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选用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聚合单体,改变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制备粒径分布较窄的苯丙乳液.以此为种子胶乳,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第2步聚合单体,分别采用批量法和半连续滴加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且性能稳定的乳胶粒乳液.通过粒径分析和透射电镜,测试和比较分析两种乳胶粒粒径和形貌...  相似文献   

2.
功能型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复合乳化剂,在基体配方中加入多种功能单体,采用半连续滴加方法制备了室温自交联型丙烯酸乳液,讨论了功能单体丙烯酸含量、单体滴加时间对丙烯酸乳液的流变性能、乳胶膜的交联度及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含量增加,其乳液粘度上升,乳胶膜交联度增加、吸水率先下降后上升;增加单体滴加时间,可使乳胶粒平均粒径变小,分布变窄,相应生成的乳液粘度变小,同时其乳胶膜交联度上升,吸水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加料方式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ω(聚合物)>50%,ω(乳化剂)<1.5%,粒径35.6nm、多分散性0.133的丙烯酸酯微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加料方式对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以全滴加方式加入,大量乳化剂、引发剂在反应前加入,有利于减小乳液的粒径;丙烯酸加入到外层单体中,有利于羧基分布在胶粒表面可使得粒径进一步减小。  相似文献   

4.
含羧基苯/丙乳液乳胶粒径及其碱增稠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或丙烯酸(MAA或AA)、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聚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半连续工艺合成苯/丙乳液,讨论了乳液聚合过程中氨化反应温度、AA和MAA加入方式及用量对共聚物乳液粘度、乳胶粒径大小及羧基分布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其碱增稠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氨化反应温度为60℃时,有较好的碱增稠效果,并可适度减小乳胶粒子的粒径;不同的AA、MAA加入方式及时间会使羧基在乳胶粒中的分布不同,所带来的碱增稠效果也不同;同时,以特定的聚合工艺可引起苯/丙乳液粒子表面羧基的富集。  相似文献   

5.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考察了单体比例及其用量、引发剂质量分数和溶剂丙酮的加入对丙烯酰胺(AAm)-苯乙烯(St)共聚物乳胶粒的形态与表面电荷性质以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大聚合体系中单体的质量分数,可以得到粒径较大的乳胶粒,但乳液的表面电荷密度和机械稳定性减小.通过增大AAm在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增加引发剂的用量,或者往溶剂反应体系中添加部分丙酮,可得到粒径和表面电荷密度较小的乳液.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滴加预乳液的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出固含量为42.76%、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 考察了乳化剂用量、羟基单体用量、甲基丙烯酸的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聚合在相当于Winsor I型的聚合体系中进行,由纯单体相(滴入的单体)和O/W微乳相构成,上层单体只起储存库的作用,它在缓慢的搅拌下扩散进入微乳相中. 只要微乳液液面上补加的单体不扰动微乳液的平衡,就不会产生粗粒子. 单体滴加时间控制在2 h,油酸钠∶OP 10=1∶1(质量比),NaHCO_3占单体质量分数的0.15%,反应温度控制在78~82 ℃,可使聚合反应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中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及聚合反应温度等工艺参数对乳胶颗粒的平均直径及其分布、乳液聚合物及乳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浓度大时,乳胶粒平均直径减小,聚合物乳液表面张力下降,平均分子量上升;采用复合乳化剂且引发剂浓度较高、温度较高、聚合反应时间较长时,得到的乳胶粒平均直径较大,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乳液聚合工艺,用半连续加料法合成了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以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的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共聚微凝胶,考察了软硬单体配比、非离子和阴离子乳化剂配比和用量及MMA、DVB用量对共聚物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粘度和成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酯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单体)核/壳型胶乳,用TEM、AUTOSIZER、DSC、TG及IR等手段对胶粒进行表征,探讨3种不同交联单体及含量以胶粒结构形态、胶乳性能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交联单体不同,但胶粒都量核/壳结构;随交联单体含量减少,粒径逐渐减小;交联单体尽可能地分布在粒子表面;热处理过程中功能基团之间发生交联反应,使得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改性的钛溶胶,通过单体预乳化方法结合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等聚合物乳液,将改性钛溶胶加入到聚合物乳液中,制得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钛溶胶/羟基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考察了乳化体系、改性二氧化钛溶胶添加量、羟基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稳定性以及乳液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DSC、GPC以及SEM对乳胶粒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乳胶粒具有规整的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200 nm左右;当选用SR-10反应性乳化剂,改性二氧化钛溶胶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5%,羟基单体质量分数为20%,制得的乳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乳胶膜的耐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泥沙颗粒团沉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泥沙沉速公式大多适用于单颗粒泥沙沉降的情形,基于前人对单颗粒泥沙沉速规律的研究成果,利用试验测得不同泥沙颗粒团在水中沉降时的沉速数据,引入泥沙颗粒团特征粒径及附加粒径2个因子,对多个广泛运用的单颗粒泥沙沉速公式进行了修正.用修正后的公式计算得到的泥沙颗粒团沉速与用试验测得的泥沙颗粒团沉速较接近,可推广运用到计算泥沙颗粒团在水中的沉降速率.  相似文献   

