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蜘蛛捕小鸟     
在自然界里,一些动物常常会把另一些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当作食物,比如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又吃昆虫。这就是食物链。但大自然有时也会有出人意料之举,就拿蜘蛛来说,它们竟能捕捉比自己大好几倍的鸟!8月12日,我就在广西扶绥县山圩镇的一个小山村里  相似文献   

2.
在美丽的大连市海域有一个“小不点”岛屿,别看地方小,名气却大——原来岛上住着2万多条毒蛇呢!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唉!你,腿怎么哆嗦啦? 蛇岛上的蛇居民是全世界独有的一种蝮蛇,它们每天的生活不是等鸟吃就是睡大觉。但千万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凶恶的蛇,叫眼镜王蛇,是山林中的一霸,不要说小动物见了要逃,就连老虎、狮子也要让它三分。  相似文献   

4.
▲一条蛇去看医生。“医生,我需要一些治眼睛的药,我看不清楚东西已经很久了。”医生为它配了一副眼镜,并且让它两个星期后来复查。两个星期后蛇又来了,它对医生说它很沮丧。医生说:“为什么呢?是不是戴了眼镜还看不清楚?”“眼镜很好,医生,但是我发现自己和一条软水管一起生活了两年。”▲我是个高度近视者,而且每天上下班都要挤巴士。有一次,我上千度的眼镜摔坏了,又赶着去上班,只好昏昏沉沉地来到巴士车站。人们在挤车时乱了套,把我的遮阳帽挤掉了。这下我慌了,要知道,除了自己的鼻尖,再远一点我就什么也看不清了。趴在地上摸了几把也没…  相似文献   

5.
《科学观察》2009,(6):60-63
“自噬(Autophagy)”的字面意思是吃自己,听起来像是一件极度残忍的同类相食行为,然而,事实上我们都在做着这样的事:只要两餐之间的时间间隔足够长,我们就开始消耗自己的脂肪组织;如果时间更长,我们就开始“吃”自己的肌肉。  相似文献   

6.
用生命去爱     
热带雨林里有一种小巧玲珑的鸟——太阳鸟,它纤小得从喙尖到尾尖,才10公分左右。不过纤小不等于纤弱,森林里的眼镜王蛇肯定同意这个说法,它们就领教过这些小家伙的厉害。在一棵枝繁叶茂的野芒果树上,住满了太阳鸟,几乎每一根横枝上,相隔数寸远,就  相似文献   

7.
“聪明乌鸦”的美名自它找水喝的那件事后就流传开来了。打也以后乌鸦便目空一切,自封聪明之王,其他同类一概被它贬低为“傻鸟”。鸟儿们的意见可大了。忍气吞声了好多年,乌鸦的一个远房兄长终于受不了乌鸦的嚣张气焰,一声怒吼“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发誓要和乌鸦比试比试!“乌鸦”不就是黑鸟的意思么。可你再看人家大哥的名讳——星鸦。多有明星风范!口说无凭,那就先来看看大哥的光荣事迹吧!  相似文献   

8.
现代智慧     
一只乌鸦缺少食物,看见一条蛇睡在孩子和青蛙故事几个孩子在一个小池塘边玩耍,看到水里有许多青蛙,便用石子丢它们取乐,结果打死了好几只青蛙。一只青蛙从水里探出头来叫道:“孩子们,请你们停止这种行为吧!这对你们固然是娱乐,对我们却有生命危险呢!”这是典型的把自己的快乐建  相似文献   

9.
动物时常有不可思议的举动:大象吃土、猫头鹰在窝里养蛇、黑猩猩拼命找一种苦得要命的树叶吃……它们究竟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10.
蛇鼠战     
秋天到了,山东师大养蛇场内的蝮蛇总是单独或几条盘曲在一起,懒洋洋地躺在那儿。它们准备冬眠,因而处于厌食状态。冬眠初期,蝮蛇的攻击动作会频频出现。11月下旬,下着小雨雪,外界气温已降到0~3℃,在自然界中,这样的温度已使蛇进入冬眠期,我们想看看蛇场内的蛇睡着了没有,于是,来到了蛇场。初秋的太阳下山了。蝮蛇纷纷从洞中爬出来,“周游列国”后,各自划分一块领地,盘曲在领地中央,外来同类距  相似文献   

11.
晓天  鹤松 《小学科技》2014,(2):26-27
正在纷纭复杂的动物世界里,有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比如动物间的"冤冤相报"。老鼠与蛇蛇是捕鼠的能手,是老鼠的天敌,但这只是在蛇具有活动能力时是这样。蛇是变温动物,天气一冷,身体发僵,行动不灵活。当蛇冬眠以后,它就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这时,老鼠报复蛇的时机就到了。它们掘洞寻找休眠的蛇。于是,蛇就成了老鼠的高级"点心",任凭老鼠啃咬,蛇却无能为力。这种现象,正如老百姓所说的那样:"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相似文献   

