弘扬八一精神,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首先,文章通过列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东南革命老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大量史料,揭示了植根于革命老区的"八一精神"的深厚底蕴,对于历代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所起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接着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理论到当今震惊中外的"中国红歌会"等方面,分析了"八一精神"原动力所产生的巨大威力,论证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方面: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展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前景,从而深化了"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6.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同时所产生的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八一精神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应运而生的八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瑰宝。红军长征揭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篇章,实现了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无与伦比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八一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同条共贯,两者具有一致性又有相异性。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与长征精神,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八一精神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处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民族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深入了解"八一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认真学习"八一精神"蕴含的内在品质,大力弘扬"八一精神"体现的时代价值,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并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直接源头。八一精神的重要内涵"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一直在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不断传承,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巨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奋斗目标,我们更需要弘扬八一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10.
南昌起义中产生的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红色经典文化之基。历史和现实证明,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政党品质于一身的八一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但由于种种因素,对同属红色文化范畴的八一精神研究和运用,却相对滞后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不仅与南昌起义和八一精神的历史地位、伟大意义和现实作用不相符合,而且极不利于科学把握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特别是对红色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全面、完整和深入地研究与运用。本文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与运用的核心前沿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纠正对八一精神的偏见与错误,阐述八一精神形成的科学解读、承继的战略意义、能量的释放路径和品牌的塑造环节。  相似文献   

11.
八一南昌起义不仅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而且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八一南昌起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统一战线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八一南昌起义虽然距今已有84年了,但八一南昌起义的精神是永存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南昌城市精神提出至今,因宣传力度不够,并未达到广为人知、引导市民行为习惯的良好效果。八一精神是扎根南昌的革命传统精神,其民众知晓度和认同度均高于南昌城市精神。作为同属南昌城市文化范畴的两种精神,二者并不矛盾,且相互依托,交相辉映。南昌城市精神可以充分利用八一精神的美誉度来大力宣传自己,以扩大社会影响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分析八一精神和南昌城市精神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入手,论述了利用城市老建筑,公共空间及主题活动,弘扬和传承八一精神,并从市民的自觉行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魅力等方面,探讨了八一精神在南昌城市精神塑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八一精神源于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它上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启于中国共产党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发挥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传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由此孕育产生的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八一精神具有丰富内涵,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时代价值。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践行八一精神,发挥其教育功能,对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八一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造了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八一精神。在八一精神的感召下,方志敏领导发动了赣东北的弋横暴动,并创建了红十军。本文论述了八一精神与方志敏创建红十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红十军精神。红十军精神与八一精神是具有共同特征的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17.
科学界定八一精神需要把握三项原则,即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立足当下,与时俱进;强调特点,突出个性。八一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相比,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独特之处。弘扬八一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而言,八一精神一是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是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是有助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8.
八一精神的本体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灵魂是八一精神。本文认为,目前八一精神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要深化对八一精神的研究,就要以党史文化为视阈。以党史文化为视阈,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二是要改变研究方式;三是要保护利用遗址;四是要坚持资政育人。概括起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实现人们当代审美和思想品格的完美结合,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赢得全社会的广泛共鸣。  相似文献   

19.
南昌起义所孕育的八一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强有力武器,如今是南昌进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和政治优势。当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驱动力之时,未来南昌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目标,大力弘扬八一精神,发挥红色文化的功能并打造好红色文化品牌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