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为了解决远程教育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孤独"学习者的问题,把具有相同学习兴趣的学习者组织到同一个学习社区中进行协作式学习.学习社区建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学习者之间相似关系的判定和计算,针对传统的向量空间模型中术语问语义相关性被忽略的不足,提出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间模型来计算学习者的兴趣特征向量,根据兴趣的隐性表示获取对应的显式表示,此计算模型提高了兴趣相似性比较的精确程度.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者兴趣相似匹配度和学习者兴趣匹配浓度的学习社区的自组织算法.针对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闻模型使用本体中的概念构造向量空间表现出的巨大维数,运用概念索引降维法对兴趣特征矩阵进行合理降维,大大减少了计算的复杂性.最后,以网络学习案例来进行实验分析,验证该模型算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上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本,而文本间的相似度计算是文本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大规模的文本集,通常采用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 VSM)进行文本表示,但是该方法面临着文本向量维度较高及文本语义相似度难以度量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从大量的特征空间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元数据特征向量元素,以降低向量空间的维度;构建领域概念树并设计基于领域概念树的文本相似度算法,对领域概念中广泛存在的同义词进行处理,以提高文本之间语义相似度度量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降维和概念相似度计算可提高文本相似度计算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因不同人体生理特征的差异性,影响了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和心电信号(ECG)的连续无创血压测量精度,提出一种基于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血压的方法。该方法将PPG、ECG及人体特征进行处理并组成特征矩阵,通过水银血压计测得实时血压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遗传算法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学习模型对特征矩阵和实时血压值进行回归训练,从而建立最优血压预测模型。实验证明,优化改进支持向量回归血压预测方法比传统支持向量机学习法准确度提升了10%~15%。  相似文献   

4.
针对领域本体构建过程中获取概念间语义关系的困难, 提出了一种新的本体关系学习方法——概念特征词法, 支持自动化地构建领域概念间的关系集合. 该方法首先基于语境将领域概念表示为特征词向量模型, 然后通过计算向量的相似度来确定两个概念之间是否存在语义关系. 依据领域专家定义的金标准, 对概念特征词法的学习结果做了详细的性能分析. 结果表明: 相较于已有方法, 本文方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更令人满意. 概念特征词法可广泛应用于本体构建、文本挖掘和语义检索等领域.  相似文献   

5.
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加性一致性及排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加性一致性及排序问题.从加性一致性角度,讨论了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与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建立了一个基于最小方差的多层次非线性规划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得到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并利用三角模糊数期望值公式对决策方案的权重向量进行排序.最后通过算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模糊等式的群体决策方法。将模糊等式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通过求解线性规划,得到决策群体关于备选方案集的排序向量,从而对方案进行排序。该方法将传统群体决策的两个步骤,即群体集结与求解排序向量合为一体,简化了计算步骤,并且还适用于具有不完全模糊互补关系的情况,更加符合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基于SIFT匹配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单目视觉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  万亚平  刘朝晖  黄欣阳 《系统仿真学报》2012,24(9):1823-1825,1830
以单目视觉为模型给出基于视觉的移动机器人目标定位系统算法,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匹配方法(SIFT)求得基本矩阵与本质矩阵,分解本质矩阵后进一步得到相机的运动参数,最后结合立体视觉方法以及运动恢复结构方法获得目标的深度信息,实现目标定位。给出了三维信息获取过程与计算机仿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满足移动机器人对目标实现定位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方案有偏好的三角模糊数型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总被引:73,自引:8,他引:65  
研究了这样一类多属性决策问题 :①决策者对方案有偏好 ;②属性值以三角模糊数形式给出 ;③属性的权重信息不能完全确知。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的对方案有偏好的三角模糊数型多属性决策方法 ,该方法首先建立一个线性规划模型 ,通过求解该模型获得属性权重。然后 ,基于三角模糊数两两比较的可能度公式及互补判断矩阵的排序公式 ,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和择优。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稀疏子空间聚类的图像分割方法。首先将图像进行过分割得到一些均匀区域称为超像素,并提取超像素的颜色直方图作为其特征;然后建立特征数据的改进稀疏子空间表示并由此构造图相似度矩阵,最后利用谱聚类算法得到超像素的聚类结果并作为图像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稀疏子空间聚类方法具有良好的聚类性能,对噪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用于自然图像能够得到更好的分割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二维稀疏信号的重构可以通过解多观测向量的稀疏表示问题来实现。然而,当各向量的稀疏结构不同时,将稀疏恢复算法拓展到多观测向量模型的方法将不再有效。提出了一种序列降采样重构的方法用于实现稀疏矩阵的重构。该方法通过构造降采样矩阵,大幅降低稀疏矩阵信号的稀疏度,再通过多观测向量序列观测和恢复,完成对稀疏矩阵的重构。理论分析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对高稀疏度矩阵的高概率重构。实验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地实现二维稀疏信号和图像重构。  相似文献   

11.
