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抗病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抗病基因克隆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展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分别从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序列克隆和表型克隆4个方面分析讨论了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美国弗吉尼亚州入侵植物入侵性、克隆性和分布生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入侵克隆植物入侵性与其克隆性之间的相关性,对美国弗吉尼亚州109种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克隆植物有59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54.1%,且多数可通过根茎、分蘖等方式进行繁殖。入侵性最强的物种、较强的物种、较弱的物种分别占入侵植物总数的30.3%、44%、25.7%,其中克隆植物所占比例依次为:48.5%、56.3%和57.1%。上述入侵植物多为1~2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和藤本类入侵植物,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等科植物占据多数,多生长分布在光照充足、水分适宜的生境。上述结果表明,弗吉尼亚州入侵植物的克隆性可能促进了其入侵性,多数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生境占据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提出了一套建设现代农业中植物快速克隆的方案设计。该设计利用了生物反应堆技术、植物声谱技术、高压电场技术和现代照明等技术,研究开发了一套植物快速克隆系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目前植物基因分离的方法.概括出四大类植物基因分离的方法,即序列克隆法,功能克隆法。作图克隆法。表型差异克隆法,并对其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低温是一种常见的非生物胁迫,是限制植物分布、降低作物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随着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克隆了很多植物抗寒相关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概述了目前已克隆的重要植物抗寒基因的最新研究方向、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外来入侵植物入侵性与克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55种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性与克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显示:(1)入侵性最强的物种占14.5%;入侵性较强的物种占40%,入侵性较弱的物种占 45.5%.其中,入侵克隆植物有27种,占总数的49.1 %,且繁殖方式以分蘖型和匍匐茎型为主.(2)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有 25 种,占总数的45.5 %,其中克隆植物占24%;多年生草本有27种,占总数的49.1 %,其中克隆植物占66.7%.(3)随着入侵性的增强,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比例依次为:48%,50%和87.5%;来自欧洲的入侵植物比例依次为:36%,27.3%和12.5%.研究结果 表明江西省入侵植物的入侵性可能与其克隆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其地理起源多来自于美洲和欧洲.  相似文献   

7.
各地亮点     
浙江华东最大的植物克隆中心揭开神秘面纱 我国华东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植物克隆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从而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座落在钱塘江南岸浙江省农业高科技园区里的这所植物克隆中心,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由知名  相似文献   

8.
克隆植物分株在异质环境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动物的理想自由分布理论与克隆植物相结合,在理论上研究其个体在斑块间的分布模式.在理想自由分布的框架中,忽略间隔子的形态可塑性后,克隆植物分株的分布应该遵循投入匹配法则.当植物个体的竞争能力不同时,竞争权重的分布也不同,但是符合条件的分株数组合有无数组.同时没有出现不同类型的个体单独分布,总是表现为混合对策.研究表明分析动物分布模式的理想自由分布理论可以应用于克隆植物的分株分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园艺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的重大进展,植物抗寒机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园艺植物抗寒相关基因已成功被克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植物在经过一段非冷冻低温作用后植物抗寒性得以增强,所以对于园艺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植物的铁营养与Nramp基因家族密切相关,本文论述了植物Nramp基因的克隆,Nramp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Nramp蛋白在细胞的定位,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芥蓝(BrassicaalboglabraBailey)组培苗后代从个体形态特征、染色体数目、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培第一代苗在外部形态上、产籽量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原母株特征,染色体数目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也与原母株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植物种群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植物种群生态学近20年在其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及其动态作如下归纳:(1)植物种群生理生态学在向宏观方向发展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兴起,也向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发展;(2)植物种群繁殖生态主要集中于繁殖分配与繁殖投资、分配通货,生殖值,生活史进化,繁殖时间和频率等;(3)无性系种群生态学主要集中于无性系性、生理整合,克隆生长格局,无性系生长型,等级选择模型和空间拓展性等,(4)植物构件生态主要集中于植物沟件种群动态和形态结构与构件的关系。(5)遗传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种群遗传结构,变异、分化、适应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型及其遗传基础,多态性等。(6)植物行为生态学主要对植物觅源生态学研究,并集中在资源分配格局、表型可塑性,资源异质性以及觅源行为和进化,种群统计学主要涉及图解模型和转移矩阵模型,植物种群生理生态、生殖生态、遗传生态以及种群数量动态均与分子机制相关联,因而成为种群生态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3.