12.
选用等比与等差两种间距测量了酸性CoFe2O4磁性液体中的微粒粒径分布情况,计算了平均粒径和表征粒径分布的偏差,模拟了微粒粒径的分布曲线.对比和分析两种情况下粒径平均值和粒径分布的离散数学特征,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选取不同测量间距对超细微粒粒径分布及其电子显微镜分析并无影响.最后引用较准确的分布函数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3.
激光粒度测试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试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分析参数的设置、样品的分散与采集、标样的准备以及其它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等,为在颗粒的测试和表征过程中得到比较准确的粒度分布数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电解工艺与Ni粉粒度和粒度组成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ρNi2+为3g/L时,粒度小于10.8μm的粉末可高达99.3%;电流密度为1500A/m2时,粒度为2.7~8.1μm的粉末占全部粉末的80%;随着(NH4)2SO4含量增大,Ni粉粒度变粗;电解液温度以40~50℃为佳;每次刷粉时间以20~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煤粉颗粒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煤粉颗粒检测的算法,通过建立一套对煤粉进行形状表征和粒度测量的图像测量系统,实现了对煤粉颗粒的各项指标的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16.
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水乳状液的粒径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利用MS 2000 Micro激光粒度仪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加入使乳状液细微化,但活性剂的浓度对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矿化度的升高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增大。聚合物的加入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变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粒径增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7.
靳晶 《科技信息》2011,(19):I0050-I0050,I0045
颗粒的大小及分布影响着许多产品的使用性能,激光粒度仪是测试粒度最常用的仪器之一,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时,其所处的状态将受到吸附和排斥的共同作用。本文介绍了有关纳米颗粒的制备,颗粒的粒度对一些产品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全自动激光粒度分析仪的优点,并对分散于液体介质中颗粒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浸渍法制备铝酸镧微粒的粒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粒度测试数据及相应的实验分布曲线模拟出了浸渍法制备的铝酸镧微粒的理论分布表达式.该表达式为对数柯西分布.讨论了具有此分布形式的粒度平均值和衡量粒度分布离散程度的数字特征以及对数柯西分布的一些有关性质.  相似文献   

19.
应用激光透射信号随机波动特性求取颗粒尺寸及浓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阐述了利用穿越介质后的激光信号的随机波动来测量颗粒尺寸和浓度的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标准颗粒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低颗粒浓度和较高浓度时都能得到的测量结果,建立在该原理上的测量仪器结构简单,对环境要求低,无需特殊的保护措施,这些特点为工业生产中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粒径计颗粒级配分析的泥沙群团沉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泥沙群团分层沉降理论,确定了粒径计沉降速度与分层沉降速度和自然沉降速度的关系,得到了粗泥沙粒径相关以及细泥沙百分相关的关系,从理论上解决了粒径计相关计算的问题,使得粒径计颗粒理论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