针对雷达目标全极化高分辨距离像(high resolution range profile, HRRP)提取可分性特征时, 利用全部距离单元作为度量尺度无法保留各距离单元具体特征的问题, 在综合利用4个极化通道的舰船目标HRRP信息时选择单个距离单元作为度量尺度。在此基础上, 提出基于Pauli分解, HαAα1分解和结构相似性参数的特征提取方法对目标极化散射矩阵进行特征提取, 并将提取得到的特征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的舰船目标HRRP识别方法结合, 利用改进残差结构CNN从极化特征中进一步提取深层可分性特征进行目标识别。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能够保留目标全极化HRRP更多特征, 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从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图像中提取多种特征向量堆叠成一个高维特征向量用于地物分类,将导致部分特征向量的分类能力减弱或丧失。针对此问题,将每种特征向量看作为不同视角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一致相似度网络融合的极化SAR图像非监督地物分类方法。首先,将极化SAR图像进行过分割,基于超像素提取5种特征向量以构建5个相似度矩阵;其次,采用一致相似度网络融合多视学习算法生成融合的相似度矩阵;然后,基于该矩阵进行谱聚类;最后,提出一种分类后处理策略修正错分像素。仿真和实测极化SAR图像地物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优于其他5种经典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全仿射形变条件下,待配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图像与参考SAR图像之间存在各向异性尺度变化,导致传统的点特征图像配准算法难以提取到足够多的匹配特征点进行图像配准。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仿射形变矩阵分解与尺度变化矩阵估计的点特征图像配准算法。该方法首先将仿射形变矩阵分解为图像旋转矩阵、尺度变化矩阵以及常数矩阵的乘积,而后利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算法对尺度变化矩阵中的未知参数进行搜索估计,并根据估计结果对图像进行尺度规范处理,以抑制图像间的各向异性尺度变化,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SIFT)算子提取匹配特征点进行配准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对于全仿射形变条件下的SAR图像配准,本文所述算法可以提取到更多的匹配特征点,因而具有更好的配准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的空频分组码(space-frequency block code, SFBC)识别方法存在人工提取特征困难、低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下识别准确率低和不适用于非协作通信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互相关特征图和扩张稠密卷积网络的SFBC自动识别方法。首先,计算接收端频域上的互相关函数并进行维度变换, 得到二维互相关特征图。然后, 对得到的特征图进行预处理以扩大卷积核感受的有效区域, 去除图像冗余信息。最后,构建扩张稠密卷积网络以自动提取预处理图像特征, 实现SFBC分类识别。仿真结果表明, SNR为-8 dB时, 该方法对SFBC信号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6.1%。相比于传统算法, 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抗低SNR和特征自提取能力, 验证了深度学习方法在SFBC识别领域的有效性, 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传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目标识别方法在小样本条件下泛化能力差、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 通过在匹配网络的基础上引入权重门控单元和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 提出了基于门控多尺度匹配网络的小样本SAR目标识别方法。在该方法中, 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能够提取匹配网络不同卷积层的多尺度特征, 权重门控单元能够根据不同的识别任务赋予特征不同的权重大小, 实现根据具体任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目标特征, 从而以该特征为主导完成目标识别任务。