12.
小实验     
猫和狗为什么有时要吃草有人说,如果一条狗或一只猫吃青草,那就是要下雨了。这只是一个古老的迷信!我们知道,动物很喜欢吃一些新鲜、较成熟稍有些木质的枝梗,尽管它们的嘴并不完全适应这样的食物。它们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们具有一种调节消化的本能需求。就像是人如果在食道中塞住了一口食物,需要吃一块干面包解决一样,植物纤维也可以帮助清理肠胃。骨头碎片、剩余皮肉、羽毛和它们舔自己皮毛吞进的很多毛发,均可在草梗的帮助下排出体外。虫子是怎么进入苹果里去的?准确的说,这是苹果小卷叶蛾的幼虫。初夏时,它在幼果上产卵。孵出的幼虫钻进…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简称Oh)蛇毒α-神经毒素(α-NT)的基因序列,依据眼镜蛇科不同毒蛇种类来源的α-NT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设计1对上下游引物,为克服引物带来模糊扩增,在蛋白编码部分再设计1对上下游特异引物,用Nacleospin RNA Kit法从3条活眼镜王蛇毒腺中提取mRNA,以3′端引物合成的c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测定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得到全长474bp的眼镜王蛇cDNA基因核苷酸序列。该核苷酸序列的信号肽与眼镜蛇树属Pseudonnaja textilis(Pt)、海蛇Laticauda semifasciata(Ls)100%同源,与眼镜蛇南洋亚种Naja sputatrix (Ns)、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Bm)96.8%同源;蛋白密码部分有83.3%与Ns、79.2%与Pt、76.4%与Ls、74.1%与Bm同源。信号肽后紧接着的72个氨基酸有90.3%与已发现的眼镜王蛇毒长链α-NT Toxin a同源,大约有73.6%与Toxin b、69.7%与Oh-4、66.7%与Oh-5、56.9%与Oh-6A和6B同源,并与α-银环蛇毒素54.2%同源。说明新发现的眼镜王蛇cDNA是一条长链α-NT基因。  相似文献   

14.
群蛇在复仇     
这可真是一幕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前面是四个喘着粗气、越跑越吃力的逃命者,后面则是数以千计“滚滚”逼上来的蛇阵。四人在仓皇地回顾时,竟然看见一头外皮坚韧无比足以抵御眼镜王蛇进攻的穿山甲在陷入蛇阵后不过一眨眼的功夫便被吞噬了……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曾写道:齐天大圣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召开天宫,指派管理蟠桃园。七仙女奉旨前来摘桃,却见鲜果稀疏,原来被大圣偷号了。大圣听到王娘娘开蟠桃会不请自己,便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把那七仙女都定在桃树之下。原来,孙悟空使用了“定身法”。这奇妙的“定身法”,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一个愿望,即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使对方暂时失去活动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定身法”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6.
“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谜底是什么?“蚯蚓呗。”这些滑溜溜、脏兮兮,满身泥土,毫不起眼的小虫虫近来却成了环保大明星。它们专吃西瓜皮、苹果皮、剩饭菜等各种垃圾,人们亲切地叫它们“环保蚯蚓”。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一百六十万条“小蚯蚓”搬走了奥运村的“垃圾山”,立下汗马功劳!听了这些事儿,你们还没心动吗?赶快加人我们环保志愿军,一起去了解蚯蚓,把这些绿色小天使带回家,为北京的奥运做点事儿!  相似文献   

17.
洁明 《科技潮》2002,(11):49-49
吃蝎子、吃蚂蚱、吃知了, 吃猴脑、吃毒蛇、吃熊掌,吃穿山甲……什么都敢吃,吃出一身病,甚至陪上命!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请看: ——某市民钱某生喝蛇血“进补”,不想“补”出了鞭节舌虫病,住院3个多月,花费2.7万元,体重骤减15公斤。  相似文献   

18.
食物链的理论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1942年首先提出的,他根据我国民间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实为浮游生物)”的哲理而提出的,食物链的现象在自然界比比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奉是用以讥讽某些只看眼前,而不顾后患之人,但它在客观上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生态现象——食物链,即:黄雀——螳螂——蝉——叶汁。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昆虫吃树叶,鸟吃昆虫,蛇吃鸟,野猪吃蛇,老虎吃野猪,即老虎——野猪——蛇——鸟——昆虫——树叶,为常见的食物链,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食物链是蝗虫吃青草,青蛙吃蝗虫,蛇吃青蛙,鹰吃蛇,即鹰——蛇——青蛙——蝗虫——青草。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蚤及小虾吃浮游植物,水蚤及小虾又被小鱼吞食,小鱼又葬身于大鱼之腹,构成大鱼——小鱼——虾(水蚤)——浮游植物。在土壤生态  相似文献   

19.
张臻 《华东科技》2013,(9):22-22
王林自称"王大师"。"王大师"何许人也,按他自己所讲,因缘际会遇上云游道人,上四川峨嵋潜心修炼,习得了神奇的"太极玄功无数"。在他表演的"隔空取蛇"视频里,这样解释蛇的由来:"实际上就是意念,简单的说,你烧的这个纸就是我本人的一个灵魂,我就争分夺秒,逢山过山,逢水过水,用极快的速度,跑到了一个高山上,把石头和山踢平,发现洞里面有蛇,把它们抓出来,然后我自己恢复正常跟你们说话。"  相似文献   

20.
以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及“超我”等三种人格构造分析了《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在面对“吃”与“棋”的生活问题背后的精神状况。通过探讨王一生对于“吃”与“棋”的态度背后的深层心理状况,挖掘了王一生的“吃”与“棋”二者背后的隐秘联系。二者的相互影响塑造了王一生的道家文化人格,揭示了这种人格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