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超循环理论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系统中的各种循环,从超循环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搞好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系统的层级进化是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自组织理论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进化思想,为系统的起源及系统层级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自组织理论的进化思想体现为三条进化原理,分别是体现进化条件的非平衡相变原理、体现进化机制的自组织协同原理以及体现进化形式的超循环进化原理。非平衡相变原理、自组织协同原理以及超循环进化原理构成了系统的自组织层级进化思想。自组织层级进化思想的阐明推进了系统层级进化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生成是复杂性演化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复杂性演化的唯一形式。生成元是包含整体信息片断的潜在信息,而生成的本质则存在于一个超循环模式之中的"信息新生"。超循环生成可以作为更高级超循环生成的起点,引入何种控制生成元,在超循环的何种环节引入、控制生成元的适宜强度,都是实现特定目标超循环控制的重要条件。生成元控制就是引导超循环自身变化的趋势,而不能代替超循环的自组织性。显现是潜在信息简单的放大,一般没有实质性新信息和新过程模式产生。"还元论"则是系统还原论的特例。  相似文献   

4.
序量是信息实际表现的有序度。序量范式是一种广义信息范式体系。序量范式运用潜在信息、无序的物质能量、显在信息符号表达序量。序量范式可用于表述信息超循环过程。信息超循环原理是化学超循环论的推广。序量范式表述的信息超循环原理,更生动、清晰地展现着普遍的信息超循环动态机制;凸现着信息自组织生成过程的规律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用系统理论中的整体结构理论、层次理论、开放理论、非平衡理论、自组织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来指导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管理就是研究,管理寓于研究之中,管理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创建一个高效的、超循环的研究与管理一体化的科研管理系统,将科研管理步入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达到与世界接轨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熵视野里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纪之交,人们仍难以忘记热寂说曾带给人类的尴尬。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揭示自然、社会的熵本质,并运用超循环理论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几十年来在钱学森关心与指导下,如何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九门系统理论中提炼出一种新的方法论形态———系统科学方法论,系统观以及系统科学哲学———系统论,作为系统科学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的历史进程。阐述了这种系统复杂性理论与方法对北京、哈尔滨等十个省、市、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作为以信息为基础的生命性活动,心理系统是一个自组织、自复制、自适应、自学习、自稳定的超循环系统。重创下的个体易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心理系统的"突变点",也是系统进化的关键时期。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也是促进系统宏观进化的有效途径。实现从危机到"生机"的转变,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危机干预等途径注入积极的"种子"——核心信念、危机应对方式等,并通过超循环生成机制,稳定为所期望的人格特质与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制造的仿生自组织协同进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超循环理论研究基于网络制造模式的形成和进化机制 ,对合作企业之间、企业与网络资源之间和企业与企业形象之间的协同进化进行了分析 ,认为该模式的形成如同生命的起源一样是超循环的结果 ,是以自组织的方式进行的 ,具有自组织、自增进和相互增进、竞争和协同进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将系统论应用于工匠精神培育系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工匠精神培育系统的主体性要素、中介性要素以及客体性要素,使得各个要素之间的功能实现完美匹配;分析工匠精神培育系统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外部环境,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实现整个系统的升级换代;探寻工匠精神培育系统的运行机制,如动力机制、目标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超循环机制等,让整个工匠精神培育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1.
系统生成论体系与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图从生成论的自然观出发,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直至复杂网络研究的这一系统科学之学科群,重新梳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生成论的系统科学体系。文章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复杂系统生成的基本机制,并由此推出生成性系统的重要特征。试图突破西方传统的还原论,提出系统生成论的方法论原则——“复元论”或“探源论”,为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研究方向寻找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researchers working on projects with industry.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previou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need for academic research to have more impact, particularly for industry. Community action research (CAR) examines how practitioners, consultants, and researchers can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new knowledge. However,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CAR is difficult due to fragmentation within the knowledge creating system.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fragmentation can occur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 researcher working on a large-scale longitudinal change project over three and a half years. The results identify ten lessons learned and fiv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researchers to have impact as change agents within a CAR group.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proposes an approach to mobilizing a social response that encourages creative, constructive interventions to shape the market.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暖的宏观经济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全球变暖的减排对策及其经济 -环境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 .全部的分析基于一个连续时间的动态模型 .模型是在考虑代际关系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 ,属于通行的代表性代理人模型一类 .模型还和全球变暖问题研究上广泛运用的综合评价模型 ( IAMs)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一致 ,不同的是 ,作者做了大胆的简化和抽象 ,既保证模型的解析可推导性 ,又不失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同时 ,模型的某些方面 ,如引入气温的效用 ,也是过去的模型所不具备的 .作者运用动态最优化的数学方法 ,在对基本模型进行推导的基础上 ,讨论了该动态系统的稳态解和最优路径等理论问题 .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制定全球变暖的对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相似文献   

15.
whereIvitispartialelasticityofoutputwithrf'specttoi-thfactorinput,andbit=Xi,/L,theintensityofi-thfactortvithrespecttolaborInput.Ontheright-handsideofl;heaboveequatloll,thefirstcomponentisknownasthe"exogenoustechnicalprogress",nlalnlyduetoa'lvanceinkno\viedge;thesecondcomponentisattributedtoscaleeconomiesordiseconomles,thethirdcompollentisthetechnologicalchange,determinedbymarginalratesofsubstitutiolloffactors,factorintensitieswithrespecttolaborinputandtheirchanges.A>illexitlllpleofelllploylllgthe1llethodof  相似文献   

16.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n be seen as a condition of efficient change management and even as a tool in crisis solving, mainly if associated with innovative social thinking and action. Change/Innovation management is the principal topic of the study, because it is seen as the main way to grow social effectiveness. New management fields are signaled; among them, crisis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 accented and concisely presented. A system of effectiveness principles and its internal structure is described and explained. How to innovate is one of questions that our work tries to answer, because a well managed change offers the best formula, both fast and durable, of social problem solving. Can we, finally, design a science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change, applied by change/innovation management? Crisis and lack or excess of effectiveness are strongly connected, as showed by our findings. Responsibility-ruled social effectiveness increasing is hence a central theme of the presented study. Economic and global effectiveness without abuse as aspects of social effectiveness are pointed out and a system of criteria for socially responsible soci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ng and increasing is sketched.  相似文献   

17.
将环境引入生产要素,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变化趋势、动力、成因,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差异等方面,对2000-2007年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资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末端治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各市州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③长春、吉林等区域中部核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绩效对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主导作用;④吉林省区域内部和年度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差异较大,在投资拉动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⑤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管理效率等软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