在运动和静止目标获取与识别(the moving and stationary target acquisition and recognition, MSTAR)数据集上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较其他3种小样本学习方法和两种小样本SAR目标识别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 而且所提方法经实验验证在噪声环境下表现出了一定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疲劳驾驶检测方法存在疲劳特征单一、鲁棒性低和不能因驾驶员不同定制疲劳阈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脸部特征和头部姿态的疲劳检测方法。利用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特征算子和回归树算法进行人脸检测和人脸关键点定位;通过脸部关键点结合坐标系变换估计头部姿态欧拉角;建立深度残差神经网络模型对眼部疲劳特征进行提取,同时结合眼部、嘴部纵横比和头部姿态欧拉角进行疲劳特征提取;利用眼部、嘴部和头部姿态疲劳特征建立针对不同驾驶员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疲劳驾驶进行预警。实验表明:在YawDD和自建疲劳模拟数据集上,该方法均表现出较高的准确率和鲁棒性,在某一疲劳特征检测受阻时依然能进行较好的疲劳预警。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基于定性模型无法对电子系统故障可诊断性进行定量评价的问题, 将定性模型与数据驱动方法相结合, 提出一种基于多信号流图和相似性度量的故障可诊断性评价方法。首先, 根据系统的组成结构建立多信号流图模型并得到故障-测试相关性矩阵, 基于故障-测试相关性矩阵提出了故障可诊断性评价准则。其次, 提取测试信号的小波包Shannon熵作为特征向量, 以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指标, 将故障可诊断性定量评价问题转换为不同故障模式下测试信号特征向量的相似性度量问题。然后, 构建故障可诊断性评价矩阵, 依据故障可诊断性评价矩阵提出了系统可诊断性指标。最后, 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在不构建数学模型的前提下, 能够实现电子系统的故障可诊断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利用稀疏自编码器网络对典型目标一维高分辨距离像(high resolution range profile, HRRP)进行了学习训练, 基于各层权重系数矩阵定义了一种综合权重系数, 通过综合权重系数和降维特征与散射中心特征的对比分析, 发现稀疏自编码器深层特征与散射中心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并对综合权重系数和深层降维特征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解释。首先针对HRRP构建稀疏自编码器网络, 经过深层学习后获取训练后的权重系数和降维后的特征, 并与散射中心的位置特征和强度分布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 综合权重系数矩阵为与散射中心密切相关的类字典系数矩阵, 反映了距离域强散射中心位置随角度变化的可能的分子集; 降维特征能够实现对强散射中心的学习和提取, 反映了强散射中心位置和强度随角度的变化。最后分析了网络训练层数和降维维数对学习训练结果的影响, 可指导后续网络参数的选择。文章首次针对雷达HRRP数据开展深度学习特征的可解释性研究, 为后续深度学习在雷达数据处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导引。  相似文献   

19.
在高移动场景下, 信道具有快速时变性和非平稳特性, 对信道的准确估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高移动性Jakes信道,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重建和恢复原理的信道学习估计网络。首先,根据Jakes信道矩阵中局部相关特性, 构建快速超分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信道特征, 并对信道插值完成信道图像建模。然后, 利用去噪神经网络降低信道噪音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估计精度。最后,通过时域和频域的仿真测试, 所提方案估计性能优于传统算法。在与现有基于深度学习最新方法比较中, 所提方案也有性能优势, 并且收敛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检测精度易受斑点噪声影响,且只能提取底层特征及其泛化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首先将目前先进的单次多盒检测器(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SSD)检测算法应用到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领域,指出了其在该领域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SD的新的检测方法,包括融合上下文信息,迁移模型学习,在公开的SSDD数据集上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始的SSD检测算法,所提出的方法不仅提高了目标检测精度,同时也保证了算法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