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上溪在浙江临安西部,位于北纬30°10′,东经118°57′,海拔在1000公尺左右。在上溪夏播条件下,凡属春性型品种及其杂交组合,基本上都能正常抽穗、结实;凡属冬性型品种及其杂交组合,基本上都不能通过春化阶段。弱冬性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生长情况,表现较为复杂:有的能正常抽穗、结实;有的不能通过春化阶段或光照阶段;有的在同品种或同一组合中仅有个别植株能抽穗、结实,而其余的植株又不能通过春化阶段或光照阶段。凡亲本一方为春性型,另一方为弱冬性型的杂交组合,仅少数例外,其余均能正常抽穗、结实。 15个杂交组合在异地加代中F_2与F_3间几个主要性状的相关系数(r):株高为 0.521~△,穗长为 0.510~△,小穗数为-0.230,每穗粒数为 0.182.抽穗期为 0.106,每株有效穗数为-0.100。(△表示10%的差异显著平准)。  相似文献   

2.
抽穗期是与水稻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克隆调控水稻抽穗期的相关基因,对于水稻育种改良至关重要.通过将一个地方籼稻品种巴香占与粳稻品种中花11杂交,对这2个品种及其F_1代植株、F_2代群体的抽穗时间进行统计和遗传分析,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巴香占抽穗时间平均为(78.5±1.4) d,比中花11晚抽穗约14 d;巴香占晚抽穗表型受单个显性核基因控制,该目的基因被初步定位在3号染色体RM14359标记与短臂末端之间,物理距离为2.8 Mb.该研究定位了一个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为后续该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蚕豆重要数量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及遗传规律,以云122和TF42为亲本构建F_2遗传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_2代的株高、荚数、粒数、初荚节、茎粗、分枝数等6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符合Model B-6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控制的等显性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4.52%。荚数、粒数、初荚节3个性状均符合Model A-1遗传模型,为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8.53%、38.93%、70.56%,其中,初荚节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率。茎粗和分枝数未检测到主效基因,为微效多基因遗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蚕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显隐性关系,对进一步控制相关性状的基因进行挖掘、定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种类型薏苡杂交,F_2代在植株高度、生育期、果实性状等方面表现了广泛的性状分离,为选育薏苡新品种创造了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本文首次报道了薏苡柱头颜色的遗传表现为两对基因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紫色花的豇豆品种为母本和白色花的豇豆为父本,杂交获得F_1代,再自交获得F_2代群体为实验材料,在豇豆盛花期进行田间调查,记录亲本及子代花色。统计分析表明,F_2代群体的豇豆花色有紫色花(母本类型)、白色花(父本类型)和浅紫色(中间类型),花色表现出性状分离。经χ~2检验,该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其遗传分离比率被修饰为12∶3∶1。豇豆花冠颜色遗传规律符合质量性状遗传特点,可能存在一对非等位基因P和W,P基因控制紫色花的形成,W基因控制白色花的形成。只要P存在,W所控制的白色花冠就不能表现出来,反之亦然。据此推断,基因P掩盖了另一对非等位显性基因W的表现,为显性上位效应。本研究探讨了豇豆亲本的花色在杂交后代中的变异,初步发现豇豆花色的遗传变异特点,以期对豇豆花色变异的遗传基础与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五种不育细胞质型十二个不育系与“7623”恢复系杂交F_1、F_2、F_1B_1以及其中[BT]型五个杂交组合的F_3、部分F_4、F_5等各代共3.286株植株的花粉育性表现及遗传分析结果。发现在“7623”恢复基因作用下,十二个组合的F_1代育性部分恢复;F_2代能育株:不育株量15:1的分离,F_1B_1代量3:1的分离,估计“7623”恢复系具有两对在孢子体水平上广泛作用于各种不育细胞质型并能部分恢复花粉育性的显性恢复基因;[BT]型F_2代单株花粉育性与F_3代相应株系平均花粉育性之间显著相关,证实这两对恢复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累加效应;[BT]型F_3代中符合3:1分离比株系平均花粉育性差异不显著。表明这两对基因具有同等恢复能力;各代能育株育性变异幅度较大,认为在不育细胞质遗传背景下,恢复基因所表现的恢复度有很大的反应规范。讨论了选择具强恢复力同质恢复系的可能性以及了解恢复基因遗传对新恢复系选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q交配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在F1的表现及其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F1多倾低亲或近中亲遗传,呈负向优势,产量性状则表现较大的正向优势.各性状的基因效应以加性为主.#409在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较高,小偃6号和冀麦23则在产量、千粒重及蛋白质产量等性状上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春油菜开花时间QTL的精细定位,本研究基于前期早花QTL初步定位的结果,采用连续多代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对NN DH群体中含有目标位点的1个DH系与晚花亲本No.5246杂交获得F_1,构建目标位点的近等基因系分离群体。结果表明:筛选出2对前景选择引物和8对背景选择引物;利用2对前景选择引物对BC_1F_1和BC_2F_1世代材料进行筛选,得到的目标基因型单株分别为34株和87株;利用8对AFLP引物对BC_2F_1代材料进行背景分析,该世代背景回复率的平均值为83.9%。本研究为油菜开花时间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普通小麦(Tr.aestivum.L.)“多子房”的品系雌雄蕊分化期幼穗和小花的显微镜观察检查,确定多子房(指额外子房)发生的时期、部位、数量,及其与雄蕊心皮化的区别。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21个单体及正常二体植株作母本,分别授以普通小麦“多子房”品系花粉,经细胞学鉴定表明:单体—5D和单体—6B两个关键组合,F_1单体植株都表现多子房;其余19个非关键组合的F_1单体植株和二体组合的F_1植株均不表现多子房。因而可认为:多子房性状,是由分别位于染色体5D和6B上的二个半合有效、同效异位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现建议用符号mo_1表示染色体5D上的多子房基因;以符号mo_2表示染色体6B上的多子房基因。  相似文献   