将改进的克隆选择算法用于求解迭代学习控制中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优化迭代学习控制.通过一个特殊设计的高斯变异操作,采用实数编码的克隆选择算法不但可以解决迭代学习控制中的非最小相位和非线性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处理系统输入的约束问题.此外,由于更多的先前信息被编码进克隆选择算法中,减小了搜索空间,从而大幅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所选线性和非线性被控对象该策略都能够取得满意的收敛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明星,明晶,春香3个草莓品种的幼叶和匍匐茎茎尖的切块愈伤组织诱导苗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检测和分析,发现确实存在无性变异,从而为利用草莓体细胞无性变异进行品种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切除匍匐茎对鹅绒委陵菜克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切除匍匐茎对鹅绒委陵菜克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匍匐茎使鹅绒委陵菜根部直径有增大趋势,而根长明显小于对照;在生物量分配方面,切除匍匐茎使其生物量投资偏向于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明显小于对照;此外,切除匍匐茎使鹅绒委陵菜的复叶数、复叶长度、基株高度在不同程度都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1年生嫁接幼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了解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能力,为筛选适宜地区发展的优良无性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苗圃地划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包含若干个小区。2015年11月将采自四川省宣汉县、恩阳区和金堂县的34株四川桤木优树穗条嫁接于长势基本一致的砧木上,每小区内约嫁接100株(重复3次)。2016年8月中旬测定小区内所有嫁接幼苗的株高和基径,根据测定结果在每个小区内选出3株平均株作为待测植株,测定待测植株不同部位的生物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地上部分鲜质量表现为叶>主干>侧枝,叶片和主干相对含水量在50%以上。叶片和主干在地上部分生物量中占比较大,侧枝生物量占比最小;地下部分各根径生物量大小表现为粗根>细根>中根。生物聚类分析表明,34个四川桤木无性系嫁接幼苗可分为3类,其中第2类无性系幼苗总生物量最大,第1类次之,第3类最小。3类无性系幼苗之间生物量分配比较,第2类无性系植株分配给侧枝和细根的生物量最大;第1类无性系植株主干生物量占比较高,而叶片和细根生物量占比最小;地下以第3类无性系植株叶片生物量占比最大,侧枝和主干生物量占比最小,粗根生物量占比最大。【结论】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1年生嫁接幼苗的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第2类无性系幼苗总生物量最大且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较均匀,可能对光照条件和土壤水热条件的适应能力最强;第1类无性系总生物量次之,可能对光照条件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对土壤水热条件的适应能力不高;第3类无性系总生物量最低,可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17.
芦苇的起源、扩张与衰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金文  沙伟 《贵州科学》2004,22(2):65-68
芦苇是世界重要的湿地物种,它是一种对环境干扰表现十分敏感的克隆植物。本文综述了芦苇的起源、扩张与衰退,并进一步探讨了芦苇扩张与衰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人为的干扰与更有竞争力的基因型侵入造成的。为了更好的利用芦苇资源,人类应采取的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芦苇生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Clonal plants in Mu Us sandland change the sandy enviroment. The clonal plant is a kind of resource in restoration of the Mu Us sandy landscape. Soil samples at depth of 50 cm in the rhizosphere of the clonal plants were collected in 4 replicates at each location and divided into sections corresponding to 0—10, 10—20, 20—30, 30—40 and 40—50 cm depths in two representative sites from north to south in Mu Us sandland, northwestern China, in July 2005. Clonal plants included Psammochloa villosa and Hedysarum laeve. The colonization and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rhizosphere of clonal plants in Mu Us sand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onal plants established well symbiosis with AM fungi; AM fungal speci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the host plants and soil factors. Of 16 AM fungal taxa in three genera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Glomus multicaule was only observed in the rhizosphere of Psammochloa villosa; Glomus aggregatum, Glomus hydembadensis, Glomus constrictum and Acaulospora rehmii only appeared in the rhizosphere of Hedysarum leave. The depth of soil layers observably affected the spore d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colonization (%F). The maximal %F and spore density occurred in the 10—20 cm layer at the site of Ordos Sandy Land Ecological Station, but which occurred in the 0—10 cm layer in Shanxi Yulin Rare Sandy-plants Conversation Field. AM fungal status and colonization might be used to monitor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heterogeneous size patterns and dynamic growth of the ramet population of Panicum virgatum, a clonal caespitose plant, limited to the space occupied by a ramet bunch and the time of the ramet yearly life cycle, to understand the ecology of clonal caespitose plants in the field, where the ramet bunch generally consisted of more than one genet. Dynamic life tables for ramet popu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replacement of living ramets at the present time with "dead" ones in past time. These tables revealed stable coexisting patterns of isometric and allometric growing processes of ramets in mass and height respectively, which approximately followed the historic trajectory of a density-independent population. The ecology of clonal caespitose plants is further discussed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ly random growth of ramet individuals, including the scale of foraging behavior. In the field, the ramet population ecol-ogy of switchgrass may be a statistical result of competitively random growth of ramet individuals. The foraging behavior of a ramet population could then be presented as a process in which ramet individuals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for light and grew randomly, whileat the same time a relatively stable dynamic growth pattern was apparent at the level of the ramet population, and the functional leaves were placed properly in time and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