10.
水稻谷粒裂壳性状与不裂壳性状品种间杂交,F_1稻谷表现不裂壳;F_2不裂壳:部分裂壳:裂壳的分离比例为9:6:1,正反杂交后代表现相对一致.裂壳性状由两对隐性基因积加作用的结果,属于细胞核基因遗传,无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9号白叶枯菌株接种9个杂交水稻组合的亲本。F_1、F_2和F_3代的结果表明,VT_(34-1)具有2对显性互补的抗病基因;IR_(26)和3624—33都具有3对显性互补的抗病基因;早36具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农科所,从一九七一年八月开展水稻单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工作以来,诱导分化培养出大批绿色植株,并用三年时间培育出水稻新品种“牡花一号”。据一九七五年全地区区域性鉴定试验,该品种表现早熟(生育期115~120天),抗稻瘟病,生育整齐,长的清秀,秆强不倒伏,抽穗快,上的急,产量高(该所种植亩产达813.4斤,较同熟期对照品种北斗增产12.6%)。“牡花一号”的培育过程是:一九七二年七月接种花粉(其杂交一代组合是牡丹江四号×牡交28号),十二月幼苗室内移栽,一九七三年六至八月抽穗、成熟,一九七四年田间株系种植,即花粉二代,表现植株整齐,性状一致,早熟,抗稻瘟病,当年收后去海南岛加速  相似文献   

13.
“908”小麦是省农科院1964年用浙江地方品种临浦早小麦为母本,日本太和小麦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小麦品种。“908”有姐妹系809、907、811、817、826及905(有芒),基本性状均相似。几年来在我县种植表现适应性强,早熟,避病抗逆,产量较高,一般亩产300~400斤,高的可达500余斤,比农林45增产11.2%,比矮洛阳增产8.8%,适宜三熟制地区种植。“908”小麦生育期短,成熟早。全生育期172~181天,播种至出苗4~10天(有效积温69.7~126.3℃),出苗至抽穗120~125天(867.9~957.4℃),抽穗至成熟46~47天(477.3~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抽穗期的遗传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基本上都认为抽穗期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遗传以显性为主,隐性遗传很少。但由于研究的时间、地点和材料的不同,因而对抽穗期遗传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在国外,有的研究者报导早熟性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有的看到早熟性是由具有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基因控制的,提出对抽穗  相似文献   

15.
小麦雌性不育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探明小麦雌性不育的遗传规律,以小麦雌性不育系fs与育性正常的小麦品种或种的杂交一代和二代为材料,对其雄性育性和雌性育性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其杂种一代和二代的雄性育性正常,雌性育性在一代正常,二代多数组合出现1 4或1 16的雌性不育株,初步认为小麦雌性不育依试验亲本选材的不同表现为一对或两对隐性基因的遗传,雌性不育的表达可能涉及到两对主效基因的参与并且受环境的修饰.  相似文献   

16.
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0个黄瓜亲本,通过RAPD分析计算其分子遗传距离,然后配制遗传距离大,中,小的杂交组合15个,田间测定它们的16个园艺性状,对所得园艺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园艺性状与分子遗传距离间各种相关曲线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黄瓜园艺性状与分子遗传距离间的各种相关曲线中,以抛物线的相关系数最优,其中座瓜率,收获始期与分子遗传距离的抛物线相关系数存在着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麦 C_(2618)×Fergus 杂交组合进行穗部两对相对性状(二棱与六棱、曲芒与直芒)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这两对性状均属单基因控制,二棱是显性,六棱是隐性;曲芒是显性,直芒是隐性.F_1表现二棱曲芒,F_2四种表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属自由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8.
文介绍的南黄大麦,叶浅黄色,经与叶绿色的大麦进行正反交试验,F_1代叶色的性状不同,均表现母本性状,浅黄色叶的自交或杂交后代,有少数绿色植株出现,具有典型的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一个珍贵的、难得的研究细胞质遗传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梅县光头”小麦品种是广东小麦中较好的品种之一,为了解本品种的生长发育性,在各种不同发育阶段上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的特性,作为进一步地改进耕作技术的根据,及为创造新的南方小麦品种提供科学根据的材料;同时初步提出本品种小麦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的形态建成作用,作为今后深入研究的参考。本试验的内容是:分析本品种小麦通过春化附段及光照阶段所要求的外界条件,使能控制它的生长发育,以达到早熟和增产。试验共分为三个部份:春化阶段的分析,光照阶段的分析和分期播种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1984年用042号稻瘟病菌株接种9个杂交水稻组合的亲本、F_1、F_2、F_3代的结果表明,IR_(24)、IR_(26)和吉粱各具有1对显性抗瘟基因;V_(20)A具有2对隐性抗瘟基因;早36具有2对显性抗瘟基因;3624-33具有2对显性互补的抗瘟基因,VT34-1具有1对显性和1对隐性抗瘟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